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06篇 |
免费 | 822篇 |
国内免费 | 109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10篇 |
大气科学 | 1075篇 |
地球物理 | 727篇 |
地质学 | 2376篇 |
海洋学 | 483篇 |
天文学 | 66篇 |
综合类 | 682篇 |
自然地理 | 4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5篇 |
2023年 | 139篇 |
2022年 | 172篇 |
2021年 | 225篇 |
2020年 | 202篇 |
2019年 | 176篇 |
2018年 | 109篇 |
2017年 | 142篇 |
2016年 | 164篇 |
2015年 | 191篇 |
2014年 | 356篇 |
2013年 | 297篇 |
2012年 | 339篇 |
2011年 | 313篇 |
2010年 | 366篇 |
2009年 | 336篇 |
2008年 | 413篇 |
2007年 | 386篇 |
2006年 | 312篇 |
2005年 | 307篇 |
2004年 | 244篇 |
2003年 | 203篇 |
2002年 | 127篇 |
2001年 | 133篇 |
2000年 | 113篇 |
1999年 | 138篇 |
1998年 | 111篇 |
1997年 | 133篇 |
1996年 | 127篇 |
1995年 | 78篇 |
1994年 | 96篇 |
1993年 | 68篇 |
1992年 | 53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64篇 |
1989年 | 48篇 |
1988年 | 47篇 |
1987年 | 45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51.
陈晓岚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35(11):210-213,216
对水准网平差的理论依据、精度评定做了介绍,结合上海市2011年水准网数据,就平差方案、精度评定和成果分析等进行了探讨。通过选取大量的实践数据验证分析,得出了精度较为准确的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按照距离定权分等级平差获得的成果可作为此次平差数据处理的最终成果,提出成果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2.
积云参数化和微物理方案不同组合应用对台风路径模拟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联合研发的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研究了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和微物理过程方案对0514号台风彩蝶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台风路径影响较大,KF方案比BM方案能更好地模拟出台风路径;使用KF方案时,选择微物理方案比不选微物理方案对于台风路径有更好的模拟结果,其中,Ferrier、WSM6和Lin非常接近于实况;KF方案较好地模拟出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西伸和东退的变化以及台风环流的风场分布和强度. 相似文献
153.
本文引用了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对地下水库人工回灌的复杂系统进行了择优排序研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实践证明,层次分析法对于地下水库人工回灌方案的择优是一种简捷实用的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154.
155.
由850hPa的风场资料和海平面气压资料计算两个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结合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我国南方冬季降水对冬季风响应的空间分布型及其在冬季各月的差异。结果表明:12月东亚冬季风强度比1、2月的弱,同期的降水对其响应不明显;1月冬季风比2月强,同期降水对季风的响应比2月更强些。在1、2月,强(弱)东亚冬季风易造成南方冬季降水偏少(多),但这种响应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随时间变化且有明显的区域特征。1月的强响应区基本上连成一片,强响应中心散布于其中;最明显的中心区在淮河以南附近,区域中心值-0.5;响应强度由此中心向南变弱,但依然分别在湖南东北部、江西东北部以及四川东北部都出现了较强中心区,区域中心值都为-0.35左右;2月的响应区相对1月作了总体的顺时针偏转和稍微的北缩。分析发现,响应区的空间分布可以从地形和地势分布解释,响应区的时间变化与850hPa的风场有关。 相似文献
156.
本文首先指出我国重要的北京西山岩溶区的岩溶地质景观已经曹到严重破坏,进而针对其景观特征和被破坏的原因,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提出了该区的岩溶地质景观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157.
吉林省饮水型砷中毒区是继中国内蒙古和山西病区后发现的新病区。该病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和洮南市,其水文地质单元属于松嫩平原大型蓄水盆地的西部,是由第四系潜水、承压水和新近系承压水组成的多层结构的含水系统。采用瞬时采样法采集了区内潜水和承压水样品,共194份;通过GIS的空间叠加技术、化验与测试技术,进行了区域水化学环境特征与饮水型砷中毒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受区域地质构造控制,在低洼地带堆积了巨厚的粉砂淤泥质冲积物和富含有机质的湖积物,为地下水砷的赋存提供了空间。区域地下水砷含量的范围值为0.001~0.339 mg·L-1,水砷价态以As(V)为主,高砷水主要分布在由若干隆起形成的中间低洼地带中地下水埋深大于10 m的潜水、第四系和新近系承压水含水层中。高砷地下水的形成与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化学环境有关,氯化物重碳酸钠型水中的砷含量最高。臭葱石(FeAsO4·2H2O)等含铁、含锰矿物在进入地下水的溶解过程中,形成铁、锰的氧化物和砷的化合物,如砷酸盐和亚砷酸盐。伴随着水环境中Eh的降低,氧化物被还原形成更为活泼的离子组分,吸附在氧化物表面的含砷化合物进而解吸,使砷从含水层的沉积物中向水中溶解和迁移。 相似文献
158.
