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7篇
  免费   512篇
  国内免费   441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87篇
地质学   2024篇
海洋学   10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为探究渤海湾盆地南乐地热田的岩溶热储特征及地热田成因机制,基于物探和地质资料,对渤海湾盆地南乐次凸地热田的热储展布规律、水化学特征、运移通道以及地温场等因素进行了剖析,构建了地热田成因概念模型。研究表明:南乐次凸地热田存在加里东、印支-海西、燕山、喜山4期奥陶系风化壳岩溶热储,顶板埋深1 427~2 135 m,有效厚度累计46.2~91.7 m;具有良好的盖层,地温梯度高达3.04~3.24℃/hm,地下水类型为SO_4+Cl-Na+Ca-B型;地热田形成于较高的大地热流、渤海湾陆内裂陷盆地-东濮凹陷西斜坡带背景下,受西部太行山区和东部鲁西南山区裸露基岩大气降水的共同补给,进入基岩的冷水深部循环受到热流的"热折射""热流再分配"效应以及兰聊断裂摩擦生热等的共同加热、增温,沿区域内不整合面以及断裂向上运移、富集,最终形成了以奥陶系为热储的传导型地热田系统。南乐次凸地热田奥陶系岩溶热储可采地热资源量为1.02×10~9 GJ,折合标煤3.50×10~7 t,可满足供暖面积12.37×10~4万m~2,具有良好的开发市场前景。研究成果对南乐地热田乃至渤海湾盆地的岩溶热储开发利用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2.
93.
94.
95.
安徽中新生代陆相坳,断陷盆地的特征及演化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6.
大地电磁测深在陇川盆地石油勘探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朝栋 《云南地质》1993,12(2):209-218
本文介绍了在陇川盆地开展大地电磁测深的情况和取得的地质效果。为了加速石油勘探步伐,尽快确定盆地的构造格架、盖层的埋藏深度、坳陷部位,从而划分盆地内的构造单元,指出找油气远景块段,该方法具有独到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代替前期油气勘探中的某些物探方法。  相似文献   
97.
济阳坳陷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质资料、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及分析化验资料对济阳坳陷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首先从岩性、沉积结构和构造、砂体形态、电性特征、地震反射等方面论证馆陶组上段为山麓洪积相和河流相沉积,其中它们又可进一步细分为10种亚相或微相。其次,详细论述了沉积相的平面展布,同时还指出了油气分布与沉积相带的关系。此外,本文还指出馆陶组上段沉积期的物源方向、河流流向、最终汇水区及当时的古气候条件等。  相似文献   
98.
99.
西秦岭岷县地区二叠纪裂陷带斜坡沉积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治平  陈素华 《现代地质》1995,9(3):300-310
秦岭造山带西段,二叠纪裂陷作用非常活跃。位于西秦岭中部的岷县红崖、梅州一带,二叠系以粉碎屑沉积为主,泥质较少。根据对其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岩石组合和生物特征的分析,认为这套地层主要形成于海底扇体系的内扇和中扇环境,外扇不发育,系由碎屑流和浊流沉积组成,包括内扇的水道和水下天然堤沉积及中扇的网状水道和朵叶体沉积。这套地层沿中秦岭南缘呈NWW-SEE方向延伸,代表了二叠纪西秦岭裂谷的存在及其继续裂陷的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00.
王先彬 《第四纪研究》1995,15(4):310-315
陆相生油理论的发展和勘探实践的突破,使中国摆脱了贫油的困境。本世纪30—40年代,中国诸多的学者相继提出了陆相沉积层生油的见解。50年代后期,侯德封教授提出内陆深湖坳陷盆地和长期坳陷有利于生油的论述。从西北地区总结出来的陆相生油理论,有益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石油地质勘探。侯德封教授深刻关注到天然核过程在地球演化历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三十多年来该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显示了侯德封教授提出“核子地质学”的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