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51篇
  免费   7121篇
  国内免费   2613篇
测绘学   610篇
大气科学   302篇
地球物理   30225篇
地质学   9325篇
海洋学   1117篇
天文学   435篇
综合类   1611篇
自然地理   560篇
  2024年   261篇
  2023年   1031篇
  2022年   1332篇
  2021年   1386篇
  2020年   1124篇
  2019年   1066篇
  2018年   726篇
  2017年   759篇
  2016年   633篇
  2015年   1035篇
  2014年   1644篇
  2013年   1399篇
  2012年   1829篇
  2011年   1680篇
  2010年   1533篇
  2009年   1659篇
  2008年   1628篇
  2007年   1302篇
  2006年   1367篇
  2005年   1237篇
  2004年   1215篇
  2003年   1286篇
  2002年   1369篇
  2001年   1251篇
  2000年   1192篇
  1999年   1147篇
  1998年   1106篇
  1997年   1171篇
  1996年   1237篇
  1995年   1283篇
  1994年   1173篇
  1993年   1233篇
  1992年   1222篇
  1991年   1057篇
  1990年   949篇
  1989年   658篇
  1988年   124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69篇
  1985年   60篇
  1984年   55篇
  1983年   45篇
  1982年   65篇
  1981年   47篇
  1980年   52篇
  1979年   57篇
  1978年   36篇
  1977年   38篇
  1976年   36篇
  1974年   4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针对龙江流域下游南岸段干旱缺水的自然灾害现象,文章建立了新的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的遥感监测信息模型,并建立了干旱分级标准.经过反复试验结果表明,该干旱遥感监测模型对于区域性的干旱监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可广泛用于干旱的监测、评估及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992.
叶泰然  张虹 《现代地质》2013,27(2):339-345
川西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碎屑岩气藏非均质性极强,裂缝网络与相对优质储层叠加形成的高渗区分布预测是钻井获得高产稳产的技术关键。通过地表露头调查、钻井资料统计分析及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剖析了高渗区地质成因机理,认为在砂岩及岩性相变带、相对薄层及地层厚度突变带、优质储层发育区、强构造褶皱变形区、断裂附近等易于形成裂缝及高渗区。通过高渗区储层测井及波阻抗特征、地震响应特征对比分析、模型正演等方法,建立了“杂乱弱反射”地震暗点识别模式,利用吸收处理、像素成像、三维可视化等地震技术手段,预测了高渗区分布,解释了各高渗区地质成因,钻井验证了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993.
蔚县矿区是一个中生代赋煤区,通过对单侯矿区西南翼三维地震数据体的认识,认为该区煤层基底为寒武系、奥陶系下统,受海西期与印支期抬升作用的影响,缺失了中奥陶统至三叠系。煤层的基底隆起形成于印支期,即使在接受成煤沉积的燕山期,基底仍处于不均匀的抬升状态。成煤期间,由于盆地基底抬升或沉降幅度不均衡,导致了蔚县整个含煤盆地内部沉积厚度发生变化,造成隆起部位煤层变薄及缺失。后期随着抬升的延续,结束了该区含煤建造过程。  相似文献   
994.
推导了基于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的叠前深度偏移层析速度分析公式,提出一种共散射点(CSP)道集与角道集串级优化叠前偏移的速度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基于CSP道集的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分析获取初始速度,利用基于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ADCIGs)的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分析进行速度更新。实现步骤概括为:将叠前地震数据映射为CSP道集,利用CSP道集叠加速度谱拾取能量团获取均方根(RMS)速度场;通过Dix公式将RMS速度转换为层速度作为层析的初始输入速度,基于ADCIGs实现叠前深度偏移层析速度反演,最终得到高精度的叠前偏移速度场。断层模型和实际资料试算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5.
