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522篇 |
免费 | 6648篇 |
国内免费 | 156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32篇 |
大气科学 | 132篇 |
地球物理 | 30761篇 |
地质学 | 6586篇 |
海洋学 | 954篇 |
天文学 | 63篇 |
综合类 | 1431篇 |
自然地理 | 2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7篇 |
2023年 | 815篇 |
2022年 | 1091篇 |
2021年 | 1193篇 |
2020年 | 975篇 |
2019年 | 971篇 |
2018年 | 650篇 |
2017年 | 639篇 |
2016年 | 540篇 |
2015年 | 876篇 |
2014年 | 1410篇 |
2013年 | 1247篇 |
2012年 | 1575篇 |
2011年 | 1412篇 |
2010年 | 1445篇 |
2009年 | 1629篇 |
2008年 | 1562篇 |
2007年 | 1204篇 |
2006年 | 1279篇 |
2005年 | 1177篇 |
2004年 | 1179篇 |
2003年 | 1191篇 |
2002年 | 1338篇 |
2001年 | 1231篇 |
2000年 | 1127篇 |
1999年 | 1112篇 |
1998年 | 1081篇 |
1997年 | 1117篇 |
1996年 | 1194篇 |
1995年 | 1258篇 |
1994年 | 1146篇 |
1993年 | 1173篇 |
1992年 | 1188篇 |
1991年 | 1023篇 |
1990年 | 920篇 |
1989年 | 641篇 |
1988年 | 96篇 |
1987年 | 45篇 |
1986年 | 58篇 |
1985年 | 55篇 |
1984年 | 54篇 |
1983年 | 48篇 |
1982年 | 64篇 |
1981年 | 47篇 |
1980年 | 52篇 |
1979年 | 57篇 |
1978年 | 36篇 |
1977年 | 38篇 |
1976年 | 36篇 |
1974年 | 4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历史地震宏观烈度资料指史料中对地震破坏程度的记录,是研究历史地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数据来源之一。有仪器记录地震波形的时间相对短暂,对历史地震震源参数的估算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3.
1948年川西理塘M 7.3地震是川滇菱形块体内部近一个世纪以来发生的震级最大的走滑型地震。在对此次同震地表破裂进行详细调查基础上,利用差分GPS对同震地表破裂带进行了精确测量与统计分析。结果揭示该地表破裂的现存长度为36 km,北端始于无量河以北,往东南沿藏坝盆地北东缘、德巫盆地东南缘,延伸至德巫乡北,分为南、北两段,而在交德附近存在约3 km长的地表破裂空区。对同震地表破裂的线密度和同震水平位错量进行分段统计后揭示,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应位于德巫盆地中部交德东南约4~5 km处。对理塘同震地表破裂的Riedel剪切分析结果指示,该破裂带主要由R剪切组成,以发育雁列状排列的挤压鼓包(Push-up)为主要特征,伴有少量R′剪切与T裂缝,缺少P型与X型剪切。其中R剪切占95%以上,其在藏坝段(北段)的优势方向为318°,德巫段(南段)为315°,整条地表破裂带的R剪切平均方向为316°。同时发现,此次地震形成的雁列状挤压鼓包主要以平缓的"弧形"为主,这与1981年道孚MS 6.9地震和2010年玉树MS 7.1地震地表破裂带中出现大量反"S"形... 相似文献
134.
中国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已监测到与1990年4月26日青海共和7.0级地震有关的大幅度隆起垂直形变资料.基于这些形变资料,本研究首先利用全局搜索性能优良的遗传算法和弹性半空间单一矩形均匀滑动模型,对该地震的震源位错参数进行了初步反演;然后以遗传算法的反演结果为初始值,利用拟牛顿阻尼最小二乘方法对该地震的震源位错参数进行了更精细的反演.结果表明,共和7.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一走向NW60左右、倾向SW、倾角37左右的右旋走滑逆冲断层,同震断层破裂长度约37 km,宽度约6 km,错动幅度约2.7 m.反演结果还同时表明,遗传算法与最小二乘方法相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联合反演方法,它既可以保证实现全局最优解,防止最小二乘方法的局部极值解问题,又可以有效地解决遗传算法达到全局最优解区域后收敛速度过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5.
<正>1研究方法地震活动性是表征某地区地震活动强弱的重要指标,具有地域性和时域性的特点。为将地震活动定量化,引入一个新的模糊量S,该参数是对地震活动性时、空、强诸因素的综合表征,将各隶属函数归一化并以加权组合的方式给出,基本公式为 相似文献
136.
