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96篇 |
免费 | 2137篇 |
国内免费 | 361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0篇 |
大气科学 | 471篇 |
地球物理 | 2631篇 |
地质学 | 9811篇 |
海洋学 | 687篇 |
天文学 | 29篇 |
综合类 | 496篇 |
自然地理 | 2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5篇 |
2023年 | 392篇 |
2022年 | 419篇 |
2021年 | 458篇 |
2020年 | 398篇 |
2019年 | 500篇 |
2018年 | 339篇 |
2017年 | 327篇 |
2016年 | 363篇 |
2015年 | 417篇 |
2014年 | 587篇 |
2013年 | 435篇 |
2012年 | 520篇 |
2011年 | 553篇 |
2010年 | 450篇 |
2009年 | 536篇 |
2008年 | 444篇 |
2007年 | 421篇 |
2006年 | 440篇 |
2005年 | 429篇 |
2004年 | 359篇 |
2003年 | 382篇 |
2002年 | 387篇 |
2001年 | 401篇 |
2000年 | 382篇 |
1999年 | 376篇 |
1998年 | 339篇 |
1997年 | 382篇 |
1996年 | 383篇 |
1995年 | 378篇 |
1994年 | 331篇 |
1993年 | 312篇 |
1992年 | 338篇 |
1991年 | 275篇 |
1990年 | 249篇 |
1989年 | 237篇 |
1988年 | 51篇 |
1987年 | 53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42篇 |
1984年 | 29篇 |
1983年 | 28篇 |
1982年 | 32篇 |
1981年 | 25篇 |
1980年 | 28篇 |
1979年 | 16篇 |
1977年 | 9篇 |
1976年 | 9篇 |
1954年 | 11篇 |
1948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91.
992.
牛鼻子梁地区首次发现的高镁闪长岩对于探讨柴北缘地区岩石圈地幔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为确定该类岩石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过程,对其开展矿物学、岩石主-微量元素分析、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工作.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均为钙碱性岩石,具有富Mg(Mg#=62~72)、Cr、Ni、LREE(LREE/HREE=2.84~4.61)值、低FeOT/MgO(0.70~1.12)比值特征,属于高镁闪长岩;所有样品均表现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和LREE,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和HREE,与典型的"赞岐岩"地球化学特征一致;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岩石形成时代为388 Ma,为中泥盆世岩浆作用的产物.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岩石εHf(t)均为正值(4.4~11.6),表明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过程认为,牛鼻子梁高镁闪长岩是由早古生代(540~520 Ma)消减带流体交代地幔楔后的富集地幔经历晚古生代(400~388 Ma)岩石圈伸展作用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3.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波速实验测量在高压700-800MPa、高温800-1100℃下进行.波速-温度曲线的斜率以温度系数dVp/dT表示,大体在700℃以内,8个标本的温度系数平均为-1.86×10-4km·S-1/℃,比资料值小得多,即在此温度范围内,波速随温度的降幅不大.在这一温度限以上,大多岩石开始脱水出溶,相组合发生变化,同时波速大幅度下降.曲线发生转折的机制是岩石中液相的产生.角闪岩波速曲线斜率也从700℃开始发生改变,950℃后速度直线下降,到1008℃时,岩石中液量达30%,波速Vp值下降到487km/s.最后,依岩类不同以及岩石出溶和相变对波速的影响划分出5个速度-温度区,讨论了华北断块内构造隆起区和沉降区下地壳可能存在的岩石及其状态. 相似文献
994.
995.
相山铀矿田地貌形体DEM模型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数字表达、模拟,DEM在地质学中得以广泛的应用。相山DEM由1∶5万地形图数字化而成,基于DEM的面积-高程曲线的计算,表明相山地区地表总体侵蚀严重,但由于组成地表物质的岩性差异和地质构造活动强度不同,侵蚀程度不均匀。铀矿床矿点多出现在高程变异系数不是太小也不是太大的区域,即铀矿床矿点的分布与地表侵蚀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96.
