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20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41.
通过使用陆域RTK测量和水上侧扫声纳测量综合确定填海海域使用界址线的技术方法,可以获得清晰准确、完整的实际填海区域内、外界址线.详细研究了使用侧扫声纳时的解析精度,结果表明侧扫声纳解析精度主要取决于资料后处理的技术手段,而不是设备性能本身.通过采用了精度更高的数字化处理流程,解决了拖鱼位置精度和目标物位置判定的问题,使陆域RTK测量和水上侧扫声纳测量都能获得优于0.1m的测量精度.文中详细阐述了测量数据综合解析的过程,报告编写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并给出了报告的主要目录结构.  相似文献   
142.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产生的废弃物急剧增加,而处理场地越来越难找.本文结合日本大阪港围填海考察经历,探讨我国未来废弃物可选择的处置方式.借鉴日本大阪湾凤凰计划,利用废弃物作为填海材料进行填海造地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出路,这样既可以解决废弃物的处置问题,又可以形成新的土地.但是,利用废弃物进行填海要做好规划...  相似文献   
143.
以目前全国最大的围垦工程——温州市瓯飞淤涨型高涂围垦养殖用海规划为例,浅谈在该工程海域使用动态监测总方案制订过程中的工作方法和思考,系统阐述了方案设计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工作内容,并根据工程特点提出采用地面测量和遥感技术相结合、列表分析法筛选年度监测重点、趋势性监测和专题监测相结合等工作方法,以期促进围填海工程海域使用动态监测方案设计的进步,并为相关技术规程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4.
围填海活动的海洋环境与生物资源影响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拓展城市生存空间,围填海活动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然而,围填海工程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对近岸区域的海洋环境与生物资源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为此,文章分析围填海活动对海洋水文动力条件、水体质量、防灾减灾等海洋环境带来的威胁,探讨其对生物多样性、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产生的损害。最后,在完善围填海国家政策法规管理制度、强化生态修复规划研究、建立围填海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3个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沿海地区健康可持续发展、围填海生态影响研究及相关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5.
《海洋信息》2021,36(2)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严管严控围填海迫在眉睫。本文研究提出了基于卫星遥感的全国围填海高频管控体系,阐明了从国家层面监管着手,围填海管控的类别、关注指标、遥感判定方法和各级层层管控的运转流程,初步构建完成了自上而下、逐级监管、责任清晰、链条完整的围填海管控形势,从设计上保障了国家对围填海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最后,也提出了后续还能继续改进和完善的方向,不断优化完善全国围填海管控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6.
填海是沿海地区解决土地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及时准确地监测地区围填海时空动态变化对于合理保护海岸带资源和推进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遥感、GIS技术,结合多种数据源,提取并分析1974-2017年山东省大陆海岸围填海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3年来山东省大陆海岸围填海面积持续增长,到2017年总面积达到4649.26 km 2,围海为主要利用方式。围海活动多分布于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滩涂海域,填海活动则集中分布于沿海各大港口海域和城市滨海区域。全省围填海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2000年后,填海造地面积增加迅速,围海利用向填海造地转换现象突出,主要用于港口及临港产业发展和城镇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受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和城镇化、工业化驱动明显,围填海利用向综合化、多元化和集中集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7.
利用1985—2018年6个时间段的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使用面向对象的遥感提取方法,通过选取空间利用结构、开发利用程度、景观指数及质心转移分析了沧州市围填海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3年间研究区内围填海活动剧烈,1985—2018年,沧州近岸海域新增围填海面积137.05 km2,围填用海规模随时间变化不断扩大。1985—2003年,围填海空间利用结构和类型经历了从以围填养殖用海为主到各类型围填用海兼备的演化过程。研究区内围填海强度逐渐上升,2018年围填海开发强度指数达到274.55。港口用海逐渐成为沧州近海海域围填海的主要类型,围海养殖用海次之。1985—2018年,沧州市围填海景观的聚集度指数与蔓延度指数均较高,平均聚集度指数高达99.4004,围填海景观分布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沧州市围填海质心不断向东南方向移动,说明沧州市围填海开发的重点区域逐步迁移至沧州南部海域。在当前围填海现状下,应注重后续围填海开发活动的合理规划和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48.
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 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提出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的相关要求,自然资源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印发相应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指南,对地方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的工作程序和实施细则提出了明确指引。依据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文章重点梳理了在解决历史遗留围填海项目的过程中配套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的主要保护修复类型,探讨不用围填海利用类型与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适宜性,同时依据不同的海域地理单元分析其与不同生态修复类型的适宜性。文章总结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议:①要把握异地修复的原则;②要落实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理念;③要在实施方案的设计中注重增殖放流的科学性研究;④要强化围填海的监督管理和考核机制;⑤针对多年形成的围填海项目,充分考虑现有已形成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9.
为满足围填海项目长时期、高频率和精细化的遥感监测需求以及提高监测自动化水平,文章采用ArcGIS和ENVI一体化开发技术,建立围填海项目遥感监视监测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通过构建围填海项目数据库,实现多源遥感影像数据批量处理、围填海范围提取以及监测成果图件批量输出等功能,可满足围填海项目遥感监视监测工作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遥感监测工作的批量化和自动化。由于遥感监测手段具有局限性,监测结果还须结合现场核查或测量结果使用。  相似文献   
150.
以防城港某港区为研究区,根据1985~2016年12个时相的影像数据,对其围填海动态变化数据进行解译和分析,定量评价了其开发强度,并分析了促使港区围填海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港区开始较大规模的围填海开发建设,2006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立后,开始超大规模的围填海活动。驱动港区大规模开发的主要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和港区建设条件、政策导向、社会经济需求,因此应强化广西北部湾海域整体规划管理,从空间和时间上对海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科学设计和安排,防止无序开发、过度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