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1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滇西南打洛断裂位于青藏高原向SE方向物质挤出的最前端,其构造活动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南缘最新构造活动信息。通过卫星影像分析、现场追踪调查、探槽开挖、年代样品测试、断错微地貌高精度测绘等工作,对打洛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打洛断裂是一条全新世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晚第四纪水平滑动速率上限值为(2.5±0.1)mm/a,下限值为(0.8±0.1)mm/a,平均约(1.7±0.9)mm/a。假定断裂滑动速率基本保持恒定,根据沿断裂地质体最大位错约(11.2±0.5)km,估算其走滑活动构造转换时代应为(4.4~14.9)Ma B.P.。断裂最近一次构造活动时间为(360±30)a850±30a B.P.。  相似文献   
62.
63.
闽东南基性岩脉形成的构造应力场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闽东南沿海地处长乐-南澳构造带内,发育晚中生代以来的基性岩脉(岩群),其几何形态和产状记录着区域应力场活动。通过对漳浦赤湖和东山海边基性岩脉的几何形态和产状的分析,推测长乐-南澳带在白垩纪为左旋韧性剪切带,古新世转变成左行脆性剪切带。长乐-南澳带的左旋走滑活动,是由古太平洋板块朝NW斜向俯冲引起的。晚白垩世以来,闽东南应力场性质为剪切与拉张相互变换,指示地壳拉张不是连续的,而是分期次;晚白垩世以来大洋板块属于低应力型俯冲,拉张是东南部主构造。  相似文献   
64.
相山火山盆地西部SN向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山火山盆地西部已探明多个铀矿床,其中产于NE、NW向构造交接而成的菱形断块内的10个矿床均揭见南北向矿带。文章在阐述相山火山盆地铀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研究了火山盆地西部SN向构造特征及其含矿性,结合区域应力场分析,认为白垩纪、尤其是早白垩世的NNE向区域主压应力作用,导致NE向构造左旋走滑、NW向构造右旋位移明显,由此形成西部菱形断块构造格局。与此同时,NE、NW向构造的共同走滑作用,使得SN向基底构造复活并贯通至盖层或形成新的SN向构造线。构造表现形式为破碎带或裂隙密集带,其构成了导矿构造的配套构造,成为相山火山盆地西部重要的含矿构造。  相似文献   
65.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始新世晚期古隆起与阿尔金断裂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阿尔金断裂的演化是理解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的地震剖面、残余厚度图、沉积相图等资料进行沉积、构造的综合研究,揭示了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在始新世晚期开始抬升,因此导致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生长地层的发育.这种抬升作用在平面上则表现为与阿尔金断裂呈~30°相交的NWW-SEE走向古隆起,以及与之相关的如冲积扇等边缘沉积相.本文分析认为阿尔金断裂在始新世晚期开始孕育,在深部形成左旋性质的韧性剪切带,在地表则通过形成左阶雁列式褶皱(即古隆起)来调节深部的位移量.  相似文献   
66.
湖南常德-安仁NW向断裂左旋走滑与安仁“y”字型构造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五峰仙-铁丝塘断裂属NW向常德-安仁断裂的南东段,为基底隐伏断裂。在安仁县城以西,于断裂北侧发育NNW向印支期褶皱;安仁县城以东,于断裂南、北两侧均发育NNE向褶皱,从而组成“y”字型不协调构造。研究认为,“y”字型构造形成机制为:五峰仙-铁丝塘断裂在印支运动中具基底左旋走滑性质,走滑所派生的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及走滑所产生的牵引作用,使安仁以西NNE向构造线产生逆时针旋转,从而形成NNW向褶皱。安仁以东由于紧邻NNE向茶陵-郴州主俯冲汇聚断裂,NW向断裂走滑量相对较小,派生应力与牵引效应小,而区域NWW向挤压应力大,从而于断裂两侧均形成与区域构造线一致的NNE向褶皱。NW向断裂的左旋走滑使断裂北东面成为隆起区,而断裂南东面则成为拗陷区。对区域构造发展背景分析后认为,印支期可能为湘东NW向断裂中生代活动最强烈的时期,多条NW向断裂的左旋走滑,可能与雪峰山弧形构造和祁阳“山”字型构造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7.
研究发现,敦-密断裂具有长期活动特点,在中生代侏罗纪,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欧亚板块,整个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左旋平移,平移距离约在150~240km之间。敦-密断裂形成演化与郯-庐断裂相似,为郯-庐断裂北延主干。敦-密断裂中生代大规模左旋平移对中国北东部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金矿床形成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8.
南海晚新生代构造运动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南海在新生代经历过两次海底扩张产生了南海洋盆.南海北部和南部原来都是被动大陆边缘,但北部在晚新生代由于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台湾地区发生了碰撞,使陆缘遭受到北西向挤压,在陆缘上产生了北西向左旋走滑活动,我们命名此次构造活动为东沙运动;南部陆缘在早中新世末由于南移的南沙地块与婆罗洲地块发生了碰撞,加上此时北移的菲律宾海板块在明都洛岛地区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以及南部的东南苏拉威西地块与西北苏拉威西地块发生碰撞,在南海南部产生了挤压构造,我们命名此次构造运动为南沙运动.这两次新生代的构造运动改变了南北陆缘的性质,北部陆缘有人因此称之为准被动陆缘,而南部陆缘的南部则变成了挤压边缘.南海南北陆缘在晚新生代受到的挤压活动,对油气成藏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挤压活动有利于流体的流动,进而在适当的地方形成油气藏和天然气水合物.  相似文献   
69.
文中基于1999年、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以及2015年6期GPS区域站观测资料,计算得到了5个相邻时段中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水平形变速率和应变率,据此研究了该断裂带的活动性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5个时段中,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总体形变速率平均为1. 74mm/a,左旋走滑速率平均为1. 59mm/a,压缩速率平均为-0. 59mm/a。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各时段的左旋走滑速率均大于压缩速率,说明其活动性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兼有压缩运动。在5个时段中最小主应变率均小于0,为压性,最大主应变率>0,为张性。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主压应力方向均为NEE-SWW向,主张应力方向NNW-SSE向;正应变率均为负数,为压性;断裂带的剪应变率值相对于正应变率较大,表明剪应力较强,各时段均以左旋剪切应力作用为主。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构造活动具有继承性,在日本3·11大地震后,其构造活动性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70.
通常认为甘肃北山是构造稳定区,不发育活动断裂,近年来新发现的俄博庙活动断裂挑战了这一传统认识,深入研究该断裂的新活动特征和活动速率,对于重新认识北山地区的新构造活动以及青藏高原和阿拉善块体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卫星影像解译、探槽开挖、差分GPS和无人机摄影测量、光释光测年等成熟的活动构造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了俄博庙断裂的新活动特征,得到以下认识:首先,文中完善了俄博庙断裂的几何展布,将断裂长度由约20km延长至45km,根据破裂长度与震级的经验关系推断俄博庙断裂具有发生7级地震的能力;其次,查明了断层陡坎的形态和成因,发现正向陡坎和反向陡坎交替发育,反向陡坎的高度为(0.22±0. 02)~(1.32±0. 1) m,正向陡坎的高度为(0.33±0. 1)~(0.64±0. 1) m,反向陡坎受由南向北低角度逆冲的断层控制,断层倾角为23°~86°,正向陡坎受倾向S的高角度正断层控制,断层倾角为60°~81°;另外,断层的左旋走滑比倾滑更显著,西段19条冲沟的左旋位移为(3.8±0. 5)~(105±25) m,根据其中最典型的一条冲沟的阶地陡坎的左旋位移量(16.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