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330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45篇
地质学   587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镭同位素在河口与海洋近岸区域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水体交换、地下水的输运等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准确测定海水中的镭同位素是应用的基础,锰纤维的富集效率是镭同位素测定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应用无镭水的KMnO4溶液和聚丙烯纤维材料进行了锰纤维制作实验,用扫描电镜分析技术进行了制作效果的研究,优化了锰纤维详细制作过程的详细参数。扫描电镜的表面形态分析和能谱的元素分析可以很好地评价锰纤维的制作效果,可见扫描电镜可以作为一种锰纤维制作效果的有效识别工具。  相似文献   
942.
为了研究桩基下伏溶洞顶板的稳定性以及破坏模式,利用有限元软件DIANA进行阶段分析,模拟地基土体在溶洞不断扩大过程中渐进塑性变形及位移场特性,并以无溶洞时地基极限承载力为标准设置5个不同桩端载荷等级,对比分析荷载等级和溶洞发育对于围岩稳定性的耦合影响,并总结出溶洞发育过程中顶板的破坏模式和机理。得出如下结论:溶洞发育和桩端荷载等级均存在临界安全值。在荷载等级较小时,溶洞对地基起主要影响作用,溶洞不断发育使塑性应变沿桩基下方斜向下不断扩展。当荷载等级较大时,相同发育阶段溶洞顶板塑性应变显著增大,即使溶洞发育处于安全阶段,也可能使临界安全阶段提前,发生破坏。数值模拟较好地反应实际中溶洞随时间不断扩大演化过程中围岩的受力特点,对于岩溶顶板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3.
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相关,本文深入分析了秦巴山区十天高速某富水滑坡的成因机理,预测了公路开挖后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方案; 通过施工期间监测资料分析及工程效果研究,验证了其变形破坏模式并总结了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滑坡各阶段变形特点。提出对于地下水来源丰富的大型覆盖层滑坡,其蠕变特性与黏性土的流变性及自身的应力状态有关,滑体中黏粒含量越高、塑性指数越大、含水量越高,土的流变性越强,滑坡蠕动变形越明显; 该类滑坡仅采取支挡和地表排水措施难以有效控制其变形发展,需辅以泄水隧洞等地下排水工程,改变地下水渗流场,提高滑带有效应力,方可稳定滑坡; 大型深层覆盖层滑坡即使采用抗滑桩等支挡工程进行预加固,随着开挖的加深,坡体应变能释放,将形成新的塑性区,滑面的发展遵循渐进破坏理论,逐步向下发展,治理工程需兼顾多层滑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4.
目的: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和间质瘤在诊断上易于混淆,通过对CT征象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总结两者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7例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和9例间质瘤患者的资料,分析其平扫与三期增强的CT表现,并对两者的CT征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者发生部位、囊变或坏死、强化时相、强化程度的P值均为0.01,差异具有显著性,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其中强化时相和程度有重要价值;两者在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和病灶内的血管、出血、气体、钙化情况上差异无显著性,对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结论:当病灶位于胃肠道外、无囊变或坏死、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时间密度曲线呈缓慢上升的直线型时多考虑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可进一步结合MRI进行鉴别诊断;当病灶位于胃肠道壁、有囊变或坏死、增强扫描呈中度至明显强化,时间密度曲线呈速升缓降的抛物线型时多考虑间质瘤。  相似文献   
945.

为探究脆塑性转化带断层的力学性质和滑动稳定性,本文采用干燥的Carrara大理岩预切断层(saw-cut)样品,在气体介质三轴高温岩石力学实验仪上开展了摩擦实验研究,实验温度70~400℃,围压30~100 MPa,位移速率在0.08 μm·s-1,0.4 μm·s-1,2 μm·s-1之间切换.实验力学数据揭示,不同围压下Carrara大理岩断层摩擦系数随温度变化规律不同:低围压(30 MPa)下,摩擦系数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中高围压(≥70 MPa)下摩擦系数则表现为随温度先减小后增大.断层摩擦滑动行为在100~300℃的范围内表现出由稳定的速度强化转化为不稳定的速度弱化,且在400℃左右重新转变为稳定的速度强化.实验后断层滑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稳定滑动断层面为高反射镜面,擦痕清晰;黏滑断层面为有光泽的凹凸不平的表面;最高围压下蠕滑的断层面粗糙无光泽,擦痕不可辨别.本文认为受温度激活的塑性变形过程逐步主导了岩石变形,对断层激活发生不稳定滑动至关重要,而高围压则会抑制断层的不稳定滑动.本研究结果不仅为识别野外断层黏滑和蠕滑提供了实验证据,而且为探究强震孕育和发生机理等提供重要的参数.

