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20篇
  免费   1214篇
  国内免费   1410篇
测绘学   867篇
大气科学   756篇
地球物理   1662篇
地质学   2762篇
海洋学   766篇
天文学   154篇
综合类   337篇
自然地理   1040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289篇
  2022年   340篇
  2021年   312篇
  2020年   285篇
  2019年   299篇
  2018年   227篇
  2017年   261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418篇
  2013年   315篇
  2012年   366篇
  2011年   372篇
  2010年   356篇
  2009年   345篇
  2008年   343篇
  2007年   327篇
  2006年   304篇
  2005年   253篇
  2004年   258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229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1篇
  1979年   8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5篇
  1962年   4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在历次地震中,地形、地貌及场地条件复杂的山区容易出现房屋建筑震害异常情况。分析震害异常的原因,对于进行建筑抗震设防以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2014年盈江524、530两次地震后Ⅷ度区的卡场镇麻竹岭岗房屋破坏及场地条件情况进行调查,根据麻竹岭岗的地形条件由高到低分为3个区,对3个区内的建筑破坏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表明震害程度呈现出明显的从山底至山顶逐渐加大的趋势,揭示出显著的山体影响作用。重点对山顶的穿斗木结构破坏情况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造成建筑结构破坏的几个不利因素,包括山丘地形顶部放大效应、覆盖土层放大效应以及多次地震震害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992.
冯德銮  房营光 《岩土力学》2015,36(Z2):81-88
土体是一种颗粒物质,其强度与变形特性具有显著的颗粒尺度效应。根据土体颗粒间的连结性状和微重比,将土颗粒划分为基体颗粒与加强颗粒。构建了反映土体内部材料信息和颗粒特征信息的土体胞元,基于应变梯度理论建立可以描述土体颗粒尺度效应的土体胞元模型。设计一系列饱和重塑土的直接快剪试验以研究土体直剪力学特性的颗粒尺度效应,并定量计算了土体胞元模型的应变梯度和內禀尺度等微细观计算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土体的剪切屈服应力随加强颗粒体积比和平均应变梯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与加强颗粒体积比呈近似线性关系,与平均应变梯度呈抛物线关系;加强颗粒粒径对土体的剪切屈服应力影响不明显。土体剪切屈服应力的试验结果与土体胞元模型的预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93.
郭建春  庄园  刘超 《岩土力学》2015,36(11):3315-3321
酸压改造后的酸蚀裂缝是储层流体的主要流动通道,研究流体在酸蚀裂缝中的流动规律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介绍了目前裂隙流动研究中的4种常用控制方程及各自的适用条件,确定了Navier-Stokes方程为酸蚀裂缝流场数值模拟的控制方程。为了分析酸蚀裂缝流场分布规律以及非达西效应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利用逆向工程技术对两种不同刻蚀形态的酸蚀岩样壁面进行了实体重构,并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不同流量下的酸蚀裂缝流动试验。结果表明:酸刻蚀形态和裂缝接触关系对流场分布的影响较大。隙宽分布平滑的均匀刻蚀裂缝,其流态稳定、曲折度低,但由于裂缝开度较窄且比表面较高,边界层效应明显,流体流动时产生的黏滞阻力较高;沟槽裂缝曲面粗糙,隙宽分布复杂,流体流动时流态不稳定,曲折度高,在高流量下会产生明显的涡流流动,增大惯性阻力。裂缝通道存在缩颈现象会引起流体绕流和多次加减速,产生额外的压力损耗。随着模拟流量的增大,压降与流量会逐渐偏离线性关系而呈现出非达西流动现象。酸蚀裂缝壁面越粗糙,产生非达西效应时的临界流量和临界雷诺数就越小,在相同流量下非达西效应就越强烈,导流能力下降速率更快。  相似文献   
994.
涂国祥  黄润秋 《岩土力学》2015,36(Z1):523-530
以某高速公路填筑试验路堤为例,基于非饱和土渗透及强度理论,采用渗流场与应力场、稳定性计算耦合的方法,对两种不同透水特性的路堤在降雨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和稳定性系数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及规律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结果表明,(1)透水性能较好的路堤斜坡下部降雨入渗要强于斜坡上部,透水性能较差的路堤斜坡,雨水往往以近似于均匀的形式入渗;(2)透水能力强的路堤斜坡在短暂的超强降雨或者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超长的降雨过程中,其最小稳定性系数易于出现滞后现象,一般滞后0.5~3 d,透水能力差的路堤斜坡最小稳定性系数有显著滞后特点,一般滞后7~15 d;(3)总降雨量一定、雨强大于等于50 mm/d条件下透水能力强斜坡能达到的最小稳定性系数随降雨时间增长而降低,而透水能力差的斜坡最小稳定性系数受雨强和降雨时间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995.
