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39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以东北地震区为例,基于G-R关系的震级·频度分布原理,研究了东北地震区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间分布特征和各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统计了研究区内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探讨了小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对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区域小震资料进行完整性分析,可以在低水平地震活动地区获得较准确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更好地反映了该区未来的地震活动趋势.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供地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和地震活动性分析时参考.  相似文献   
52.
小震频度异常新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但是这种周期性的小震活动强弱交替轮回过程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利用小震活动的增强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本文尝试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来统计小震频度,并通过此方法研究了2003年内蒙巴林左旗MS5.9级地震和2004年内蒙东乌珠MS5.9级地震。结果表明: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能够有效的提取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53.
1879年武都南8级大地震断层面参数和滑动性质的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79年武都南8级大震发生在高山峻岭之间,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所限,一直难以进行详细的实地考察。到目前为止,关于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的研究较少且观点不一。依据成丛小震发生在大震断层面附近的原则以及参考前人给出的极震区长轴形态,我们采用1985—2009年发生在该地震破裂区的精定位地震目录,选定了一个长条状研究区域,将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结合,给出了1879年武都南8.0级地震震源断层是一条长约30km、埋深2~23km的NNE走向、高倾角并在NNW-SSE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右旋走向滑动的断层。该区域地壳深部(H>24km)至今没有地震发生,推测震源断层没有扩展到地壳深部。震源断层位置在文县高楼山(33.01°N,104.74°E)和梨坪(33.22°N,104.90°E)之间。另外,我们发现在极震区以西的雄黄山地区小震成丛发生,但野外调查并未发现明显的断面,这些小震应该与1879年武都南8级地震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54.
在国内外引潮力触发地震近期一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利用基于区域应力场资料的加卸载响应比时空扫描方法、Schuster检验低p值时程扫描及水平引潮力方位角优势分布来研究阳江地区显著地震前小震引潮力触发异常的问题。  相似文献   
55.
1970年至1998年1月10日张北地震前,沿NWW向发生2级以上地震24次,其分布相对集中,呈条带状。对华北台网所记上述地震的到时数据全部重新查图核对,并补充了内蒙古台网5个台的数据以改善用于定位的台站分布,并采用主地震定位法重新定位,除一个地震外,其余地震更加集中,形成一小震条带。1998年2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在张北震区架设10台短周期数字化地震仪,记录了大量微震。作者采用P波和S波到时差重新进行了震源定位,得到184次微震的定位结果,连同1998年1~2月张北震区3级以上地震事件定位结果一起勾画出6.2级地震的震源破裂带。由张北地震震中向SEE向延伸存在由强震构成的张家口渤海地震带。根据精确定位结果,结合修订后主震的震源机制、宏观烈度分布和层析成像资料,讨论了张北地震和小尺度地震带(震源破裂带)、震前的中等尺度小震条带以及大尺度的张家口-渤海强震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6.
腾冲火山区小震震源机制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2年6~9月,一个由15台流动数字地震仪组成的布设在腾冲火山区的临时地震监测台网,记录到了16个发生在近代火山活动十分活跃的马鞍山火山至热海地区内的小震。求其震源机制解,发现其中绝大多数地震的破裂面具有以水平走滑为主的破裂特征,个别地震破裂面则具有较大的倾滑分量。这表明了腾冲火山区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多样性及地震破裂方式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7.
阿尔金断裂带东段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一直是地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小震资料越来越多应用到活动断裂空间展布、深浅构造分析及动力学机制研究领域。本文应用双差定位法获得研究区域2008~2017年间6013次地震事件的精确定位数据,通过多条小震深度剖面清晰刻画出断裂系统的空间展布形态。综合石油地震剖面、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人工地震深反射剖面,充分利用小震精确定位信息以及浅表活动构造研究成果,建立研究区断裂系统的深浅部构造模型。研究区莫霍面由北往南逐渐加深,存在三处断错,呈阶梯状展布,地壳内存在一条厚约10km的低速层,在该层以上为地震多发区,断裂系统总体呈"Y"字型,上部为一系列叠瓦状逆冲断裂,造成祁连山的隆升,向下并入一条主干断层。最后探讨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机制,亚洲板块俯冲至祁连山前,上地壳以逆冲推覆构造模式造成上地壳增厚现象,而中下地壳主要为亚洲岩石圈地幔下插,上地幔的拖曳作用下发生流动引起地壳增厚,上下地壳整体增厚。  相似文献   
58.
经验格林函数方法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经验格林函数和理论格林函数模拟地震动方法,认为经验格林函数方法能比理论格林函数更好地模拟地震动。同时亦指出用经验格林函数方法模拟地震动时出现两个问题:(1)模拟的结果高频不稳定。(2)模拟的结果有一个"人造周期"。地震工作者提出选择适当的频响函数,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模拟结果高频不稳定的问题;还提出了完备经验格林函数集的概念,以提高模拟结果与记录的符合程度。但完备经验格林函数集提出了每个大震子断层上都有小震记录的过于苛刻的要求,使得完备经验格林函数集的获得只能靠理论和经验关系结合的办法。本文通过对大震断层滑动速度函数的理论分析认为:可以用多个不同滑动速度和不同上升时间的小震合成经验格林函数,用这种经验格林函数合成的地震动不会产生"人造周期"。但需要加强对小震记录的反演工作并获得丰富的小震参数。  相似文献   
59.
<正>1研究背景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的一种复杂动力学过程,除了弹性应变能的积累,还有外部空间环境因子的影响和触发。尤其是当地球内部应力积累达到临界状态时,作为外部扰动之一的日月引潮力,由于其在地球内部产生的潮汐应力积累速率比构造应力大2个数量级,就有可能加速断层破裂触发地震(Heaton,1975)。多年观测事实表明,众多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及周边区域小震多发生于具有特殊月相的日期。基于此,秦保燕等(1983)首次引入小震调制比概念,用以衡量发生在特殊月相的受调制小震在数量上的变化。当调制小震增多形成调制比异常时,说明研究区处于强震背景下。因此,震前受调制的小震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当前应力状态,对地震预报有一定意义(郭增建,1995)。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