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89篇 |
免费 | 2011篇 |
国内免费 | 223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98篇 |
大气科学 | 2403篇 |
地球物理 | 1445篇 |
地质学 | 3603篇 |
海洋学 | 927篇 |
天文学 | 46篇 |
综合类 | 488篇 |
自然地理 | 6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2篇 |
2023年 | 282篇 |
2022年 | 350篇 |
2021年 | 377篇 |
2020年 | 388篇 |
2019年 | 407篇 |
2018年 | 340篇 |
2017年 | 338篇 |
2016年 | 366篇 |
2015年 | 369篇 |
2014年 | 517篇 |
2013年 | 452篇 |
2012年 | 450篇 |
2011年 | 456篇 |
2010年 | 449篇 |
2009年 | 427篇 |
2008年 | 392篇 |
2007年 | 377篇 |
2006年 | 319篇 |
2005年 | 311篇 |
2004年 | 271篇 |
2003年 | 233篇 |
2002年 | 210篇 |
2001年 | 242篇 |
2000年 | 179篇 |
1999年 | 147篇 |
1998年 | 158篇 |
1997年 | 163篇 |
1996年 | 160篇 |
1995年 | 113篇 |
1994年 | 96篇 |
1993年 | 97篇 |
1992年 | 81篇 |
1991年 | 77篇 |
1990年 | 104篇 |
1989年 | 75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16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15篇 |
1977年 | 8篇 |
1975年 | 8篇 |
1964年 | 9篇 |
1962年 | 9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研究重力式海洋平台沉箱的表面裂纹最大深度,通过考虑沉箱有一个内表面裂纹,将问题简化为无裂纹重力式平台问题和带裂纹矩形板问题的叠加,应用有限元方法对重力式海洋平台无裂纹情形进行了静力分析,得到了与裂纹位置对应处的环向拉应力。计算裂纹矩形板的应力强度因子,得到海洋环境荷载下沉箱内表面裂纹的最大深度为0.066 8m,计算结果可供海洋平台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2.
水平和垂直尺度乔、灌、草覆盖度遥感提取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植被覆盖及其变化是区域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而植被覆盖度是植物群落覆盖地表状况的一个综合量化指标,是生态模型、碳循环、水循环模型等的重要特征参量。传统的植被覆盖度是指一定尺度下所有植被(乔、灌、草)覆盖的综合反映值,当考虑植被垂直方向的异质性,垂直尺度的乔、灌、草覆盖度提取为定量化准确衡量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提供更具有生态意义的植被参量。目前,遥感大面积估算水平尺度乔、灌、草覆盖度已有比较成熟和可靠的算法,主要方法有:植被指数法、回归分析法、分类决策树法、神经网络法、像元分解模型法、物理模型反演法等,其估算精度基本能达到应用要求。植被垂直方向的异质性给垂直尺度乔、灌、草覆盖度遥感提取带来较大挑战,垂直尺度上的乔、灌、草覆盖度遥感提取的研究在欧美等国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开展,在国内则处于起步阶段。遥感提取垂直尺度乔、灌、草覆盖度的主要手段有:激光雷达(LIDAR)、多角度遥感以及两层结构冠层反射模型反演。综述了水平尺度和垂直尺度上乔、灌、草覆盖度遥感提取的最新进展,比较和分析主要的遥感提取方法、模型和现存的一些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3.
74.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极化的新格局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以基尼系数、沃尔夫森指数、崔王指数评估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和极化;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识别经济发展的"热点区"。研究发现1990年以来东北三省区域经济的极化有所发展,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空间自相关分析中的高值聚集区由散点分布向轴向和面状分布转变;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四城市是高"极化点",哈大铁路、滨洲-滨绥铁路沿线成为不连续的"极化轴";高值聚集区在辽中南绵延成片,而低值聚集区在黑龙江北部、吉林东部和西部、辽宁西部不断扩大为连续分布。东北三省区域经济系统的层级趋于减少。辽中南经济区、哈长经济区、滨洲-滨绥经济轴带等主要区域经济构造得到程度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75.
