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3篇
  免费   534篇
  国内免费   707篇
测绘学   319篇
大气科学   1233篇
地球物理   692篇
地质学   515篇
海洋学   405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276篇
自然地理   18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7篇
  1975年   6篇
  1964年   7篇
  1962年   6篇
  1956年   4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41.
通过对地域毗邻的广西、广东两省2004年春季一次降水个例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两广锋前中尺度流场、锋面坡度的不同,以及两地明显的水汽和垂直运动条件的差别,是造成这次两广明显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所在。所得结果可对今后预报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2.
潜热释放的作用在温带气旋的研究中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江苏省气象台沈阳等以一个产生极端降水的温带气旋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型涡度方程,计算了凝结潜热释放对气旋相对涡度倾向的贡献。结果表明,对流凝结潜热加热率最大可达稳定凝结潜热加热率的40倍。两类潜热加热中心均位于700 hPa以上,加热率垂直梯度在对流层低层为正,因而在加热中心下方形成正涡源中心。对流凝结潜热垂直梯度引发的涡度倾向比稳定凝结潜热高出1个数量级。虽然总的凝结潜热水平梯度引发的涡度倾向可以贡献气旋涡度实际增长值的65%,但对流凝结潜热垂直梯度的贡献高达其2倍。凝结潜热释放不仅能够直接引发涡度倾向,亦可通过改变位温梯度,进一步造成涡度倾向。  相似文献   
143.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自动观测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分析了2019年4月9日发生在湖州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500~700 hPa低槽配合强冷空气东移南下,中低层850 hPa切变东伸发展,西南暖湿气流加强,是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有利天气背景场。上中层干冷、下层暖湿的温、湿场配置,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大量不稳定能量;850 hPa以下冷空气渗透对不稳定能量的爆发起到了触发作用。强对流云团具有回波悬垂特征,出现的低悬强回波中心是高效率降水回波的标志,对短时强降水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4.
黄艳芳 《湖北气象》2007,26(1):73-77
使用常规地面和高空原始报文资料,采用最优插值法,对2004年4月29日出现在武汉天河机场临近的两次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客观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强雷暴天气,前一次为典型的飑线天气过程,后一次为超级雷暴单体天气过程;高空槽、冷锋、中尺度低值系统是当天两次强雷暴天气的触发机制;低空深厚湿层(水汽丰富)、高低空存在急流强风带对当日飑线天气的形成和发展较为有利,强的不稳定层结、强的环境风垂直切变以及上层干、下层湿的湿度层结对当天超级雷暴单体的形成和发展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45.
台风“麦莎”的强度对台风前部飑线发展过程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对2005年8月5日16时(UTC,下同)至6日00时发生的一次台风前部飑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台前飑线在母体台风和副高之间的湿区生成。台风为这次台前飑线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包括强的低空急流输送充沛的水汽,强的不稳定环境产生大的对流有效位能以及强的地表辐合,使得初始的离散的对流单体组织发展形成台前飑线。成熟时期的台前飑线虽然比中纬度和热带飑线的变压强度小,但是具有更强的低层暖湿空气入流,中层的入流范围也更加宽广。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台风强度越强,其台前飑线的回波强度越强,移动速度更快,生命史也更长。强台风使得低空垂直风切变更大,有利于台前飑线的生成和发展,在台前飑线发展成熟后,低空垂直风切变强度减小,不利于台前飑线的维持,加之低空水汽输送的减少,使其逐渐趋向衰亡。  相似文献   
146.
引发2011年8月宁夏持续高温天气的青藏高压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豫英  陈楠  穆建华  朱海斌  何佳 《气象》2013,39(8):988-99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中尺度区域自动站逐时地面资料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等,对引发2011年8月6-10日宁夏中北部连续5天出现≥35℃的高温天气的青藏高压水平和垂直结构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压是一个深厚的暖性负涡度系统,它与西风带长波脊的同位相叠加使得高原上空的长波脊和暖高压稳定加强,受其影响,青藏高压外围586 dagpm线东移越过高原后稳定维持在85°~105°E附近,高压脊线北界伸展到40°~42°N,西北地区大范围长时间处在584 dagpm以上的青藏高压和1000 hPa以下的地面热低压控制区域内;高压上空在中纬度极锋急流的作用下,高原东部存在“高空辐合、低空辐散”的环流配置导致高原东部维持较强的下沉运动,处在下沉区的宁夏上空晴朗少云,湿度小,风力相对较大,地面增温和蒸发强烈,地面感热远远大于潜热,有利于出现以“干热”为主的持续高温天气.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宁夏夏季高温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47.
