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16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11.
岷江上游近两万年前发生了什么事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岷江1933年叠溪古镇地震滑坡调查研究中,对较场大滑坡上覆盖的较古老的土黄色厚土层进行详细研究,发现并确认这是一套静水环境下的河湖相沉积物,定名为叠溪古堰塞湖相沉积。这套湖相沉积物厚度最大可达200余m,根据14C测试,形成于约两万年以前。此后在叠溪下游以及岷江支流杂谷脑河中又发现了几个古堰塞湖沉积物,测年初步判定,也都形成于距今两万年左右。这一事实揭示两万年以前岷江上游曾发生过一次重大的变动,系列堰塞湖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环境,消亡过程必然对其下游乃至川西平原环境的演化发生重要影响。堰塞湖沉积物中记载了地质环境和古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是深入系统研究青藏高原前缘地质环境近期演化规律的极为可贵的资料。文中对这些古堰塞湖作了简要介绍,并就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2.
113.
1.图1为某地等高线图,该区域如果有一堰塞湖,最可能分布地区的数码代号是( )  相似文献   
114.
黄河源区日玛曲流域古堰塞湖的沉积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河源区支流日玛曲河谷发现第四纪湖相沉积,以含砾粉砂、粉砂、粘土互层组合为特征,形成河流的第一阶地基座。通过对该剖面野外岩性观测、^14C测年分析,探讨了古湖形成时代及成因,以及古湖发育时期周围的植被与环境。研究结果发现,古湖形成于3120aBP前后,可能属于地震堰塞湖,于640aBP以后出现决堤事件。  相似文献   
115.
堰塞湖坝体通常结构松散,在遇到强余震或暴雨时容易溃坝,危害很大。本文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堰塞湖坝体在水位抬升前后的稳定性,以及在余震情况下坝体的动力响应。  相似文献   
116.
《地理教学》2010,(4):60-61
关于太湖的成因,学术界长期存在着泻湖说、堰塞湖说、构造沉降说和火山说等多种假说。  相似文献   
117.
在第四纪的末次冰期、新冰期和小冰期期间,位于大峡谷入口处的则隆弄跃动冰川发生多次的快速前进,多次发生阻塞雅鲁藏布江事件,在大峡谷以上河段形成4期(Ⅳ~Ⅰ)的林芝古堰塞湖。14 C测年结果指示第2次、第3次和第4次堰塞湖分别发生在9760~11300aB.P.,1220±40~1660±40aB.P.和287±93~394±83aB.P.。估计Ⅳ~Ⅱ期堰塞湖库容量约2150km3,835km3和81km3。冰川阻塞湖坝的溃决释放突发性洪水,对下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河段及下游地区的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8.
利用CBERS-02B星获取的多时相CCD数据,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对唐家山堰塞湖进行水体信息提取,对湖泊面积变化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湖面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为地质灾情评估与灾害防治提供了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19.
日喀则市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将原"修康群"解体为6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发现并确定雅鲁藏布缝合带为由雅鲁藏布蛇绿岩带、混杂岩带、高压变质带组成的一个完整而又精典的缝合带,精细刻画了各带的结构、组成及特征.蛇绿岩带厘定为"卡堆型"、"仁布型"、"白朗型"、"日喀则型"4种类型;确定混杂岩带由沉积混杂岩、构造混杂岩两大类型组成,细划并描绘出4种体态类型;识别出由蓝片岩组成的高压变质带,该带的确认使得国内外地学界长期关注的重大疑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发现雅鲁藏布江浆混体系,发现并初步研究了冈底斯岩浆弧中的埃达克岩,新发现雅鲁藏布江流域发育数十个类似"仁布古堰塞湖"地质地貌特征的古湖泊.  相似文献   
120.
文章提出了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河流系统的概念,该系统包括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鲜水河、雅砻江等总体呈现南北走向的河段,指出南北向河流系统的形成演化具有构造和气候双重意义。晚更新世以来,南北向河流系统发生多次堵江事件,形成数套堰塞湖沉积。选取岷江上游、青衣江上游、大渡河上游3个古堰塞湖进行沉积、构造及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叠溪一带于71ka左右发生了大面积堵江事件,形成了上游长约30km的堰塞湖,堰塞坝位于叠溪以南的下游河谷,沿江分布约10km;  该堰塞湖持续了60ka,于11ka左右彻底溃坝。青衣江上游五龙乡古堰塞湖85ka前形成,35ka前溃坝,规模不详。大渡河上游开绕村古堰塞湖长于5km,堵江时间不明,20~17ka间溃坝,堰塞坝位于色玉村一带。依据这些古堰塞湖的沉积,构造,关键层位光释光测年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划分出青藏高原东缘晚更新世中、晚期存在85~70ka,43~30ka和20~10ka的3个构造活跃期,可对应于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δ18O 曲线体现出的C1,C3和C4的3次气候冷暖转变期。指出大规模堵江事件是快速的能量物质转化过程,地震释放强大内能,气候因素使得物质得以积累,深切河谷是堵江的有利场所。构造-气候耦合促使大型洪积扇发育、大规模堵江事件发生,进而改变河流动力、塑造河谷地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