  相似文献   
946.
抽水作用下先存断裂活化滑移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些规模较大的地裂缝往往是在断裂构造的基础上先初步形成,然后在抽水作用下加剧活动,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是很复杂的.本文利用弱面破坏和滑移控制理论对先存断裂在抽水过程中的活化和加剧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先存断裂弱面的存在,岩土体中的应力场及变形破坏模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抽取地下水时,水位下降引起的应力扰动,导致含断裂面的岩土体的平衡被破坏,使得上盘岩土体产生沿断裂面的滑移,从而加剧了地裂缝的活动.这一认识与以往认为地裂缝是差异固结沉降为主要控制因素的看法是有所区别的,进一步完善了抽水作用下地裂缝形成和发展的机理.  相似文献   
947.
吴清杰 《华北地质》2011,34(4):299-304
中国淅川虎睛石是木变石的一种,但在颜色、幻彩效果、矿物结构等特征上和国外多个矿床的虎睛石有较大区别,其幻彩效果要优于国外木变石。从市场的角度可将淅川虎睛石质量分为宝石级、工艺级、观赏石级和普通级。淅川虎睛石加工利用率高,市场情况良好,开发价值高,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948.
雷天  李忠海  刘勉 《地球物理学报》2020,63(10):3727-3739

地质与地球物理观测数据表明青藏高原、安第斯山、以及帕米尔等典型造山高原之下均有明显的岩石圈地幔小尺度/分段式减薄现象.这些小尺度岩石圈减薄难以用经典的拆沉或对流减薄理论来解释,一方面,拆沉预示大尺度岩石圈地幔的剥离过程,而对流减薄则在黏度相对低的地幔岩石圈中发生,其主要以小尺度的局部增厚触发并仅减薄地幔岩石圈的底部区域.另一方面,拆沉或对流减薄模型都预测造山带尺度的地幔岩石圈拆离,都假设造山带岩石圈横向均一,然而实际的造山带岩石圈往往由多个不同的地块构成,块体之间岩性、物性、流变结构可能大有差别,即横向不均一性.这些造山带岩石圈地幔的横向不均一性,能否有效解释观测到的局部小尺度减薄现象?为此,我们构建了一系列高精度动力学数值模型,系统模拟了碰撞造山过程中岩石圈地幔的形变和不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塑性屈服强度很低的情况下,横向不均一的造山带岩石圈有发生分段式/小尺度减薄的可能性;其主要机理是由位错蠕变与强塑性作用所导致的应变集中使得地块间及壳幔间耦合弱化,从而使得较弱地块的岩石圈地幔在增厚时由于重力不稳定性而产生局部剥离,进而诱发小尺度软流圈上涌.模拟结果可以良好地解释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安第斯中部高原、以及帕米尔高原之下岩石圈的局部小尺度/分段式减薄现象.

  相似文献   
949.
赵中岩  方爱民 《岩石学报》2005,21(4):1109-1116
超高压变质岩是大陆深俯冲作用的产物。超高压变质岩在深俯,中和快速折返过程中,经历了长距离地构造搬运和构造力的作用。其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韧性剪切带中,并发生强烈地塑性流变。研究超高压变质构造岩的显微构造及其变形机制对于深入了解大陆壳岩石在深俯;中过程中的流变学行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山东仰口的超高压韧性剪切带中榴辉岩质和花岗质糜棱岩记录了超高压变形的历史。在超高压条件下的稳定矿物绿辉石、多硅白云母、兰晶石和钾长石具有不规则波状消光、亚晶界、核幔构造和动态重结晶等显微构造特征,TEM研究揭示了大量的位错构造,表明位错蠕变是其主要的变形机制。在花岗质糜棱岩中,金红石在刚性矿物的压力影中沉积,细粒的石榴石条带平行片理延伸,都说明超高压变形过程中有流体存在,流体助力的物质扩散迁移是又一个重要的变形机制、依据现有的流变学定律估算的流变应力应该在几十兆帕以上。  相似文献   
950.
为研究剑麻纤维和高分子固化剂复合改良对砂土工程特性影响,通过一系列三轴剪切试验,对不同掺量和长度的剑麻纤维与高分子固化剂改良砂土的剪切强度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峰值偏应力、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和抗剪强度参数等方面分别对改良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纯高分子固化剂改良砂土的峰值偏应力和黏聚力明显提升,由于固化剂粘结砂土颗粒,限制了变形过程中颗粒的相对滑动,内摩擦角略微降低。随纤维掺量的增加,不同围压下固化剂改良土体的峰值偏应力明显增加,应力硬化特征愈加明显,土体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随纤维掺量的增加保持单调递增趋势。在单纯添加固化剂的情况下,土体强度与固化剂浓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在给定0.4%的纤维含量下,随着纤维长度的加长,纤维和高分子固化剂复合改良砂土的剪切强度先增强后降低;在纤维长度为18 mm时,土体的剪切强度达到最大,黏聚力达到最大207.57 kPa;纤维长度的改变对试样破坏时的轴向应变和土体的内摩擦角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