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9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216篇
测绘学   460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227篇
地质学   783篇
海洋学   14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17篇
自然地理   19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技术研究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结合实际资料,对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主要针对多波资料的静校正、叠加成像、转换波资料的共转换点的求取方法等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开发了综合利用多波资料进行地震属性和各向异性研究的方法,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多分量地震资料的处理、解释技术系列.经过在胜利油田罗家地区的初步应用,表明了预测结果与钻井资料相吻合.  相似文献   
72.
地震资料预测薄层厚度方法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5,自引:1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薄层厚度预测一直是公认的难题之一,其难度就在于如何准确地识别和提取薄层的地震属性.常规方法是利用时间域或频率域地震属性与薄层厚度的线性关系计算.但是理论与实际资料表明,不同的薄层和地层组合对地震波的动力学的信息影响很大,各种参数与薄层厚度成非线性关系,使用单一的信息不可能准确预测薄层厚度.本文利用三种线性预测原理(模型),经数学变换为属性参数,采用非线性BP网络预测薄层厚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3.
地理时空三向聚类分析方法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地理数据获取能力的不断提升,地理数据体量呈指数增长,数据种类、数据性质更加多元化。对数据的有效甄别和归类成为理解地理现象时空特征、演化过程和行为机制的关键。传统聚类方法面临数据体量大、维数高、质量差的挑战,加之对地理空间与时间关联分析的需求,对聚类方法改进和提升研究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本文介绍了从单向到三向聚类构建思路的变革。单向聚类是仅在样本或属性方向上进行聚类,易忽视非常相似的局部特征、易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错误。双向聚类是基于数据矩阵内元素值的相似性,形成一个子矩阵分割方案,使子矩阵内元素相似度尽可能高,子矩阵间元素相似度尽可能低,从而实现行列两方向的同时聚类,避免了单向聚类的不足。鉴于双向聚类难以满足地理研究超出双向的解译需求,本文提出并研发了一个全新的三向聚类方法,给出了运用该方法开展地理时空格局过程探测的流程,总结了如何根据研究涉及的“空间—时间—尺度—属性”构建三维数据体;最后,展示了三向聚类的地理实践案例。结果表明:① 三向聚类是一种大数据时代探测地理数据时空分异规律的有效方法,可以解决数据维度高、质量低等问题;② 面对不同的地理问题,三向聚类在算法层面上是通用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根据不同问题涉及的空间、时间、尺度、属性的不同,构建不同的数据体;不同数据体聚类得到的不同结果回答不同的地理问题;③ 三向聚类可以实现地理数据的时空分异规律多方向、多尺度、多层次的联合解译,揭示地理特征时空尺度叠加效应。最后,论文强调根据地理问题组织数据的重要性,期待未来能够提升三向聚类在多空间尺度、多属性方面的地理研究实践。  相似文献   
74.
孙晓东  徐美华 《地理科学》2020,40(10):1688-1697
以全球最大的邮轮点评网站——邮轮评论家为数据来源渠道,以编辑(Editor/Expert)的文本点评以及对167艘邮轮10大属性的打分数据为样本,利用词频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全球21个邮轮品牌的产品属性、总体评价以及品牌定位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专业型游客来说,餐饮、客房和娱乐是关注度最高的船上属性,服务、性价比和公共空间是满意度最高的船上属性,客房、餐饮、公共空间、性价比和娱乐属性对邮轮总评具有显著影响。方差分析表明,与行业界定下的品牌行为相比,基于专业型游客感知的品牌划分更有效。  相似文献   
75.
生物礁碳酸盐岩油气藏储层具有丰度大、产能高的特点,一直以来是油气勘探重点探索的目标。南海北部大部分的油气发现均位于新近系,生物礁油气田也是该区勘探发现最大的亮点。其中东沙隆起区LH11生物礁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同类型油气田。但其作为复杂的一类岩性油气藏,其非均质性和隐蔽性,使得在常规地震剖面上往往难以识别。本研究从地震频域属性角度出发,通过提取地震剖面频域图谱并结合测井孔隙度数据,分析生物礁储层频域特征,并结合正演模拟加以验证,认为研究区生物礁碳酸盐岩储层总体偏薄,导致了频率和衰减的异常,另外也证实薄层调谐效应方法可以较准确地估计层厚。  相似文献   
76.
S-101是基于S-100建立的新一代电子海图产品规范,相比于S-57自身的封闭性、复杂性,S-101设计上更加灵活,易于更新,将对新一代ENC数据生产及ECDIS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查阅S-101最新1.0.0版及S-100、S-101相关研究文章的基础上,将S-101与S-57、S-101开发过程中的草案进行对比分...  相似文献   
77.
根据2003—2008年进行的对长江口近岸海域表层水质12个航次的监测统计结果,采用参评因子动态排序法,对近年来长江口近岸海域表层海水中的主要污染因子进行了分类判别,综合评价了长江口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近5年来长江口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环境中CODMn为常态因子,DIN、PO4-P、Hg和Pb为关键因子,As和Cd为预警因子;近5年来长江口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环境质量总体上处于三类海水水质水平,且海水环境质量有恶化趋势,但幅度不大。此外,参评因子动态排序法的各参评因子的权重值的确定完全建立在监测数据的客观基础上,综合评价结果不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反映海水环境综合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比较客观,具有普适性,值得在海洋环境评价领域推广。  相似文献   
78.
土地信息系统所处理的对象是空间数据源,包括图形信息、属性信息与声像信息,这些信息来源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测量、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等。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要按照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满足有关的规程与规范的要求,以数据录入、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及信息成果的输出等方面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9.
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岩矿苡、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三类组成,是地质工作成果的最终体现,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由于地质资料具有多重档案资料信息的属性,决定其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中重要的基础信息资源地位。  相似文献   
80.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and vegetative covers on soil quality attributes, a loess hill slope was selected in eastern Golestan Province, Ghapan watershed, Iran. Four profiles in four land uses, including Quercus natural forest; Pinus artificial forest; Cupressus artificial forest and a cultivated land, were studied. Results showed that MWD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studied land uses, and it varied between 1.6 mm in Quercus natural forest and o.31 mm in cultivated land use. The lowest CEC, microbial respiration rate and organic carbon were 28.4 cmol·kg^1, 177 μgCO2·g^-1·day^-1 and 1.32 % found in cultivated land use, respectively. The organic matter was considerably higher content in the forest areas than that of cultivated land use. The studies on soil profile development revealed that the natural forest soils were highly developed. The soils of the Quercus natural forest were classified as Calcic Haploxeralfs with a well developed argillie horizon unlike the cultivated soils which showed the minimum development and classified as Typic Xerorthents. The soils of the artificial forests had both mollic epipedons and were classified as Typic Calcixerolls with moderate profile development. Micromorphological studies revealed that argillic horizons had speckled and partly crystallitic b-fabric in the natural forest indicating the high landscape stability. In contrast, the crystallitic b-fabric of other land uses shows the absence of enough leaching of carbonate and the subsequent migration of clay particles indicating the unstable conditions and high soil erosion. Intense erosion of the surface horizons of cultivated land use has resulted in the outcropping of the subsurface carbonate rich horizons preventing soi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