基于资源三号卫星影像的城市绿地信息提取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分遥感卫星的发展为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和改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研究利用资源三号卫星全色和多光谱影像,以国内某城市为例,采用基于规则的面向对象分类技术获取城市绿地。研究提出的技术方案,简单易行,具有较好的应用性。对于推动资源三号卫星在国土资源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9.
本文提出爆炸地震的能量转换系数计算公式 α=(k·10-2)3/n·10-3和 α=2.03·10-3 multiply from i=1 to 6 (Fi)上式中k、n为爆炸地震效应的统计参数。下式中Fi(i=1,2,…,6)为反映爆炸方式和场地条件的影响因子。 利用爆炸地震的能量转换系数α,还可建立不同爆炸方式的药量等效系数η: η=α/α0和爆炸震级估算公式 M=4.42+0.53logαQ.上式中α0为井下组合(标准)爆破的转换系数。下式中Q为以吨(t)为单位的药量(TNT)。 相似文献
160.
根据非海相与海相,特别是共同的海相和非海相软体动物化石的对比,并结合放射性同位素测年,中国东北黑龙江东部和辽宁西部,韩国东南部庆尚盆地,日本西南部内带岐阜县北部牧户/庄川地区和外带四国德岛和物部地区早白垩世地层得到了对比,产自这些地层的非海相软体动物的时代也因此受到了约束。著名的中国东北含煤地层龙爪沟和鸡西群,盛产热河生物群/动物群的热河群的时代均为欧特里沃期/巴列姆期阿普特期,它们的上覆地层桦山群和孙家湾组为阿尔必期。韩国西南部新洞群和除金洞组以外的河阳群为阿普特期阿尔必期,不整合于新洞群之下的卯谷组主要为欧特里沃期。日本西南部内带的牧户/庄川地区的手取群和外带德岛和物部地区的物部川群均为欧特里沃期阿尔必期。Cuniopsis kihongi,Nakamuranaia leei,Koreanaia cheongi和Trigonioides(Wakinoa)tetoriensis的时代为欧特里沃期早巴列姆期。Viviparus onogoensis,Unio ogamigoensis,Myrene(Mesocorbicular)tetoriensis及Tetoria(Tetoria)yokoyami为欧特里沃期阿普特期。Arguniella cf.quadrata,A.cf.ventricosa,Sphaerium(Sphaerium)anderssoni,Probaicalia vitimensis和Pr.gerassimovi为欧特里沃期/巴列姆期阿普特期。Nakamuranaia chingshanensis,Plicatounio(Plicatounio)multiplicatus,Sphaerium(Sphaerium)coreanicum和Micromelania?katoensis为阿普特期阿尔必期。Nippononaia sinensis,Nip.tetoriensis,Nip.ryosekiana和Trigo-nioides(Wakinoa)wakinoensis是阿普特期的标志。Trigonioides(Trigonioides)quadratus,T.(T.)heilongjiangensis,Plicatounio(Plicatounio)naktongensis,Unio longus与Sphaerium(Sphaerium)chintaoense为晚阿普特期阿尔必期或阿尔必期的标志化石。我国东北、韩国东南和日本西南部非海相,特别是淡水软体动物接近的相似性表明这三地区在早白垩世时相连,并处于同一水系。但是,在欧特里沃期阿尔必期期间,这一陆块的东部,即频临古太平洋的日本西南部的外带因地势低而多被海水覆盖,在牧户/庄川和黑龙江东部存有遭受海侵的浅而窄的海湾,凡兰吟期,特别是欧特里沃期/巴列姆期之前,中国东北韩国东南部日本西南部陆块为受造山运动引起的隆起和沉降活动影响的高低不平的高原,经受了广泛而长期的剥蚀。多数含有包括熔岩和凝灰岩在内的火山岩,并与北东北北东方向的断裂带近于平行分布的非海相白垩纪盆地直至欧特里沃期/早巴列期(有些地区可能稍早(凡兰吟期))(134~126Ma),即华北克拉通破坏的高峰期(130~120Ma)才形成。这一现象表明,这些盆地受断裂,特别是伴随有强烈火山喷发和时而局部海侵的沿着古太平洋西北缘和郯庐断裂带的构造运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