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202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67篇
地质学   50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2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大别山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清晨 《岩石学报》2013,29(5):1607-1620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与折返是地球动力学过程,虽人眼不能见及,但在岩石中留下种种记录。本文以大别山为例对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过程进行了探讨。文中(1)综合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观测资料,剖析了大别山造山带的结构构造,指出了作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折返通道的莫霍面断口和折返形成的挤压穹隆地壳结构;(2)综合变质岩石学P-T-t轨迹研究资料,追踪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在地下的运动轨迹,揭示了其在俯冲-折返过程不同时段经过的深度和运动速率,并指出其向南的折返极性;(3)结合沉积岩石学研究资料,利用合肥盆地中砾岩成分和碎屑白云母Si含量记录,限定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至地表的时间为中侏罗世前。基于上述资料,本文重建了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三阶段折返过程,指出大别山包含三个岩片,于230Ma左右分别从不同深度快速折返,折返速率为3~10km/Ma,于210Ma左右进入中地壳,并于180Ma左右快速折返(折返速率为3km/Ma左右)至上地壳,白垩纪折返速率极慢(0.1km/Ma左右)。  相似文献   
92.
金红石U-Pb同位素稀释法定年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金红石U-Pb定年方法,并对影响本底的各方面因素、同位素分馏效应、干扰峰影响等环节做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相关的流程改进措施,并利用改进的方法对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中的金红石做了测定,获得了218.2±1.2 Ma的高精度金红石UPb年龄.  相似文献   
93.
大别山区域成矿体系与成矿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别山主要金属矿床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质背景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燕山期岩浆岩、金属矿床形成的物源一流体的综合研究,在大别山初步建立了两个燕山期岩浆一物源一流体一成矿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就区域矿床的形成规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4.
大别山地区(安徽)中生代花岗岩类岩体特征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详细填图和研究资料,对区内中生代花岗岩类侵入体的分布特点、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进行了较系统总结,并对花岗岩类的起源及形成演化、顶蚀一塌陷侵位机制,及其与火山活动关系等作了较深入分析,为探讨大别山热隆史提供了较充分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5.
大别山构造地貌的DEM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利用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量(SRTM)数据,构建了大别造山带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对大别山地区的构造地貌进行了模拟解译分析.研究表明,大别山在造山带走向和垂直走向的方向上都是中间高、两边低,两边地势低的部位发育断陷盆地.SRTM DEM地貌图显示,郯庐等大断裂地貌特征明显,断裂构造严格控制了水系的发育,大别山水系多呈格子状分布,在地貌上主要表现为河流的大角度转弯以及主支流近直角交汇;由于本区地壳沿断裂作差异性升降运动,造成地堑谷、断块山和断陷盆地并存的地貌特点.本文统计分析了坡度与高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取了夷平面信息.   相似文献   
96.
王强  邱家骧 《地质学报》2000,74(1):63-71
本文以北大别地块中典型燕山期花岗岩--天堂寨、九资河花岗岩为例,研究了其黑云母、角闪石的矿物成分及岩石包体特征;并结合当前有关脱水熔融和含自由水体系的熔融实验岩石学成果,对花岗质岩浆的形成方式进行了讨论,认为天堂寨、九资河花岗岩是由含自由水体系的熔融作用形成的,含水流体的主要来源可能为南大别地块。  相似文献   
97.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退变质赤微构造:折返过程的启示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游振东  张泽明 《地质学报》2000,74(3):224-233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中发现了一系列退变质显微构造,其主要类型有:①由于出溶而产生的定一包裹物;②由于多型转变而产生的假像替代;③固→固反应产生的冠状体;④涉及流体的退变质反应产生的冠状体或后成合晶。借助显微构造关系,可以建立超高压变质岩的退变质演化阶段,从而构筑其PT演化趋势、识别出碰撞造山和超高压变质峰期之后的两阶段隆升历史;早期为“挤出”作用诱发的近等温减压退变质;晚期则是地壳伸展体制下的退变质  相似文献   
98.
简平  杨巍然 《地质学报》2000,74(3):259-264
熊店榴辉岩产于大别山西部苏家河构造混杂岩带内,是典型的高压一超高压中温榴辉岩。作者应用岩学结合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榴辉岩中锆石在岩石中的赋存状态、内部结构及表面特征。锆石主要产于石榴子石等变质矿物内,与主晶界面清晰,具有多晶面等变质锆石特有形貌特征,内部均或发育变质生长结构,从而说明它们是变质作用的产物。SHRIMP分析表明,锆石^206Pb/^238U年龄为335~424Ma,  相似文献   
99.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的同位素限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是各国地质学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对碰撞造山带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的认识,而且影响对地球深部状况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该文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已有同位素资料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大别山榴辉岩的εNd为-6.2~-17,εSr为18~42,且显示明显的Nd同位素的不平衡现象。大别山榴辉岩的氧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这些榴辉岩的原岩在超高压变质前,不同程度地与贫18O的大气降水(或海水)发生过氧同位素交换,且在超高压变质过程中依然保留了这些痕迹。除一个样品外,大别-苏鲁地区的榴辉岩的3He/4He比值都落在0.79×10-7~9.35×10-7范围内,显示陆壳岩石来源He的重要贡献。所有Sr-Nd、O和He同位素研究均表明:超高压变质岩保存着表壳岩石原岩的同位素特征,而未显示变质时受到地幔物质的明显影响。对于超高压变质岩的上述同位素特征,有人认为是由于大别山造山带俯冲和折返的速度太快造成的。由于造山带俯冲和折返的速度太快,表壳岩石原岩变质时来不及与地幔物质发生交换,故没有留下地幔物质参与的痕迹。该研究认为这种解释有些勉强,因为大别造山带俯冲和折返时间至少需要15Ma.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在100多公里地幔深处高于700℃的高温下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表壳岩石原岩不可能不与地幔物质发生同位素交换。相反,如果认为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就在地壳内形成,则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同位素的所有特征就很好解释了。   相似文献   
100.
大别山双河和碧溪岭超高压变质岩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傅斌  肖益林 《岩石学报》2000,16(1):119-126
对大别山双河和碧溪岭含柯石英榴岩和硬玉石英岩进行了详细的流体包裹体研究。根据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和盐度的不同,可以划分出至少五种类型不同的气液包裹体;(1)N2包裹体;(3)高盐度流体包裹体;(3)CO2包裹体;(4)CO2-H2O包裹体;(5)低盐度流体包裹体。本仅见于含柯石英榴辉岩,而高盐度流体包裹体则几乎存在于所有的榴辉岩和硬玉石英岩中。CO2包裹体沿榴辉岩中微剪切带分布,或存在于强变形的硬玉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