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429篇 |
免费 | 8465篇 |
国内免费 | 397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34篇 |
大气科学 | 2494篇 |
地球物理 | 31426篇 |
地质学 | 13330篇 |
海洋学 | 1889篇 |
天文学 | 643篇 |
综合类 | 2469篇 |
自然地理 | 11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2篇 |
2023年 | 1217篇 |
2022年 | 1587篇 |
2021年 | 1760篇 |
2020年 | 1365篇 |
2019年 | 1448篇 |
2018年 | 989篇 |
2017年 | 990篇 |
2016年 | 980篇 |
2015年 | 1299篇 |
2014年 | 2139篇 |
2013年 | 1816篇 |
2012年 | 2265篇 |
2011年 | 2057篇 |
2010年 | 2115篇 |
2009年 | 2262篇 |
2008年 | 2185篇 |
2007年 | 1796篇 |
2006年 | 1798篇 |
2005年 | 1711篇 |
2004年 | 1601篇 |
2003年 | 1622篇 |
2002年 | 1713篇 |
2001年 | 1642篇 |
2000年 | 1524篇 |
1999年 | 1486篇 |
1998年 | 1436篇 |
1997年 | 1393篇 |
1996年 | 1453篇 |
1995年 | 1510篇 |
1994年 | 1379篇 |
1993年 | 1371篇 |
1992年 | 1451篇 |
1991年 | 1277篇 |
1990年 | 1078篇 |
1989年 | 764篇 |
1988年 | 116篇 |
1987年 | 86篇 |
1986年 | 66篇 |
1985年 | 65篇 |
1984年 | 56篇 |
1983年 | 48篇 |
1982年 | 67篇 |
1981年 | 53篇 |
1980年 | 56篇 |
1979年 | 61篇 |
1978年 | 40篇 |
1977年 | 42篇 |
1976年 | 38篇 |
1974年 | 4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4次破坏性地震所伴随的震磁变化用压磁效应作了解释。这睦变化是在日本中部伊豆半岛东部观察到的。大部分数据由重复测量获得,虽然这些数据受到电力火车噪音的影响,但在靠近地震的测点土观测到了有意义的地磁变化。1978年伊豆半岛附近地震与1080年伊豆半岛东部近海地震的同震绪阿由压磁模型得到很好的解释。在靠近1976年河津地震震中的一个测点上观测到高达5nT的总强度变化。该变化不能由单断裂模型解释,由此提出 相似文献
82.
采用模似自然界生物进化过程的遗传算法的分类体系,并以首都圈地区为例,利用地震活动性资料的8种时空参数在地震预报中进行了应用探索.通过对1967—1992年间信息的学习演化,获得了20条拥有不同适应度的具有层次结构的地震预报规则集.对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活动的预报规则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讨论,发现了人们以往难于考虑周全的可能具有重要预报意义的异常组配.应用探索表明: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应用具有自适应和潜在学习能力的基于遗传算法的分类体系,将可能推动人们对地震前兆及其物理机制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3.
84.
按新旧规范设计的多层住宅砖房地震易损性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概率方法借助于拉丁超立方采样技术和非线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对按现行规范设计的多层住宅砖房的地震易损性进行分析,并与按上一代规范设计的多层住宅砖房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1]进行了比较,为进一步研究这类结构的地震安全性、未来地震的损失预测以及防震减灾对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5.
86.
针对高尔夫球场目标大、场景复杂等引起的难以完整准确提取问题,构建了EfficientNetB3+UNet网络,引入通道域注意力模块,设计了大尺寸样本训练策略,并对模型进行了对比实验分析和应用。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mIoU精度为0.948 7,明显高于非通道域注意力模型(mIoU为0.884 8)和小尺寸模型(mIoU为0.601 4),有效提升了高尔夫球场提取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显著降低了自然植被、水域等复杂内部场景和球场边缘混合场景等导致的漏提和误提现象。同时,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地的高尔夫球场提取应用中,模型召回率均优于90%,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7.
88.
通 过对 开滦钱 家营 矿首采 区地 质资料 的综 合分析 ,得 出了 该 矿首 采区 断 层在 剖面 上 的变 化特 征 及规 律,并运用这些 规律 ,对未 采区进 行预 测、预报 ,正确 指导了 采掘 工程的 顺利 进行。 相似文献
89.
面向未来的海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以地质时期海面变化过程等理论性研究为主要方向的海面变化研究经过70年代在观念、方法和资料积累方面的突破,自80年代初期以来进入了以“面向未来”为基调的成熟发展的新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关于未来海面变化幅度及其影响和对策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90年代初以来的几年间,世界海面研究的活跃领域是地质历史时期(例如LGM,5e等阶段)的海面实况、极地冰原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海面控制原理、海面模型以及绝对海面的航天测量技术与应用等方面。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预测热”之后的“冷思考”。中国海面变化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迅速发展,今后应注意引进先进技术方法,加强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发掘自身的优势,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0.
用时域分析组合模型建立了100万年来60°N6月份太阳辐射量时间序列、宝鸡黄土粒度时间序列、渭南夏季风指数时间序列的动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时域分析组合模型较好地提取了时间序列的信息,得到的几个显著周期T=133,100,89,41,23,19ka,与地球轨道三要素的变化周期接近.用组合模型拟合实测数据,精度是高的;用其预测未来气候替代性指标时间序列的变化情况,发现未来气候有向干冷方向发展的趋势.时域分析组合模型为研究气候变化趋势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