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559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8篇
  1973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亚地震带这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地震灾害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从《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考证,我国中学地震灾害教育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故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地理的地震灾害教育展开研究,分析当前高中地震灾害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尝试提出建议及一些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222.
汶川地震前后地下流体异常判定的科学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汶川地震前对地下流体异常的认识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①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青藏块体东北缘深井和温泉流体测点长期观测资料继续保持群体下降趋势,认为是青藏块体整体活动的加强表现;②2003年开始,南北地震带深井和温泉流体测点长期观测资料在趋势下降背景下出现群体转折变化,分析认为:“2007--2009年中国大陆有发生7级乃至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223.
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呈现长期(几十年)多阶段中强震起伏和中长期(10~30年)强震活动平静,甚至无5级以上地震情况下突发大地震等显著特点.与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大多数7级以上地震中期(几年至10年)中强震增多和中短期(1~3年)成组大震活跃等特点,形成鲜明的对照.将中国南北带东边缘带M≥7.7的11次大地震(含汶川8.0级)归属于中长期多阶段起伏、中短期突发型地震,相应的另一种大震称为中短期渐进型地震.围绕这一认识,对汶川8.0级地震活动特征作回顾性探讨.  相似文献   
224.
石绍先  付虹 《内陆地震》2009,23(4):417-423
在震前对澜沧—耿马地震带大震复发周期为47年的研究基础上,确认滇西南地区出现了预释放加速段、一个孕震区和显著地震有序向源迁移的演变过程等这些大震孕育并进入中短期阶段的标志。并应用这些特征,对1988年11月6日的澜沧7.6级、耿马7.2级地震进行了预测,同时对澜沧—耿马地震带下一个新的强震活跃期的时间和可能发震的断层作了估计,提出了强震活跃期中大震孕育短临阶段预测可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225.
系统分析了地下流体短期前兆异常变化与中强地震的关系,提出祁连山地震带地下流体资料存在两类短期前兆异常,即转折型和单一型短期前兆异常,结合震例对这两类短期前兆异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预报人员应特别注意该区内的这两类群体异常的特点,并把它应用到该区的地震预报中。  相似文献   
226.
基于南北地震带北段94个固定地震台站2013年1-9月的连续波形资料,利用背景噪声方法和层析成像技术反演该地区在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不同时间段、两个月相同时间窗长的瑞利面波速度结构与波速演化。相速度成像结果表明:岷县漳县地震前5-6月相对于3-4月,临潭-宕昌断裂带及周边地区出现了波速降低的现象,而震后8-9月相对于5-6月波速逐渐恢复升高,这说明在岷县漳县地震前两个月出现了波速低值异常,并且在低速异常区域的边界处发生了此次地震。  相似文献   
227.
通过分析汶川M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GPS速度场以及由此计算得到的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1)汶川M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各区域的运动方向均不同程度向西偏转,太原盆地及其以北的区域由1999—2007年的SW或SSW向转为SWW向,且运动速率由平均约2 mm/a增加到约4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之前的SSE向转为SW向。(2)汶川M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的应变率场显著增强,大同盆地、太原盆地北段和临汾盆地西南段形成了三个压性应变集中区,2010年在这三个区域内分别发生了大同M4.5、阳曲M4.6和河津M4.8地震,可能由于这种压性应变积累的区域应力场环境有利于山西地震带中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3)2009—11年,受日本M9.0地震的影响,山西地震带向西运动的速率有所减弱,应变率场张性变化明显,太原盆地及其以北区域平均速率下降为约2~3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SW向转为整体向南运动的格局,有恢复到1999—2007年背景运动状态的迹象。  相似文献   
228.
《地学前缘》2017,(2):202-211
利用中国南北地震带38个固定地电场台站观测数据,研究该区大地电流场流线和电流矢量的分布特点,分析了大地电流矢量场的涡度和散度,并联系动力学机制讨论了大地电流与南北地震带的关系,探讨地震活动与电流涡度时变的对应性。这是首次应用空间密度较高的地电场台站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1)大地电流线走向和汇聚特点与构造地块的运动特点具有某种一致性,在构造边界上大地电流矢量存在汇集及分异的现象;(2)大地电流汇聚和发散等现象与断裂构造相关,一般表现为流线沿断裂带走向汇集或发散,在断裂交错地区表现出较复杂的形态;(3)大地电流场涡度分布特点可作为大构造块体运移的电性指示,涡度随时间变化可能为某种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229.
张希  江在森 《地震工程学报》2010,32(2):105-111,138
利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1999-2001年、2001-2004年、2004-2007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资料,借助非震负位错反演,研究了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应变积累状态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分析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S8.1、2004年12月26日苏门达腊MS8.7(Mw9.0)巨大地震可能的震后影响,以及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8月30日攀枝花-会理MS6.1等地震孕育有关的应变积累背景。  相似文献   
230.
在我国当前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普遍使用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CP-SHA),它规定以地震带为统计区域计算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和v4值。正在编制的中国地震动区划图(五代图)提出了针对潜在震源区进行三级划分原则:划分地震带地震带上划分地震构造区、地震构造区内再划分潜在震源区。本文提出以地震构造区为统计区域回归统计方法计算b值和v4值,然后进行概率危险性分析计算,这样得到的结果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