在钻测井约束下,结合梨树断陷有关探井资料和区域性沉积相研究,综合运用调谐频率加强法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和基于地震资料的时频分析技术、地震相技术、多属性分析技术及基于层序框架下的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等,采取拟声波曲线重构地震反演技术和基于调谐频率加强法的高分辨率反演方法等,研究目的层岩性、物性和含油气性。同时,结合基于地震属性分析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储层物性预测方法,预测砂体的空间分布和几何形态,落实隐蔽圈闭,完成了滚动勘探和开发2个阶段不同井区有利砂体分布规律评价及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对西南地区干旱(森林大火)洪涝(或冰冻)地震灾害链的分析,发现“4·20”芦山地震震前出现了一系列与该灾害链相关的热异常现象,即:川滇地区自2009年以来,先后经历了跨年度干旱,并伴随森林大火,2012年5月中旬局地开始出现暴雨洪涝,还引发大量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013年初南方多地相继出现大雾、低温、冻害、雪灾,在此期间,川滇地区还发生了一系列4.0~6.0级范围内中强地震,随后于4月20日发生了芦山地震。此外,通过芦山地震考察,发现震前8~6 h内出现喷水冒砂、天气闷热、狗狂吠等宏观异常,地震的同时震中地区出现爆炸、冒烟等现象,这些现象进一步说明芦山地震成因并非断层错动,而是地下热异常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同时,结合西南地区热灾害链结构推测,西南地区近期内仍将有强震发生。  相似文献   
997.
在皖北新元古界四十里长山组滨海潮间或潮下高能动水陆棚,陆源碎屑岩相的粉砂-细砂岩沉积地层中,发育了一组同沉积变形构造。剖面上整体为丘状,可识别出涌流破碎砾石堆、下陷回填砾石堆和震裂砾石堆3部分,下垫层为液化均一层。在它的左侧及下分层发育液化卷曲变形,包括震褶层和液化角砾岩。根据这些发育特征可以确定这组同沉积变形构造为古地震成因。其形成机理是在古地震应力作用下该处发生饱水沙层液化,并形成局部范围的地震能、重力能、与液化能多能量叠加使液化沙层局部爆发,推动沙层流动喷涌与破碎,局部破碎物短暂涌至海底,又下陷回填至液化沙层的负压带,形成由涌流破碎砾石堆和回填砾石堆组成的砾石丘构造。其成因类似河流阶地富含水的砾石丘、沙丘及混杂堆积。  相似文献   
998.
详细介绍了地震CT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它在隧道工程中对隧道前方地质情况进行超前预报的实用性,以及对工程施工的指导作用,指出了该技术在隧道工程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9.
渤海湾盆地辽东湾地区古近系地震相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辽东湾地区古近系地层进行了研究,选择了可信度较高的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辅助地震反射振幅、连续性等参数,对地震相进行了划分命名。在研究区6个地震层序中共识别出平行—亚平行席状地震相、前积地震相、楔状地震相、充填状地震相、透镜状地震相、丘状地震相及乱岗状地震相等多种类型。这些地震相在平面分布上具有差异性,在垂向演化上具有继承性。将地震相转变为沉积相,划分出了湖泊沉积环境的深湖—半深湖、滨浅湖、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浊积扇等沉积相,预测出了有利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将西藏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重新划分为第四系下更新统香孜组(Qp1-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组(N22g)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河湖相地层的古地磁法和ESR法测年结果表明,札达盆地内河湖相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为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根据该套河湖相地层沉积演化和其中的孢粉组合特征、河湖相沉积中所发现的各种古动植物化石等的综合分析,笔者对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札达地区上新世—早更新世气候经历了从湿热—温暖潮湿—偏冷潮湿—寒冷干旱的变化,以及植被从森林—灌木—草原的逐渐演化。可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环境演化划分为7个大的阶段,其总体特征是15.4~4.4Ma,札达地区处于亚热带湿热气候环境;24.4~3.95Ma,为暖温带温暖潮湿气候;33.95~3.5Ma,为偏凉潮湿阶段,气候开始转冷;43.5~3.2Ma,为温暖潮湿阶段;53.2~2.9Ma,气候转为偏冷潮湿阶段;62.9~2.57Ma,该阶段气候偏冷而干旱,整体较为干冷;72.57~1.36Ma,气候寒冷而干旱。表明自上新世—早更新世,该区的古气候环境在逐渐变干、变冷的总趋势上,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