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56篇
  免费   3775篇
  国内免费   3907篇
测绘学   1092篇
大气科学   1484篇
地球物理   5736篇
地质学   8521篇
海洋学   2483篇
天文学   437篇
综合类   1123篇
自然地理   1762篇
  2024年   134篇
  2023年   545篇
  2022年   693篇
  2021年   738篇
  2020年   568篇
  2019年   787篇
  2018年   547篇
  2017年   528篇
  2016年   509篇
  2015年   603篇
  2014年   970篇
  2013年   726篇
  2012年   950篇
  2011年   900篇
  2010年   939篇
  2009年   875篇
  2008年   926篇
  2007年   820篇
  2006年   854篇
  2005年   815篇
  2004年   704篇
  2003年   785篇
  2002年   789篇
  2001年   777篇
  2000年   619篇
  1999年   506篇
  1998年   542篇
  1997年   471篇
  1996年   490篇
  1995年   433篇
  1994年   376篇
  1993年   356篇
  1992年   350篇
  1991年   264篇
  1990年   236篇
  1989年   178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9篇
  1976年   6篇
  1974年   5篇
  1954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作者使用 NCEP/ NCAR再分析资料 ,在热带 30°S~ 30°N纬带用谐波分析方法分离出超长波之后 ,再采用环流诊断方法 ,发现南海季风区存在地域性环流系统。文中给出冬、夏季风期该系统的三维空间结构和相应的热源分布 ,讨论了该地域性环流系统对南海季风气候及其异常的作用 ,并探讨夏季风爆发北部先于南部的一种可能的气候原因。  相似文献   
142.
1998年春夏南海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利用1998年5~8月“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科学1”号和“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两个航次CTD资料,分析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暴发前后南海主要断面的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观测发现,南海腹地基本被典型的南海水团所控制,但在南海东北部尤其是吕宋海峡附近,表层和次表层水明显受到西太平洋水的影响.季风暴发以后,南海北部表面温度有显著升高,升幅由西向东递减,而南海中部和南部表面温度基本没变,这使得南海北部东西向温度梯度和整个海盆南北向温度梯度均减小.北部断面表层盐度普遍由34以上降低到34以下,混合层均有所发展,是季风暴发后降水和风力加剧的结果.观测期间黑潮水跨越吕宋海峡的迹象明显但变化剧烈.4~5月,黑潮次表层水除在吕宋海峡中北部出现外,在吕宋岛以西亦有发现,表明有部分黑潮水从吕宋海峡南端沿岸向西进而向南进入南海.6~7月,次表层高盐核在吕宋海峡中北部有极大发展,但在吕宋岛以西却明显萎缩;虽然看上去黑潮水以更强的流速进、出南海,但对南海腹地动力热力结构的影响未必更大.一个超过34.55的表层高盐水体于巴拉望附近被发现,似与通过巴拉望两侧水道入侵南海的西太平洋水有关.  相似文献   
143.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地壳构造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洁  徐常芳 《地震地质》1989,11(1):35-45
本文根据滇西地区18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对测区深部导电率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深部电性为多层结构,大致可分四至五个电性结构层;深部电性结构横向变化大,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该区上部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阻层;上地幔高导层明显存在两个隆起区,一个以剑川—鹤庆为中心呈北北西向展布的隆起区,另一个以腾冲—潞西为轴呈南北向展布的隆起区。 本文还讨论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大地构造的关系,滇西北裂陷区盆地的形成,以及该区地震活动与深部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4.
应用光测力学中的数字散斑图像处理技术和网格法对对称荷载下的薄壁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节点的试验进行了监测,得到了节点的一些相关位移,并与百分表法测量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用于轻钢组合结构构件的位移测量是足够精确的,可以根据试验的不同要求选择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45.
《岩土力学》2008,29(11)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国家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主要报道建筑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建筑结构、地下建筑与基础工程、防灾减灾、桥梁工程、建筑材料、建筑学、市政工程、力学等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科研、设计、施工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总结,每期均发表院  相似文献   
146.
土体微观结构定量分析系统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体微观结构图像的计算机处理是土体微观结构定量化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分析我国土体微观结构定量研究的进展的基础上,针对土体微观结构图像计算机处理软件对土体微观结构非确定型参数定量分析功能的不足,设计和开发了新版土体微观结构定量分析系统,以太原高阶地黄土为例,通过各夯击次数对应土样的定量化结构效应分析,探讨了其动力固结的微观结构变化规律.该系统的应用对推动我国土体微观结构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7.
AVA(Amplitude Versus Angle)技术是基于常规介质模型(均匀各向同性介质模型)发展起来的,由于忽略了储层的孔隙结构和充填流体的影响,造成AVA特征中是部分对地震波能量的吸收和衰减作用反映不足.从振幅特征方程的实际应用出发,建立起各参数与常规岩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以Gassmann方程与Biot理论为基础,推导出振幅特征方程中弹性参数与常规岩性、储层参数(如: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孔隙度、流体参数Kf)之间的转化关系式,详细研究饱和流体多孔介质模型中的AVA特征,比较该介质模型与常规介质模型在AVA特征上的差异,并将饱和流体多孔介质AVA技术应用于川西凹陷深层须家河组储层预测,通过多波AVA储层参数的反演研究,为直接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识别并进一步识别其流体特征提供了一种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48.
海洋上部水体垂向结构变化对于理解热带海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印度尼西亚穿越流(ITF)出口处东印度洋帝汶海区SO18480-3孔中的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和温跃层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氧碳同位素,并借助12个AMS14C测年数据重建了末次盛冰期(LGM)以来该区温跃层深度和营养盐水平的演化序列。壳体氧同位素(δ18O)记录表明温跃层古海洋学特征的变化幅度要大于表层海水,其差值(Δδ18O(P-G))有效地反映了温跃层深度的变化,即冰消期和晚全新世温跃层较浅,LGM和早中全新世温跃层较深;并揭示出与全新世相比,LGM期间ITF总流量未显著减小,ITF对该区上部水体结构的影响受到了东西太平洋之间不对称性的调节。碳同位素(δ13C)记录则表明该区的古海洋学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南大洋的影响,并受本区上部水体垂向结构的控制,其差值(Δδ13(G-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上部水体营养盐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9.
在介绍小波变换阈值去噪法的特性及其有点的基础上,结合武汉某大学教学楼GPS变形监测数据,首先使用不同的小波函数及阈值策略分别对GPS观测数据的非差、单差相位观测值和伪距观测值进行阈值去噪处理,然后分别使用Bernese高精度数据处理和Trimble TG0软件对消噪前后的单差相位观测值、非差相位观测值和伪距观测值进行基线解算。最后,比较消噪前后基线解算结果,分析不同小波函数和阂值策略对基线解算精度的影响,探讨小波变换阅值去噪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0.
有壳变形虫是一类广泛分布在淡水潮湿环境中的根足纲原生动物,具有较窄的生态幅、较短的生命周期,对环境变化敏感等特点,因此沉积物中保存的有壳变形虫化石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环境信息。有壳变形虫化石在古湖泊学与人类活动、古水文、古温度、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定量重建等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研究价值。在欧洲和北美开展的大量研究已证实有壳变形虫是古环境变化的有效指示器。我国地域辽阔,生境多样,无论是开展现代有壳变形虫的生态学研究,还是沉积物中有壳变形虫记录的古环境重建,都有巨大的研究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