李栋  张琪昌  靳刚  王婧 《岩土力学》2015,36(Z2):401-405
针对基坑支护结构土压力的研究以数值模拟为主,而解析理论应用需要完善研究现状,提出一种用于计算基坑支护结构土压力的解析方法。根据填土中土拱效应的作用以及土拱成形的基本理论,结合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应用摩尔圆理论确定了基坑端壁间稳定土拱的轨迹方程,并且得到基于土拱形状所围滑裂土体的体积,确定出基坑支护结构土压力的解析表达式,最后进行了算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体的物理属性决定了有效滑裂土体的边界。提出的解析方法是深基坑计算土压力的一种新的解析方法。  相似文献   
996.
冯啸  李术才  刘人太  张乐文  王健  王慧涛  郑卓 《岩土力学》2015,36(11):3171-3179
深层渗滤效应普遍存在于多孔介质的渗透注浆过程中,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质量守恒方程、线性滤过定律、渗流连续性方程及Darcy定律,建立了水泥浆三维锋面的理论模型;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水泥浆三维锋面扩散运移及沉积层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并将试验值与模型理论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沉积层渗透系数随水泥浆锋面的扩散运移动态变化;当注浆压力恒定时,水灰比越小,深层渗滤效应越显著,浆液扩散距离相应越短;相同扩散距离时,受重力效应的影响,注浆点源之上的沉积层渗透系数大于注浆点源之下的沉积层渗透系数;浆液扩散距离及固定位置处的沉积层渗透系数均与水灰比呈正相关。研究成果可指导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7.
不同平衡堆载条件下桩基承载特性的原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会元  戴国亮  龚维明  朱中发 《岩土力学》2015,36(11):3063-3070
沿海吹填围垦地区土质较差,淤泥软弱土层较厚,在后期填土作用下土体会产生很大的固结沉降。后期不同堆载填土方式对桥梁基础影响较大,可降低基桩承载力,同时平衡堆载主要增加基桩的沉降,而不平衡堆载则对基桩水平位移影响较大。结合台州湾大桥工程建设,选取3根基桩进行了平衡堆载(围载)试验,另外,选取了3根基桩进行了不平衡堆载试验,研究不同堆载条件下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平衡堆载条件下主要引起桩侧产生负摩阻力,堆载高度达到4 m,堆载面积为24 m×16 m时,负摩阻力总和达到2 687 kN左右,中性点深度约为29.5 m,约为0.36倍桩长,且负摩阻力的发展是随时间而变化的;不平衡堆载条件下主要产生土拱效应,使桩基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试验中不平衡堆载对吹填区的影响主要在距离地面20 m范围之内,土中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距离地面4~5 m左右位置,而桩身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桩顶。  相似文献   
998.
受制造成本和工艺的限制,GPS授时地震仪中的守时晶振不可避免地会有频率误差,继而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随着采集时间的增加,各台站之间会出现采集不同步现象。介绍了Akima分段多项式插值重采样方法及其在GPS授时地震仪时间校正中的应用。通过对理论数据与实际数据的Akima插值重采样试验表明,Akima插值重采样方法可应用于GPS授时地震仪走时误差校正,是一种简便、高效、保形性好的插值重采样方法。   相似文献   
999.
正引言勘探地震学是用人工方法激发向地下传播的地震波,通过观测和分析地下岩层对激发地震波的响应结果,用以推断地下岩层的结构形态和物理性质的学科,是应用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1]。勘探地震学是20世纪初期为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矿床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中叶,勘探地震学的研究方法被用来研究地壳深部  相似文献   
1000.
正目前,InSAR已成为监测地震同震、震后以及震间断层滑动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InSAR数据处理过程中存在多种误差的累积使得测量精度受到影响。本文从InSAR形变监测数据处理关键环节入手,系统分析各个关键环节的误差贡献,探讨InSAR误差干扰项的消除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利用DEM校正InSAR大气垂直分层延迟相位的方法,进而将这种方法应用于2008年当雄地震同震和震后形变观测;推导了系统和随机2种观测误差在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