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9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测绘学   181篇
大气科学   75篇
地球物理   114篇
地质学   222篇
海洋学   235篇
天文学   117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2年   1篇
  1926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我们曾论述了地球系统100~108年变化的原因[1], 唯对10-1年(月一年)的地球系统变化未指出其变化原因。经过近年的研究, 现在可以明确地指出, 地球内部有两类流体: 地外核和岩石圈裂隙中地下流体(地气)的活动是引发10-1年地球系统变化的原因。外核的上升运动会使其上部岩石圈产生上抬和压缩, 在地表层就出现3.2 m地温升高和降水减少的“干热异常”, 经过“孕震三步曲”最终引发构造地震。外核的下降运动会使其上部岩石圈产生下沉和拉张作用, 地表层表现为3.2 m地温降低, 同时降水增多的“湿冷异常”, 最终可导致发生陷落地震。外核的脉冲运动是引发岩石圈中形成地热(冷)涡的“源”。地气环流也是旋转地球上的一种流体运动, 其特征速度(地下风速)约为0.2 m/s, 据此可推得“自然气候周期”约为8个月。地气环流是使地气系统得以“流”的动力源。地热(冷)涡的“源”、 “流”相结合是使短期气候呈现纷繁复杂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2.
以近几年天体化学研究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论述了对于认识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进程的重要意义。地球主要由一套具有独立化学成分组成的硅酸盐质星子群随机碰撞吸积而成。地球的星子堆积形成方式和初始化学成分的不均一性制约着地球后期的非均一,非均变演化过程。以1800Ma为转折点,地球的演化具明显的两阶段演化特征:早期以初生壳体-星子源地体的形成和发展为特点,后期以岩石圈板块运动为特点。  相似文献   
73.
目前太阳活动处于极小期,太阳表面的活动区磁场处于相对不活动状态,但暗条和冕洞等活动形式仍有存在,特别是极区冕洞,其性质仍多疑团不被人所知,例旭磁场对冕洞的影响,在中低太阳纬度,冕洞出现大块的磁场单极区,然而在高纬区情况如何呢?冕洞在极区经常存在(极区冕洞),但并不总是存在。我们曾看到美国高山天文台(HAO)于1973观测一幅日全食照片,其南极有明显的极区冕洞,而北极区存在有纤细而美丽的冕羽,我国1  相似文献   
74.
75.
顾及外拓扑的异构建筑三维拓扑重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异构建筑在三维拓扑重建中的问题,依据拓扑数据模型的需求,提出了基于顶图、底图和结构图的自动拓扑重建算法,该算法能够有效地对异构建筑进行整体三维拓扑重建,不仅保留了建筑内每一实体单元的内拓扑,同时也兼顾了实体间的外拓扑。基于该方法,设计并开发了三维地籍管理系统中的数据生成模块,以深圳市某小区为实验区,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76.
本文从数学公式出发分析了SPOT像片外方位元素之间强相关的性质;讨论了在解求外方位元素时为克服强相关的影响而采用的两种方法,即线元素与角元素迭代求解法和定向未知数引入“伪观测值”法;并根据相关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合并相关项求解法。试验结果表明:这一方法不仅具有计算收敛快、法方程答解稳定等特点,而且具有较高的解算精度。  相似文献   
77.
外强迫对热带季节内振荡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经过修改的NCAR CCM3模式和CAM2模式进行的数值实验结果以及NCEP的GFS模式的输出结果讨论了海温等外强迫作用对热带季节内振荡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季节内振荡是热带大气固有的内部变率.它是由大气内部过程的相互作用决定的.但外强迫对热带季节内振荡的强度、传播方向等有明显的影响.当外强迫没有变化时,模式可以模拟出与观测近似的低频振荡.当作为外强迫的海温和太阳辐射有年内季节变化时,模式模拟的季节内振荡则明显减弱.当海温与辐射不仅有季节变化而且有年际变化时,模式模拟的季节内振荡会进一步减弱.具有长周期的外强迫还会削弱季节内振荡中东移波动的能量而增加静止波的强度.在与海洋模式耦合的状态下,模式不受来自海洋的外强迫影响,而是与海洋构成一个耦合系统,可以产生最强的季节内振荡.  相似文献   
78.
本研究利用1979—2012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ORAP5(Ocean Reanalysis Pilot 5)海洋/海冰再分析资料和ERA-Interim气象再分析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1979—1998年和1999—2012年两个时间段探讨了南半球热带外地区气候变化对两种不同形态ENSO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南半球热带外区域气候在1999年前后两个时段对ENSO的响应表现出了较大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79—1998年南半球热带外气候变量对Nio3指数在时间上的相关性和空间上的响应强度都普遍大于Nio4指数,说明这一时段东部型ENSO对南半球热带外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要更强一些。在1999—2012年,不同形态ENSO与气候变量的相关性大小并无明显的规律,而且空间响应场的差异性并不大。海平面气压、风场和气温对ENSO变化的响应在南半球冬季表现最为强烈,在夏季最弱。三者在1999—2012年秋季对Nio3指数和Nio4指数的响应场中出现了纬向三波数结构。1999—2012年冬季,有异于海平面气压和风场,在罗斯海和阿蒙森海海域海表气温对Nio4变化的正响应明显强于对Nio3的响应,该特征在混合层温度中也有体现,表明海表气温随ENSO的变化受海洋特征变化影响较大。混合层深度和混合层温度的响应场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混合层温度响应在秋季表现最强,春季最弱,混合层深度响应与之相反。在1979—1998年,海冰密集度对不同Nio指数变化的响应差异主要出现在海冰结冰季节,而海冰厚度对不同Nio指数变化的响应差异在夏季表现较强。海冰密集度和厚度对Nio3变化响应的年代际差异在秋冬季节更加明显,对Nio4变化响应的年代际差异在秋、冬、春季都较明显。  相似文献   
79.
利用距离为118°-140°的PKIKP和PKiKP波形检验了地球内核最上部 100 km的结构。在赤道地带发现的内核最上部低速层的证据主要位于西经20°至东经 140°。在纬度方向,从南纬35°印度洋下面至北纬60°亚洲的下面可以监测到这一异常。用波形模拟方法可以推断该低速层的最大厚度为40 km,此时波速突变约3%。我们认为,该层可能为新近固结的地核区域,在该区域同时存在活跃的外核成分对流和内核新晶体增长。  相似文献   
80.
本文利用相对論带电粒子的两个寝渐不变量,討論了磁暴主相期間外輻射带中心結构的变化。作者认为磁暴主相是由“磁暴带”环电流所产生。“磁暴带”假設位于外輻射带中心之外,它是太阳等离子体穿入磁层后形成的。本文对初始能量W=20Kev和W=1Mev的电子分別进行了計算。 結果表明,在磁暴主相期間电子向外漂移,其赤道投擲角減小,但镜点离地面距离增高。因此,主相时所观測到的极光,并不是由于地磁場的平緩下降使小投擲角电子注入大气层而形成的。此外,計数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力管截面膨胀造成的粒子密度減小以及电子減速,而电子減速与投擲角有关,由此决定了电子通量沿磁力线分布的变化。以上結果与探险者6号(Explorer Ⅵ)的观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