长江三角洲及其邻近地区的现代地壳垂直运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根据50-80年代复测的精密水准成果,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并与沿海海面变化在同一均衡基准下进行比较。本区近代地壳垂直运动受区域构造控制,形变速度不高,变化平缓,区内海岸带以下降为主。 相似文献
76.
77.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云南澜沧江中南段多金属矿床的赋矿地层时间谱系、容矿构造空间谱系和矿床成因谱系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下-中元古界、三叠系、泥盆系、二叠系是本区最重要的赋矿层位,有两个聚矿期和多个时代地层含矿的特点,不同时代地层的含矿性具有多样性和专属型特征,元古宙火山沉积为主的建造是铁-铜、钨-锡矿为主的赋矿层位,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是沉积、裂谷火山活动强烈时期,金、铜、铅、锌、银、汞、锑、钨、锡多金属矿床高度聚集.自东向西为中生代坳陷区金、铜、镍成矿带,思茅-龙洞河晚古生代-三叠纪沉积盆地铜、铅、锌、银成矿带,岩浆弧地块钨、锡、铅-锌、铁成矿带,浅变质岩基底铅-锌-银、铁成矿带,被动边缘活动带金、铅-锌-银、锡成矿区和保山-镇康微地块铅-锌、铜、铁、汞成矿带,构成了容矿构造空间谱系.全区多金属矿床有沉积、沉积改造、岩浆-变质热液、火山沉积-火山热液四大成矿谱系,14种成矿类型,铜多金属、铅-锌-银、锡-钨矿床是研究区最具找矿前景的优势矿种. 相似文献
78.
泥石流运动过程伴随着剧烈的侵蚀,导致其洪峰流量增加、规模增大、破坏性增强。本文通过对2016年8月12日北京市密云区龙潭沟景区曹庄子沟泥石流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地形扫描分析了该场泥石流的动力侵蚀过程。结果表明:激发该场泥石流的降雨重现期达到20年一遇,为典型短历时、高强度降雨;泥石流体中缺乏粘性颗粒,主要以砂粒为主,但容重达到粘性泥石流标准,为典型高容重、低粘度泥石流体。泥石流侵蚀作用一开始并不剧烈,但随着泥石流运动,这种侵蚀作用增强,导致沟道侵蚀深度增加;沟道中弯道处和地形急变段受到泥石流侵蚀作用最为剧烈,尤其是地形急变段对泥石流的侵蚀作用具有加强效应;侵蚀率与流速同步变化,并且与泥石流体所产生的剪切力呈正相关关系。林木能够降低泥石流流速,消耗泥石流动能,进而减小泥石流破坏性。由于天然条件下的泥石流侵蚀过程研究较少,本文中侵蚀率与地形变化的关系以及泥石流体剪切力的正相关关系为泥石流防治规划设计和该类泥石流的预测预报提供了案例和思路。 相似文献
79.
内蒙古中部地区一次强降水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观测资料、T213及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利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2008年3月28—29日,内蒙古自治区一次自西向东明显的降水天气进行了系统分析,着重分析中部地区强降水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高空低涡及河套气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高低空影响系统;西南暖湿气流的建立与输送为内蒙古尤其是中部地区提供较好的水汽条件;不稳定能量区主要位于中部地区.导致了中部地区明显强于其他地区的降水;θse的垂直分布能够很好的反映不稳定能量区及其空间配置分布,对判断局地的降水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0.
大直径超长桩的出现给海上的打桩施工增加了难度和复杂性,也使得打桩分析和预估锤击数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当连续进行打桩施工时,桩长时间连续运动导致桩侧土体强度降低,土体产生了疲劳,沉桩相对容易,使得桩体的贯入度与锤击数较预测偏低;当施工停止一段时间后,土体固结排水,强度得到恢复甚至提高,导致继续打桩时难度增加,锤击数增高或出现无法继续贯入的现象。结合一维应力波动理论、桩-土相互作用模型、土体的有效应力原理和固结理论,提出了模拟土体疲劳和强度恢复的数值分析方法,对采油平台的桩基工程进行了打桩分析,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说明提出的数值模拟方法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