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91篇 |
免费 | 517篇 |
国内免费 | 21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41篇 |
大气科学 | 93篇 |
地球物理 | 1721篇 |
地质学 | 586篇 |
海洋学 | 79篇 |
天文学 | 17篇 |
综合类 | 162篇 |
自然地理 | 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116篇 |
2022年 | 171篇 |
2021年 | 188篇 |
2020年 | 125篇 |
2019年 | 157篇 |
2018年 | 93篇 |
2017年 | 97篇 |
2016年 | 82篇 |
2015年 | 59篇 |
2014年 | 117篇 |
2013年 | 80篇 |
2012年 | 123篇 |
2011年 | 77篇 |
2010年 | 84篇 |
2009年 | 87篇 |
2008年 | 107篇 |
2007年 | 80篇 |
2006年 | 71篇 |
2005年 | 86篇 |
2004年 | 89篇 |
2003年 | 81篇 |
2002年 | 88篇 |
2001年 | 97篇 |
2000年 | 83篇 |
1999年 | 82篇 |
1998年 | 86篇 |
1997年 | 82篇 |
1996年 | 80篇 |
1995年 | 82篇 |
1994年 | 84篇 |
1993年 | 72篇 |
1992年 | 58篇 |
1991年 | 62篇 |
1990年 | 67篇 |
1989年 | 57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6篇 |
1980年 | 6篇 |
1976年 | 10篇 |
1974年 | 8篇 |
1965年 | 8篇 |
1964年 | 6篇 |
1963年 | 10篇 |
1962年 | 8篇 |
1959年 | 6篇 |
1958年 | 5篇 |
1957年 | 6篇 |
195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作针对在进行城市高层建筑倾斜观测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由于观测环境条件差,无法正常观测的困难,通过对倾斜偏移量及倾斜方向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13.
14.
《岩土力学》2016,(Z2):642-648
地裂缝是黄土地区的一种典型地质灾害,地震波在地裂缝场地中的传播规律是工程界比较关心的一类问题。为了研究地震波在地裂缝处的传播规律,引用西安地区地裂缝界面的等效刚度系数和裂缝面的接触面连续条件,基于运动方程的基本解答,在考虑转换波产生的前提下得出了求解西安地裂缝处地震波透反射系数的频域方程组。对入射角、入射波频率和地裂缝介质等效力学参数的变化对地震波传播规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裂缝对地震波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高频滤波作用,当入射波频率较低时波动的传播主要以透射波为主;等效法向刚度只影响P波的传播,等效切向刚度对P波和SV波都有影响;相对于法向刚度,切向刚度的变化对的透反射系数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16.
为解决三杯风速传感器在计量检定条件下与观测场景中环境差异所导致的测量数据误差,致力于研究空气流速计量标准在量值传递过程中的真实性、准确性和一致性,为新一代三杯风速传感器作为计量器具的新产品型式评价提供思路和参考指标,依据杯式测风仪测量方法与自动气象站风速风向传感器检定规程,并在实验中加入了主体由角度编码器构成的自动化转盘系统,设计了三杯风速传感器在非水平风场内测量性能水平实验。通过调整三杯风速传感器在风洞试验段内的倾斜角度,模拟其在自然界非水平风场中的测量状态,同步采集风洞的标准指示风速、三杯风速传感器的实测风速以及其相应的倾斜角度,计算示值误差,利用方差分析、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不同倾斜角度下三杯风速传感器示值误差进行研究,得出了三杯风速传感器在风洞试验段内的示值误差与实测风速和倾斜角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三杯风速传感器在非水平风场下的测量性能指标。研究了三杯风速传感器在非水平风场中实测风速与标准风速和倾斜角度的回归关系,提出了三杯风速传感器在计量环境下非水平风场中数据的量值传递修正算法。 相似文献
17.
18.
共接收点倾斜叠加波动方程偏移,本质上是一种叠前偏移方法.每给定一个斜率P,对经过叠前(动校正前)常规处理的地震记录中的各共接收点道集,沿直线t=τ+px进行倾斜叠加,就形成一个共接收点倾斜叠加剖面.对之进行波动方程偏移,该偏移剖面将代表地下真实构造.对一系列的p,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这样的偏移剖面.对它们作共接收点叠加,偏移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将超过水平叠加剖面.本文导出了在均匀、水平层状及非均匀介质条件下的共接收点倾斜叠加波动方程偏移算法. 相似文献
19.
20.
地震波衰减研究是了解岩石圈构造特征的有效方法.本文基于OBS2016-2测线的海底地震仪(OBS)数据, 首次对南海东北部洋陆过渡区域地震波衰减特征进行研究, 通过正演模拟获得该区域二维纵波衰减(QP)结构.结果表明, 下陆坡的上地壳存在一个宽约40 km, 厚度约为4~5 km的高衰减区, 其特征为低纵波和横波速度(VP为5.5~6.3 km·s-1和VS为3.1~3.6 km·s-1)以及较低的波速比(VP/VS为1.72~1.80), 对应较低的QP(280~410), 推测与断裂发育有关, 且受到火山活动的影响.洋陆过渡及洋壳区域的上地壳高衰减区具有低QP(300~400)和高VP/VS(1.90~1.96)特征, 可能对应较多的断裂发育及流体运移.洋陆过渡区域下地壳高速异常体表现为相对低的QP(550~600), 对应较高的VP(7.0~7.8 km·s-1)和VS(3.5~3.8 km·s-1)以及较高的VP/VS(1.85~1.96), 推测与蛇纹石化作用有关.蛇纹石化可能进一步增加岩石的孔隙度并导致更多的流体运移, 使得洋陆过渡及洋壳区域存在较高的地震波衰减.QP结构有助于我们分析南海大陆边缘的地震波衰减特征, 结合VP、VS以及VP/VS, 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区域地质结构和岩石属性, 对进一步挖掘OBS数据信息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