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9篇 |
免费 | 223篇 |
国内免费 | 3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篇 |
大气科学 | 103篇 |
地球物理 | 387篇 |
地质学 | 914篇 |
海洋学 | 11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43篇 |
自然地理 | 2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50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44篇 |
2015年 | 50篇 |
2014年 | 93篇 |
2013年 | 70篇 |
2012年 | 74篇 |
2011年 | 92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75篇 |
2008年 | 72篇 |
2007年 | 79篇 |
2006年 | 92篇 |
2005年 | 78篇 |
2004年 | 65篇 |
2003年 | 51篇 |
2002年 | 60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39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8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1960年 | 4篇 |
1954年 | 2篇 |
1948年 | 1篇 |
1947年 | 2篇 |
1945年 | 4篇 |
194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新疆中天山南缘比开(地区)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伊犁-中天山板块南缘比开地区出露的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具钙碱性大陆弧花岗岩特征,其形成与南天山洋向北的俯冲事件相关.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岩浆活动在479~401 Ma间一直发生,其中419~401 Ma间岩浆活动强烈,形成大量钙碱性花岗岩组成的中天山南缘陆缘弧.(87Sr/86Sr)i=0.711578~0.704729,εNd(t)=-5.01~-2.19,表明花岗岩的形成过程中有地幔物质的加入,而Nd模式年龄tDM介于946~1661 Ma间,则反映花岗岩形成过程中有古老地壳物质混染.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新疆中天山北缘胜利达坂韧性剪切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胜利达坂韧性剪切带沿中天山构造带北缘呈近EW向展布,为一条由一系列糜棱岩带、强片理化带及典型韧性变形显微构造所组成的强应变带。根据变形强度和原岩类型可划分出不同的构造带。显微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表明,剪切带经历了早期的由南向北的斜冲推覆剪切及晚期的近水平右行走滑剪切。剪切带内发生了强烈的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等蚀变,它们与金矿成矿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95.
A型花岗岩对认识区域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指示意义。Kattasay地区石英斑岩和碱长花岗斑岩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中天山恰特卡尔-库拉玛火山-深成岩带内。LA-ICP-MS锆石U-Pb数据表明石英斑岩在~297.3Ma形成,而碱长花岗斑岩在~294.5Ma侵位。地球化学结果显示它们均具有高SiO_(2)(70.14%~75.78%)和K_(2)O+Na_(2)O (8.07%~10.48%)含量以及高FeO^(T)/(FeO^(T)+MgO)(0.88~0.94)比值。样品还具有高的10000Ga/Al (2.51~3.14)比值和Zr+Nb+Y+Ce (439.5×10^(-6)~1141×10^(-6))含量,这些特征说明Kattasay地区石英斑岩和碱长花岗斑岩为A型花岗岩。二者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征,Rb、K、Th、U显著正异常而Ba、Sr、Ti、Nb、Ta呈现负异常,表明它们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显著的分离结晶作用。同位素结果显示,它们的ε_(Hf )(t)值在+0.06~+5.03之间,ε_(Nd)(t)值为-2.21~-3.24。Nb-Hf同位素解耦的现象,可能是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果。相近的侵位时间以及相似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表明两种岩石具有相似的源区。Kattasay地区A型花岗岩的识别暗示着Turkestan洋在晚石炭世末期已经完全闭合,在早二叠世中天山地区已经进入后碰撞环境。 相似文献
996.
一条Rodinia山脉—震旦纪的喜马拉雅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林晓辉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0,23(4):238-243
笔者首次将海拔高度的概念及现代冰川理论,并结合古地磁资料,提出罗圈冰期时古天山-秦岭山脉是一条大约位于赤道-北回归线之间、由众多高山组成的,且许多山峰至少在4000m以上,已形成冰川、或许局部地区存在冰原的山脉,总的地理特征类似于今天的喜马拉雅山脉。而华北地块和库鲁克塔格地块是高原和平原,此二地块的南边是海域。古秦岭的南坡是现代秦岭的北坡。冰川融化时冰水携带的冰碛物向南流入海,所以华北地块上无冰碛物存在。大地构造上,晋宁期以前,上述各地块相互独立。震量时它们开始发生作用,秦岭地块和阿克苏-乌什地块分别向华北地块与库鲁克塔格地块汇聚,引起后者上升,逐渐发展成为山脉。至震旦纪末期,山脉上升到4000m以上,形成冰川。此后,山脉被剥蚀夷平,至寒武纪初,华北、库鲁克塔格两地块又降到海平面之下接受沉积,该山脉消亡。由于我们恢复了新元古代超大陆一条造山带,并推测新元古宙末期华北、华南、塔里木三大地块曾经汇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997.
对天山乌源1号冰川表面冰尘(Fz)及底部沉积层(Dz)的理化性质及真菌的多样性、群落结构、OTU的系统发育进行了比较分析。ITS克隆文库分析显示,依据99%相似性共得到26个真菌OTU,表面冰尘和底部沉积层分别为21和22个,其中17个为共有OTU。天山1号冰川中真菌以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占绝对优势,子囊菌门的真菌在Fz、Dz文库中的比例分别约为27%、57%。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子囊菌门的真菌有14个OUT,8个属,其中Cladosporium仅分布在冰川表面(6.25%),而Aureobasidium仅出现冰川底部沉积层(8.93%)。另外6个属Tetracladium、Pseudeurotium、Fusarium、Penicillium、Simplicillium、Aspergillus在冰川底部和表面均有分布,但丰度明显不同,尤其是Aspergillus、Simplicillium在冰川底部沉积物中占优势(分别为17.86%、12.50%)。担子菌门的克隆主要来自Rhodotorula、Leucosporidium属,前者主要在分布冰川表面(12%),底部沉积层很少,后者在冰川表面及底部均有分布,分别占文库的比例为8.69%、12.50%。冰川表面和底部沉积层生态条件迥异,对其中的微生物系统发育类群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998.
经前期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旱荒漠景观区斑岩型铜矿勘查中,磁性组分测量具有较常规土壤测量更有效发现异常的能力,其实用性优势初现端倪。为进一步扩大磁性组分测量这一新技术的适用范围,同时也为了更进一步明确我国干旱荒漠景观区有色金属矿地球化学勘查方法,以新疆东天山铜镍硫化物矿为例,对磁性组分测量技术有效性进行试验研究。试验选择EDA数据处理技术对两种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发现,与常规土壤相比,磁性组分测量技术除具有异常下限较高、异常点数更多等特点外,还突显出强化弱小异常、发现新异常等优势,充分体现了该技术在干旱荒漠景观区勘查中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99.
呼图壁河基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石门水文站实测日径流数据和流域气象资料,运用平滑最小值法和递归数字滤波法对呼图壁河流量过程进行了基流分割研究。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探讨了呼图壁河年均基流量和基流指数(BFI)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水平年基流量与BFI的变化特征,并按照不同水平年份的划分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剖析影响基流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平滑最小值法优于递归数字滤波法。呼图壁河基流量的年内分布表现为单峰型,7月达到最大值,BFI先减小后增加,5月最小,枯水期BFI接近1。呼图壁河年基流量呈现为增加的趋势,多年平均基流量为3.67×108 m3,多年平均BFI为0.78,呈递减趋势。枯水年份的平均BFI为0.78,平水年为0.76,丰水年为0.74。春秋两季气温和降水对呼图壁河基流量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的水平年份相关系数也存在一定差异。各年份气温对春秋两季基流量的影响均大于降水,说明气温是呼图壁河基流变化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