走滑断裂带的两类花岗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型走滑断裂带,由于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导致两个区域发生扩张;另两个区域发生压缩,前者控制了拉分火山沉积盆地,形成了与火山作用同源的走滑-拉分张裂型侵入岩,后者控制了菱形地垒,形成了走滑-挤压隆起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997.
岩石内部成分和结构反映其形成过程的环境条件。本文利用高分辨率X射线微观层析成像(微观CT)技术,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断层构造岩(以断层角砾岩、碎裂岩为主)进行三维成像观测和定量分析,尝试从微观角度给出该地区断裂活动特征的解释。研究珠三角地区8个断层构造岩的样品,除一个样品中仅以孔隙状态呈现外,样品中均可见明显裂隙;样品孔隙度范围在1.4%到13.4%;大量样品中可见代表高密度矿物成分的白色影像,其体积占比范围从0.7%到15.6%;裂隙和白色影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对裂缝大小、延伸方向和延伸尺度等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取了裂隙体积和裂隙长度的分形维数。样品内部,不同尺度的微裂隙的优势方向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定向样品还表明,微米CT样品中裂缝的优势方位与宏观断裂的主要活动方位具有一致性。背散射电子成像及能谱分析表明,断层角砾岩的基质以石英为主,白色影像为铁氧化物,可能是流体在孔隙、裂隙中流动所逐步沉淀形成。断层角砾岩的微观结构显示其形成的力学属性为拉张环境,至少经历了岩石破碎、流水作用形成含铁矿物沉淀、胶结,以及后期的进一步破碎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98.
2020年6月23日15时29分04秒(UTC),在墨西哥南部瓦哈卡州发生了一次震级为MW7.4的地震,我们利用全球地震台网(GSN)和国际数字地震台网联盟(FDSN)台网的长周期和宽频带P波数据反演分析了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震源时间函数以及时空破裂过程.根据反演结果,这次地震的矩心震中位于15.96°N,95.89°W,矩心深度约为22 km;地震持续15 s左右,释放地震矩1.24×1020 N·m,相当于矩震级MW7.4;破裂过程比较简单,仅有一个走向和倾向方向尺度相当的凹凸体错动,最大位错达8.1 m,位于21 km深处.凹凸体破裂主要沿断层的滑动方向呈双侧破裂,两个优势破裂方向在地表投影的方位分别位于60°和270°左右.综合构造背景、震源位置、余震分布、震源机制以及时空破裂过程,我们相信这次地震是发生在北美大陆板块和太平洋海底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海底板块朝着大约60°左右的方位运动,以大约22°的倾角插入大陆板块,造成一个凹凸体错动,形成了这次地震.
相似文献999.
羌塘盆地晚侏罗世夏里组磁学参数指示的沉积环境及其成盐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是一个具有沉积钠盐、钾盐远景的蒸发岩盆地。最近在羌塘盆地上侏罗统夏里组中发现多处具有钾、钠异常的盐泉这一重要的找钾盐线索,然而目前对上侏罗统夏里组的古环境演变仍然不甚了解,限制了对晚侏罗世羌塘盆地的成盐(成钾)条件和可能的层位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理解。因此本文以热磁分析为主,对羌塘盆地雁石坪地区上侏罗统夏里组沉积物进行高分辨率岩石磁学研究,并讨论其古环境意义。最后,根据成盐(成钾)理论,综合分析羌塘盆地上侏罗统夏里组成盐(成钾)的构造、气候和物源条件。κ-T曲线、磁滞回线和热退磁结果共同表明磁铁矿和赤铁矿是夏里组的主要载磁矿物;磁学参数分析表明夏里组上段赤铁矿含量相对增加,揭示夏里组上段形成于干旱气候环境;综合分析构造、气候和物源条件表明,羌塘盆地上侏罗统夏里组上段最为具备良好的成盐(成钾)条件。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