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40篇 |
免费 | 794篇 |
国内免费 | 37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8篇 |
大气科学 | 669篇 |
地球物理 | 2818篇 |
地质学 | 634篇 |
海洋学 | 190篇 |
天文学 | 20篇 |
综合类 | 141篇 |
自然地理 | 1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158篇 |
2022年 | 161篇 |
2021年 | 163篇 |
2020年 | 143篇 |
2019年 | 170篇 |
2018年 | 121篇 |
2017年 | 115篇 |
2016年 | 99篇 |
2015年 | 119篇 |
2014年 | 208篇 |
2013年 | 164篇 |
2012年 | 281篇 |
2011年 | 212篇 |
2010年 | 247篇 |
2009年 | 253篇 |
2008年 | 222篇 |
2007年 | 174篇 |
2006年 | 176篇 |
2005年 | 182篇 |
2004年 | 176篇 |
2003年 | 163篇 |
2002年 | 154篇 |
2001年 | 124篇 |
2000年 | 114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83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40篇 |
1994年 | 53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49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39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7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7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瞬变电磁法(TEM)是煤田采空区探测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当采空区埋藏较深或测区内建筑物密集时,传统回线源装置往往难以满足探测需求。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SOTEM)由于采取近源观测,具有信号幅值高、信噪比强、探测深度大、施工方便高效等优点,具有更好的适用性。潍坊市坊子煤矿的采空区埋藏深度约500 m,且大部分区域落于房屋密集分布的村庄内,为有效探测蒋家村下采空区的分布及影响范围,采用SOTEM法开展探测工作。在村庄外围布设发射源,利用轻便接收装置在村内接收信号,克服了建筑物障碍问题。利用小波去噪及五点圆滑技术对强干扰数据进行滤波处理,然后利用OCCAM法对数据进行一维反演。结果表明,本次SOTEM探测深度达到800 m,成功圈定出低阻采空区的分布范围,并得到钻孔验证。 相似文献
93.
94.
在覆盖层上筑坝时其抗震稳定性是工程关键技术难点。为揭示覆盖层中的地震动传播规律和大坝失稳现象,依托某原型工程,先后输入场地波和加窗正弦波开展了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发现,在场地波目标峰值加速度0.53g激震时,因能量损耗和软弱覆盖层的滤波效应,地震动传播到坝顶的加速度峰值为0.773g,加速度放大系数为1.39,小于规范建议值2.0;在输入加窗正弦波的试验中,坝顶加速度放大系数为1.46,同样表明软弱覆盖层对地震动传播有一定衰减。两次试验揭示的大坝震陷变形现象符合一般规律,但因软弱砂层厚度大,总体震陷率较高,其中第1次试验后坝体没有明显的破坏,第2次试验出现大量堆石滚落、坝顶沉陷、坝坡挤压拱起、心墙开裂等现象。尽管受试验条件的限制,模型的尺寸效应和边界效应对试验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影响,但该研究结论可为覆盖层上的坝体动力数值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5.
基于随机地震动模型的结构随机地震反应谱及其应用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本文考虑给定地震烈度下地震地面运动的随机过程性,得强震记录统计确定的地震持时和我国地震规范采用的地震地面最大加速度平均值,确定了平稳过滤有色噪声地震动模型的参数;通过大量计算和回归分析,得到了单质点振子均方地震位移的实用计算公式,提出了随机地震反应谱,等效随机地震静荷载及结构地震随机反应和可靠性分析的实用方法,把结构在随机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可靠性分析转化成了结构在等效随机地震静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可靠 相似文献
96.
机载雷达定量测雨中衰减效应的订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星载测雨雷达的应用,必须满足一些主要条件:高的空间分辨率、宽阔的覆盖范围、大的动态降雨测量范围以及精确的点测量等。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满足这些条件的雷达工作在被雨衰减的频率段,因此必须修正由于衰减所导致的误差。对于单波束单频雷达,kZS(衰减系数-雷达反射因子-海表反射率)算法在一个较大的雨强范围内对衰减效应的订正效果较好。本文将kZS应用到在西太平洋进行的国际大型科学考察实验TOGA/COARE中1993年1月和2月间取得机载雷达(和星载雷达频率相近)实测数据,进行雨空间分布的研究,取得了和模拟研究预期相吻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7.
采用NCEP/NCAR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河南省2008年12月3-6日和19-22日的两次强冷空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前期中层均为强盛的西北气流,天气晴好,气温偏高.对河南的影响均以强降温和大风天气为主,最大降温幅度接近,3-6日过程冷空气持续时间更长,强降温范围更广;后一过程持续时间较短,降温主要在豫东北部,大风更为明显.2)前一冷空气过程为"不稳定小槽东移发展型",后一过程为"横槽转竖型".冷空气源地均为新地岛以东洋面;均在贝加尔湖一带形成横槽,横槽北侧的东北气流引导极地冷空气加强,形成异常强的冷高压和冷中心,是造成两次强降温的主要原因.3)第一次冷空气为偏北路径,后一过程为典型的中路路径.4)过程中大风与强的正变压、强冷空气下沉运动引起的动量下传及其到地面时的强度和落区存在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8.
本文利用EC细网格资料、Micaps常规资料,从高低空天气形势场配置对2020年2月下旬两次较大降雪过程进行模式预报检验。经过分析发现,在大尺度预报上,EC预报场稳定性、准确性高,但在中小尺度特别是局地性强的天气中预报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0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河南郑州、濮阳和商丘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加密自动站及邢台探空资料等,对2016年6月13日河南濮阳东部地区的强冰雹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冰雹天气是在东北冷涡后部西西北气流携带冷空气东移南压过程中出现的。高空急流和中低层切变线的存在、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及高空冷平流共同作用,产生了这次强对流天气;强冰雹天气出现在暖低压与冷空气交汇的区域,地面辐合线是这次强冰雹天气的触发机制;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合适的0 ℃层和-20 ℃层高度等有利于强冰雹天气的发生;强冰雹天气是在对流单体发展为超级单体时发生的。径向速度图上,当监测到中气旋、大风区和辐合系统时,为监测预警强风暴天气提供可靠依据;较大的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出现与维持预示大冰雹出现的潜势,大冰雹落区与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大值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当冰雹发生概率为100%,且可降最大冰雹直径在10 mm以上,并呈增大趋势时,对出现冰雹甚至出现大冰雹有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