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38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正(第一号通知,2014年10月12~14日)会议简介由南京大学主办的第5届地质(岩土)工程光电传感监测国际论坛(5~(th)OSMG-2014)将于2014年10月12~14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办。这是一个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连续资助的系列会议,每2~3年举行一次,均有南京大学主办,现已成功举办了4届,已成为地质和岩土工程领域中光电传感监测技术及其应用的重要国际性论坛。  相似文献   
72.
徐水县北楼村漕河地裂缝形成机理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现场调查、工程探测和室内测试分析,探讨了徐水县北楼村漕河地裂缝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过程。北楼村漕河地裂缝沿河道发育,属张性拉裂缝,呈现逐年向上游、下游扩展的趋势。地裂缝的发生主要是由当地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特别是农田灌溉机井的大量抽水,使第四系松散层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水力坡度加大,含水砂层发生渗透变形,砂层被淘空,导致漕河两侧地表沉降。而相比于河道两侧,河道内地表沉降量小,致使河道中心土体中产生次生拉张应力,形成地裂缝。因而,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地裂缝的灾害效应,为地裂缝灾害的预测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3.
机载激光扫描可获取植被茂密地区的数字地形模型(DTM),但将其用于茂密植被覆盖区地裂缝提取方法的研究还不多见。以湖南冷水江市浪石滩为试验区,基于机载Li DAR的激光点云数据,研究了植被覆盖区地裂缝的提取方法,分析了地裂缝的微地貌特征。首先对离散的三维激光点云数据依次进行基于不规则三角网滤波、高程滤波及回波信息强度滤波提取地面点,以保留完整的微地貌微特征;然后构建不规则三角网,反距离加权内插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地裂缝识别参数,同时基于最小曲率对地裂缝进行线性探测,提取地裂缝的长度信息,且利用地裂缝剖面信息分析其微特征,结合识别参数分析地裂缝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机载Li DAR点云数据提取的地裂缝识别参数,能够确定地裂缝的位置、坡度坡向、长度和深度信息,有助于判定地裂缝的稳定性;在植被较为茂密、地面点密度稀疏的区域,保留一定的低矮植被所提取到的DEM能更好地保留地裂缝的微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74.
1980年1月,凤凰市出现首例地裂缝.该区水位下降已超过90 m,测得沉降量是1.05 m,间接沉降证据为1.5 m,地下水位埋深达170多m,最大沉降速率为0.13 m/a.地下水位下降始于50年代中期,10年后,当地下水位下降30 m~45 m后,沉降开始发生,沉降漏斗每年扩大5 km2,先是向西,最近向北向东发展,沉降漏斗还将继续扩大,沉降量可能要超过3 m.重力勘探资料显示地裂缝与山前侵蚀平原区埋深45 m的隐伏山体有关,发生裂缝后测到的沉降形态与推测的地下基岩的轮廊相类似,这表明地裂缝与隐伏山体上端地面水平张力的最大值一致,发生裂缝时的年最大应变和累计张应变分别为0.01%和0.06%.这些数据说明了充填裂缝的未来反应以及在重力勘测基础上裂缝可能延伸的长度.该山前侵蚀平原可分为中度起伏的内侧浅部区(深度<150 m)和NE向缓倾的外侧深部区(150 m~300 m),一条NW-SE向正断层将山前平原至河谷中心的厚层冲积物分开,地下基岩轮廓控制了地面沉降、水位下降和未来地裂缝的空间形态.地裂缝主要出现在下列3种地质环境中(1)埋藏的基岩山体;(2)沉降区的铰合线;(3)埋藏断裂陡崖.  相似文献   
75.
2022年1月8日发生的门源M6.9地震诱发了崩塌、滑坡、砂土液化、地裂缝等多种同震地质灾害。通过对门源M6.9地震地质灾害进行现场调查,得出了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和各类型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地震地质灾害不发育的原因,并对地震地质灾害的长期效应进行了分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门源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震中附近;崩塌、落石总体规模较小,滑坡多为岩质滑坡,且以冰碛物和表层岩土体的溜滑为主。受表层土体冻结和孔隙水压力消散的影响,饱和砂土液化沿较窄的地裂缝呈串珠状分布,喷出物多为粉细砂。地震形成了4条左旋左阶斜列的地表破裂带,并在极震区内形成了大量的地裂缝。断层破碎带对地震动的阻隔作用、覆盖层薄、地表土冻结可能是造成本次地震地质灾害总体不发育的主要原因;地震产生的大量地裂缝导致斜坡和堆积体的稳定性减弱,在耦合集中降雨、冻融作用等因素后可能诱发滑坡灾害,松散堆积于沟床处的崩滑物作为物源,可能会增加地震影响区泥石流灾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76.
浑河断裂带是辽宁抚顺地区最为重要的一条活动断裂。为了深入调查沿浑河断裂带地质灾害发育情况,了解灾害形成与先存断裂之间的关系,为同类型灾害的防治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现场调查方法,结合地面变形监测资料,厘清了浑河断裂带灾害类型和发育规律,剖析了断裂带灾害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隐伏区地裂缝发育,主要沿浑河断裂带分支断裂展布,裂缝延伸长度300~2 400 m;其成因是抚顺城区南部采矿活动诱发了先存软弱断裂面局部拉裂、张开,进而向地表扩展、贯通,形成地裂缝。在断裂延伸的基岩地区沿断裂破碎带及影响带发育小型滑坡,主滑方向与断裂走向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其形成机制与岩体内部发育的结构面有关,尤其是顺坡向优势结构面的发育,其与坡体耦合形成易滑结构体,在长期降雨作用下,结构面软化、贯通及岩土体加速蠕滑,最终形成滑坡。  相似文献   
77.
河北省阜城县韩关地裂缝的出现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和损失。文章阐述了韩关地裂缝的发育形态、分布特征以及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析了地裂缝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预测了地裂缝发展趋势,提出了防治地裂缝的措施和建议,为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8.
地裂缝是临汾盆地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 自20世纪70年代盆地开始出现地裂缝以来, 至2012年8月共发现86条地裂缝。本文以临汾盆地内部典型地裂缝临汾果场地裂缝为研究对象, 详细地论述了地裂缝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利用野外调查、测量、槽探、钻探和物理勘探等地质手段, 主要研究了地裂缝的发育特征, 包括平面特征、灾害特征、浅部剖面结构特征和深部特征4个方面, 总结了地裂缝的活动规律。发现果场地裂缝平面延伸长, 宽度大, 走向稳定, 灾害严重; 浅表层上宽下窄, 呈喇叭状, 深部结构显示地裂缝下伏隐伏断层, 地裂缝活动受降雨控制。通过分析影响地裂缝形成的各个因素:盆地构造、超采地下水和强降雨, 将果场地裂缝的形成分为3个阶段:孕育阶段、出露阶段和扩展阶段; 最后概化了果场地裂缝的成因机理:构造孕缝、抽水诱缝和降雨扩缝。  相似文献   
79.
高密度电阻率法比常用的电阻率法有更多的优点,一次可以完成纵、横二维勘探过程,所以观测精度高,采集数据可靠,获得地质信息丰富。本文主要从高密度电法的工作方法、成果解释来说明用高密度电法探测西安地区地裂缝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