伴随对流层中低层气温持续下降的雪转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军  张雪慧  潘士雄 《气象科技》2015,43(6):1164-1169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0.25°×0.25°分辨率细网格模式产品、探空观测资料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对2014年2月18日浙江嘉兴雨雪天气过程中降水相态先由雨转雪、再由雪转雨的变化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对ECMWF细网格模式产品进行了预报性能检验,结果表明:模式形势预报准确,但未能预报出雪转雨过程。在对流层中低层气温持续降低的情况下,水汽凝结高度不同是造成两次相态转换的主要原因。上午垂直运动加强,水汽充沛,降水粒子的凝结高度高,足以形成大的雪花,在较低的零度层高度以下降落时不至于融化;下午垂直运动减弱,水汽集中在低层,尽管这一高度层的气温在-3~-2 ℃,但是不足以凝结成固态降水,同时地面气温受海上暖平流影响而回升,因此降水相态由雪转雨。  相似文献   
148.
李崇银 《大气科学》1990,14(2):173-180
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是热带气旋发展的重要机制,Rasmussen(1979)在研究所谓极地低压时首先指出了温带CISK扰动的存在和性质。但对于温带扰动的发展,除了积云对流凝结的反馈外,下垫面的感热和对流层低层风的垂直切变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感热加热和垂直风切变对温带CISK扰动的影响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将下垫面感热加热和对流层低层风的垂直切变分别引入温带CISK模式,其结果表明:下地面感热加热可以明显地加速温带CISK扰动的发展,这可能是一些温带小气旋急速发展(例如美国的炸弹气旋等)的原因之一;对流层低层的垂直风切变既可以加强也可以削弱温带CISK扰动,其影响依赖于垂直风切变的类型;下垫面感热加热和垂直风切变的共同作用则反映了复杂而有意义的性质。一般情况下,对流层低层垂直风切变对CISK扰动的发展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9.
利用NCEP/NCAR FNL(Final Analysis)资料,通过分析1 000~600 hPa(低层)、500~100 hPa(高层)气柱内水汽条件、垂直上升运动条件及计算非地转干Q矢量及其分解、非绝热加热作用,进一步揭示大气因子对“海棠”台风(2005)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形成的贡献。结果表明:(1) 台风路径左右两侧低层大气湿度条件相当,而高层大气的湿度则是右侧明显比左侧大。(2) 台风路径右侧的高、低层大气中的垂直上升运动的范围、强度均比左侧广、强。(3) 台风路径左右两侧的高层大气对垂直上升运动的强迫作用相当,而台风路径右侧低层大气垂直上升运动的范围、强度明显比左侧广、强。均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分布特点。进一步Q矢量分解诊断分析表明,低层大气中尺度天气系统对垂直上升运动的强迫作用比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强迫作用大。(4) 台风路径左右两侧的高、低层大气中均一直存在非绝热加热作用,且在范围及强度上均呈现出一定的非对称分布特点。高层大气的湿度条件、低层大气对垂直上升运动的强迫作用,尤其是低层大气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强迫作用,及高、低层大气中的非绝热加热作用,均呈现出与“海棠”台风(2005)降水场相似的非对称分布特征,表明上述大气因子均有助于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0.
为了估计中国西南地区新生代地壳水平形变量的大小,本文以1/20万区域地质测量资料为基础,结合其它有关资料,测定了区内142个小区域的水平应变。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大致以云南小江断裂一线(东经103°)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地区以北西-南东向压应变为主;西部地区,其北段主压应变为北东向,往南转为近东西向,更往南应变方向多变,但与那里的山系转折相协调。察隅-松潘一线的线应变达-0.5。察隅相对于松潘,往北东移动了360余公里。 作者还指出,印度洋、欧亚、太平洋三大板块的聚合和碰撞,是西南地区新生代地壳水平形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