川西前陆盆地南部莲花山区地震剖面构造解释及构造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详细的地震剖面解释,结合川西前陆盆地演化史,阐明莲花山地区地下断层及褶皱的几何形态及特征。认为区内部分断层是继承先成断层发育而来,部分断层是喜马拉雅期运动的产物;部分断层存在断层反转现象;控制盆地内沉积的主要因素是几个大断层。 相似文献
137.
对云南地区水质前兆观测项目进行全面清理,以月均值为基础,总结水质前兆观测项目的个体异常,群体异常与云南地区M≥6.0级地震1年尺度内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8.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7,28(5):F0004-F0004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与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是从事地震、地磁、空间物理观测和研究的地球物理专业工作者及地震台站管理人员进行工作、科研的重要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39.
横亘新疆境内的天山及其周边的西昆仑、阿尔金和阿尔泰是中国大陆著名的强构造运动区和地震活动带。在对新疆构造区应力环境、动力过程、断层运动变形特征和地震序列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对新疆及其周缘主要构造区地震破裂方式和序列类型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西昆仑构造区受来自青藏块体和塔里木块体NS和NW向水平压应力和垂向力的作用,构造运动呈现出走滑与逆冲特征,震源破裂以走滑型为主,数量较少的逆断型地震主要分布在西昆仑帕米尔一侧的深震挤压区,正断型地震主要出现在西昆仑与阿尔金交汇的拉张盆地及附近。该区主余型地震占63%,6级以上地震序列也存在多震类型。(2)阿尔金断裂带位于西昆仑北缘断裂和北祁连断裂过渡带,受青藏块体向北和向西的推挤,断裂本身的左旋位移量通过两端逆冲挤压而转化,使得青藏高原北边界不断向外扩展。在此力源下,阿尔金断裂带震源破裂以走滑为主,也有少量的逆冲型地震。地震序列中主余型和孤立型地震占比相同(占44%)。(3)在印度板块和亚欧大陆碰撞效应影响下,天山地区产生近NNE向水平压应力,构造运动显现出带旋性特征的逆冲和走滑,震源破裂方式与之相吻合。而天山构造大跨度的空间展布、扩展形式的多样性和地震破裂的两重性,又影响到地震序列类型的多样性,使得主余型、孤立型和多震型地震在不同构造部位呈现优势分布。(4)阿尔泰的构造运动可能受到了来自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和西伯利亚块体南向运动的双向影响,形成NNE和SW向水平挤压力,主要大型发震断裂做右旋剪扭错动,而一些深断裂则以逆冲运动为主。震源破裂呈现出走滑(占64%)和部分的逆冲(占27%),6级以上地震序列主要为主余型,5级左右地震则多为孤立型。 相似文献
140.
地壳介质是一种里面存在着许多裂纹的非完整介质.断裂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介质的强度远低于完整介质的强度.笔者认为,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中裂纹在合适的条件下由稳态扩展逐渐发展到失稳扩展的结果,地震破裂即为断裂力学所阐明的低应力快速破裂现象.
快速破裂的出现必需要有局部应力和应变的高度集中.根据Knott(1973)对裂纹尖端进行的弹塑性应力分析表明,裂纹尖端的应力状态对裂纹的扩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应力集中,在裂纹尖端必然形成一个塑性区.塑性区中的位移已不是弹性位移,而是塑性位移.=a20/2y,这里,0是作用剪应力,它相当于地震发生时的初始应力或构造应力,a是裂纹半长,是刚性模量,y是介质剪切屈服强度.而地震位错恰恰是发生在形成塑性区的裂纹末端.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假定,设位错D(1,t)为文中的公式(5),地震最大位移为Dmax=L20/4g,式中,L是断层长度.若刚性模量取上地壳的数值,=33 GPa,介质剪切屈服强度y取实验室给出的平均值y=30 MPa,那么,根据Dmax和L的观测值,利用此公式就可以估计大震的构造剪应力值.计算结果表明,全球的大震构造剪应力值大多数在5——20 MPa 之间,有地区差异,平均为10 MPa.
笔者在进一步研究了震源谱的性质后,又导出了体波震级mb对0和地震矩M0的依赖关系(即文中的公式(11)),此公式提供了直接利用地震观测资料大量计算构造剪应力值的可能性.我们认为,构造剪应力场是控制地震发生的主要因素,出现高应力值地震的地区是容易发生强震(MS6.0)的地区,即地震危险区.我们对1987年以来全国所有mb3.8的地震计算了它们的剪应力值,据此,划出了我国大陆地区强震危险区并给出了震级范围.
1992年4月——1994年1月31日,中国大陆地区共发生9次MS6.0的地震,其中8次均落在我们事先划定的危险区内,只有1次在危险区外.实践证明,这种新方法作为中期强震预报,是一种有效的预报手段,有着良好的物理基础和令人鼓舞的发展前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