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104篇 |
免费 | 6829篇 |
国内免费 | 188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00篇 |
大气科学 | 212篇 |
地球物理 | 30007篇 |
地质学 | 7558篇 |
海洋学 | 1174篇 |
天文学 | 81篇 |
综合类 | 1595篇 |
自然地理 | 3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6篇 |
2023年 | 858篇 |
2022年 | 1136篇 |
2021年 | 1246篇 |
2020年 | 1008篇 |
2019年 | 1007篇 |
2018年 | 680篇 |
2017年 | 678篇 |
2016年 | 583篇 |
2015年 | 924篇 |
2014年 | 1496篇 |
2013年 | 1289篇 |
2012年 | 1643篇 |
2011年 | 1499篇 |
2010年 | 1487篇 |
2009年 | 1659篇 |
2008年 | 1633篇 |
2007年 | 1257篇 |
2006年 | 1302篇 |
2005年 | 1213篇 |
2004年 | 1180篇 |
2003年 | 1123篇 |
2002年 | 1343篇 |
2001年 | 1242篇 |
2000年 | 1146篇 |
1999年 | 1117篇 |
1998年 | 1101篇 |
1997年 | 1125篇 |
1996年 | 1210篇 |
1995年 | 1287篇 |
1994年 | 1179篇 |
1993年 | 1195篇 |
1992年 | 1203篇 |
1991年 | 1032篇 |
1990年 | 920篇 |
1989年 | 646篇 |
1988年 | 97篇 |
1987年 | 46篇 |
1986年 | 61篇 |
1985年 | 55篇 |
1984年 | 56篇 |
1983年 | 45篇 |
1982年 | 64篇 |
1981年 | 50篇 |
1980年 | 54篇 |
1979年 | 57篇 |
1978年 | 38篇 |
1977年 | 40篇 |
1976年 | 36篇 |
1974年 | 4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采用物探和钻探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方法,获取地质环境的破坏现状和采空区特征.按相关规范要求,预测小窑采空区的影响范围,剖析采空区残留空洞的稳定性,评价采空区的活化潜在威胁,分析采空引起的覆岩三带发育特征,剖析采空区引起的地表移动特征,获取相应地表变形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182.
地中海东部大地震成核问题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它们的震源时间函数的急始特性,使用同一反演方法确定了发生在世界其他一些地区破坏了地表的浅源大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都呈现出类似的特性,这些地震的断层滑动类型包括:正断层、走滑断层和冲断层型。这些急始型震源时间函数可能反映了破坏障碍体的困难性,即在破裂成核的动力断裂过程完成后,断层的局部地区仍未破坏,也可能反映了通常发生在大地震破裂期间的某些特殊的物理过程(如蠕变不稳定性)。发生在类似地质构造环境中,且震源机制也类似的地震,反映出共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3.
川滇地区是我国地震危险性较高的地区之一.本文基于对特大强震的风险性考虑,使用全球地震模型OpenQuake软件,建立了川滇地区地震危险性预测新模型.首先根据构造特征划分多个震源分区,并整理出这些震源分区内断层活动特征与滑动速率;基于震源分区和断层模型,使用GPS应变率转换成的锥形古登堡-里克特关系作为整个区域的地震积累率,并允许超过历史最大震级的特大地震的出现,结合活动断层滑动速率所积累的地震发生率,给出震源分区内断层地震源和背景地震源的地震发生率的比率分配关系;在活动断层分段上,保留了大型断裂或其主要部分,没有根据小的阶区来对断层进行详细分段,以便分配特大地震发生率;并使用地震率平滑方法分配背景地震发生率.最后在OpenQuake中加入地震动预测方程,计算出了川滇地区的PGA分布图,为区域地震危险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184.
185.
186.
研究了我国青藏块体地区每一地震活跃幕里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地震活动强度和地震活动持续时间,认为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可能意味着我国青藏块体自1995年或1997年开始的地震活跃幕已经进入后期,同时也意味着这一地区自1920年以来更长时间尺度里的地震活动期也进入了收尾阶段.未来几年青藏块体地震活动水平为7级... 相似文献
187.
为明确歧口凹陷深层的岩石物理及AVO响应特征,分析歧口地区全波测井资料,优选该区敏感岩石物理参数;根据分岩性拟合求取纵横波转换经验公式,并采用流体置换原理进行叠前地震道集正演后提取AVO属性.结果表明:泊松比、纵横波速度比为该区有利储层预测的敏感参数,含气砂岩与含水砂岩的数值范围差异明显;歧口深层AVO响应特征可划分为3类:第一类是与气层相对应的反射振幅随着偏移距的增大而负向急剧增大;第二类是与油气同层相对应的反射振幅随着偏移距的增大而负向缓慢增大;第三类是与油水层及干层相对应的反射振幅随着偏移距的增大而负向减小.该结果可为歧口凹陷深层开展流体预测可行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8.
189.
俯冲带地震诱发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俯冲带作为地球循环体系的关键部位,具有构造活跃、地震多发以及地质条件复杂等特征。基于震源位置,俯冲带地震既可划分为板间和板内地震,也可分为浅源、中源和深源地震。俯冲带内的浅源地震包括板间地震和浅源板内地震,而中源和深源地震皆属于板内地震。在地球浅部,温度与压力低,浅源地震是由岩石发生脆性破裂或沿着先存断层发生不稳定摩擦滑移造成的。随着深度增加,温度和压力的增加使得流行于浅部的脆性和摩擦行为在无水条件下被强烈抑制,岩石从而表现为可抑制地震的韧性行为,使得中-深源地震的诱发机制有别于常规的脆性行为。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了解到中源地震的诱发机制主要是脱水或与流体相关的致脆以及塑性剪切失稳,而深源地震的成因主要是相变致裂。然而,中-深源地震很可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在中源深度既可能是流体相关的致脆导致脱水源区的脆性围岩产生地震,亦可能是脱水的蛇纹岩本身可能在流体孔隙压的作用下作粘滑滑移,而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孕震带宽度大于"反裂隙模型"预测的亚稳态橄榄石冷核宽度的深源地震可能是由第一阶段的相变致裂和第二阶段的塑性剪切失稳诱发,而孕震带的实际宽度与预测宽度相当的深源地震则可能仅由相变致裂引起。只要过渡带内名义无水矿物中的结构水能释放出来,脱水致脆同样可能触发一些深源地震;而塑性剪切失稳不仅能在中-深源地震触发后的扩展阶段起着主导作用,而且还能单独触发一些中-深源地震,因此能够解释大多数反复发生的中-深源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90.
为了解2021-09-16四川泸县MS6.0地震的发震机理,加强对四川盆地内地震活动性的认识,基于四川及周边地区地震台网的宽频带地震资料,利用CAP方法反演获得泸县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矩心深度;同时,基于震前四川盆地内155个震源机制解,利用MSATSI程序反演得到泸县地震震前四川盆地内的构造应力场。结果显示,泸县地震矩心深度为3 km,矩震级为MW5.3,滑动性质为纯逆冲。震中附近震前构造应力最大主压应力和中间主压应力都近乎水平,最大主压应力在震中附近走向101°,此构造应力状态下,优势滑动断层为纯逆冲性质,与泸县地震震源机制一致。根据震源位置和性质、震前构造应力场及震中附近的断层性质推测,泸县地震发震断层不是华蓥山断裂,而是其分支和余脉之间极浅的盖层滑脱型断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