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5篇
  免费   373篇
  国内免费   681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849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218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12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4篇
  1941年   3篇
  1938年   2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4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夏季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初生阶段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逐时GMS—5卫星红外云图云顶黑体辐射温度TBB资料,对1998—2000年夏季(6、7、8月)东亚地区各网格点的TBB按TBB≤-32℃及TBB≤-52℃这两个对流云顶阈值范围出现的频率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对流云顶TBB阈值出现的频率分布可以客观地揭示对流的地理分布和日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82.
范伶俐 《广西气象》2005,26(A01):19-20
用Nino3指数、印度洋单极、偶极子指数表示热带两洋SST的年际异常,分季节分析表明:冬季Nino3区与热带印度洋SSTA相互关系表现为单极,且1976年以后两者的相互关系减弱,其可能原因,一是冬季是ENSO事件的盛期;二是冬季西太平洋暖水区东移,造成两洋的垂直纬向环流耦合减弱。夏季两者相互关系表现为偶极,1976年以后两者的相互关系加强,其可能原因,一是夏季是偶极子盛期,ENSO事件的发展期;二是夏季西太平洋暖水区虽然东移,但暖水区位置偏北,且东南印度洋的上升支强度增大,造成两洋的纬向环流耦合更强烈。  相似文献   
983.
2003年夏季(6~8月)山东天气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飒 《山东气象》2003,23(3):46-48
分析了山东今年夏季天气气候特点及其成因,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984.
张艳梅 《贵州气象》2006,30(4):11-13
利用六盘水市1961-2000年近40 a夏季(6-8)月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分析、二项式系数加权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六盘水地区夏季降水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六盘水夏季降水近40 a来呈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降水存在显著的12~14 a、准6 a、2~4 a左右的振荡周期;近40 a来降水变化的能量主要集中在较小时间尺度的演变上。  相似文献   
985.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水沙的扩散与通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2007年夏季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三角洲海域3断面连续站及渤海南部24个大面站观测的流场、温度、盐度及含沙量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调查区水沙扩散特征,计算了各连续站的拉格朗日余流及泥沙输送单宽通量。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泥沙扩散范围非常有限,主要分布在南至莱州湾西南部、北至北纬38°附近离岸约20km以内的带状沿岸区域;但黄河冲淡水出现大面积扩散,覆盖了整个莱州湾的北部和中部,最远可至龙口附近,黄河入海水沙扩散不同步。在现行河口和钓口流路废弃河口存在两个高浓度泥沙中心,分别对应于黄河入海泥沙和废弃钓口流路海域底质再悬浮产生的两个泥沙来源。河口及三角洲近岸切变锋的阻隔及辐聚作用,是大部分黄河入海泥沙沉积在河口及沿岸13m水深以内的主要动力因素。受余流方向及水体垂向湍动较弱的影响,两个高浓度泥沙中心很少有泥沙交换。冲淡水的大面积扩散主要受表层余环流的影响。余流及悬浮泥沙通量计算显示,夏季黄河入海水沙在近岸主要向东北方向扩散。  相似文献   
986.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nd fluxe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during summer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In June 2003 and 2006 concentrations of nutrient were determined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The data indicated that phosphate and nitrate did not behave conservatively in the estuary, but silicate behaved conservatively. An important mobilization of phosphate and nitrate was observed from the river up to halfway in the estuary. Both input flux (from river to estuary) and output flux (from estuary to coastal zone) of phosphate, silicate and nitrate were calculated from statistic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alinity profiles. There was a large discrepancy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fluxes of phosphate and nitrate. The river fluxes of silicate, phosphate and nitrate (fr) are augmented 5.3%, 28.9% and 36.6% in June 2003 and 1.0%, 62.5%, 31.7% in June 2006 by internal inputs (fi). The phosphate and nitrate fluxes are enhanced through the estuarine process, while silicate flux is unaltered. The authors present some long-term data for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nd the ratios of silicon to nitrogen to phosphoru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Silicate level falled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while concentration of nitrate increased. Phosphate concentration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  相似文献   
987.
《海洋学报》2021,43(6)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支持下,2000年8月在南海组织了1次多船同步海洋学调查,是迄今为止盛夏期间唯一一次全海盆准同步水文观测。航次间遭遇的多种困难虽被及时化解,然而观测数据的质量已受影响。此前虽已有若干相关研究发表,但未见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全面的分析。本文在对CTD和ADCP原始数据仔细校正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盛夏期间南海海盆的水文和环流特征,冀留下尽可能完整的记录。分析表明,盛夏期间以海盆SW-NE向轴线为界,南海展现出不同的物理特征。轴线东南受季节性反气旋环流控制,其中次海盆尺度的南沙反气旋环流尤其强大;轴线西北则受各种中尺度现象支配,未见明显的大尺度环流结构。研究证实南沙反气旋环流的水平尺度超过400 km,垂直尺度达近千米,最大流速近1 m/s,是夏季南海最突出的环流特征,但发现其位置和强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研究并发现,不同于以往的认识,观测期间民都洛海峡交换呈"三明治"结构,表明随强迫条件变化,民都洛海峡交换可出现不同模态。  相似文献   
988.
青藏高原中东部夏季降水主要表现为东北和东南反位相变化的双极型特征。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分解方法,系统性地评估参与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CMIP5)历史模拟试验的47个模式对青藏高原中东部夏季降水双极型变化特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大多数模式基本可以反映青藏高原中东部夏季降水东北部和东南部反位相的变化特征。模式间EOF分析结果表明在35°N以南的东西向模拟偏差是CMIP5模式模拟降水空间型态的主要偏差,且大多数模式对时间系数的模拟效果差于空间型态。文中定义了一个综合评估指标Snew来定量描述模式对空间型态、时间系数以及方差贡献的综合模拟效果。由定量评估结果来看,MIROC-ESM、HadGEM2-CC和ACCESS1-0(FIO-ESM、HadGEM2-AO和MIROC-ESM-CHEM)模式对观测降水的EOF1(EOF2)模态的综合模拟能力相对较好,而GISS系列模式、CESM1-CAM5和MPI-ES...  相似文献   
989.
林春育  徐建军 《海洋学报》1991,13(4):489-499
本文选取了1983年4月1日到9月30日的ECMWF的2.5°×2.5°网格点资料,采用了1000、850、500、200hPa等层的范围为30°-160°E,35°S-40°N的u、v、z三个要素,引用了T.Murakami等人的方法,将各要素场消除季节变化趋势后,对所选定的各等压面上季风系统特征区的要素场进行了谱分析,从而得到了1983年亚洲夏季风系统的风场和气压场普遍存在着的准40天、准两周和准一周的振荡.在低层850hPa上,经向风40天周期振荡在东亚季风区,位相有从南向北传播的特征,赤道对于南北半球的40天振荡的传播具有陷波现象.纬向风40天振荡的位相传播,西太平洋到南海是向西传播的,其传播速度为7-10个经度/天;印度到南海是向东传播,其传播速度为5-8个经度/天.而中国南方各特征区降水和其南侧经向风的40天振荡却有很好的位相关系,一般滞后4-8天.  相似文献   
990.
本文提出了预报浙北地区夏季出现异常高温的一种长期预报方法,采用逻辑结构形式方法来描述预报对象和预报因子之间的关系,并用数理逻辑中的命题公式来描述本文的预报问题,进行逻辑推理预报。从历史资料的回报结果和1990年的预报结果来看,效果是令人满意的。最后,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若干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