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70篇 |
免费 | 406篇 |
国内免费 | 22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9篇 |
大气科学 | 268篇 |
地球物理 | 1390篇 |
地质学 | 106篇 |
海洋学 | 286篇 |
天文学 | 41篇 |
综合类 | 58篇 |
自然地理 | 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63篇 |
2020年 | 65篇 |
2019年 | 60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88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81篇 |
2011年 | 68篇 |
2010年 | 75篇 |
2009年 | 107篇 |
2008年 | 75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67篇 |
2004年 | 66篇 |
2003年 | 51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70篇 |
2000年 | 59篇 |
1999年 | 72篇 |
1998年 | 69篇 |
1997年 | 70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60篇 |
1994年 | 78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59篇 |
1991年 | 55篇 |
1990年 | 53篇 |
1989年 | 48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6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10篇 |
1979年 | 10篇 |
1977年 | 5篇 |
1975年 | 4篇 |
1964年 | 6篇 |
1962年 | 8篇 |
1961年 | 4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地磁Z分量整点值空间相关法在江苏地区地震预报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江苏地磁台站Z分量整点值资料,研究了江苏地区Z分量整点值的相关性及在江苏地区地震预报中的作用,给出了该法在江苏地区的异常判据指标,并应用该指标提取了1990-1997年的三个异常,其中两个异常有地震对应。 相似文献
102.
外场的影响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从地磁月均值中消除,本文用通日月均值资料分析了广州、余山、兰州和北京的Jerk的大小.结果显示,上述4台的X和Y分量都存在二次寻数阶跃.Z分量上Jerk不明显,只有兰州和北京台较易看出60年代末的Jerk.由于本文结果是尽量消除外场影响后的结果,又是中低纬度地区的结果,所以作者认为它可支持Jerk是源于地核的推论,而且认为应将60年代末的Jerk与70年代末的Jerk一并研究. 相似文献
103.
104.
利用2011~2013年南北地震带104个地磁测点3期流动地磁矢量测量的可靠资料,获得了2期该区域岩石圈磁场的动态变化。分析了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前后岩石圈局部磁场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这种演化特征与该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各要素均表现出异常特征,震后异常消失;(2)孕震过程中所产生的地震地磁异常空间大致以震中为圆心,半径约125 km;(3)孕震过程中垂直矢量的方向与龙门山断裂的构造运动呈反向,其矢量值在发震地点附近最小,这可能与该地震的类型为纯逆冲型有关。 相似文献
105.
本文回顾了1976年四川盐源6.7级和6.4级地震的预报经过,重点介绍了当年预报地震的短期和临震预测依据.由于提前作了预报并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因此大大减轻了地震损失和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106.
107.
通过分析台站之间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相关性,研究中国大陆南北带地区90°E~110°E,2009~2018年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线状集中分布现象与M_S≥6.0地震关系。统计发现,我国每月平均出现约2次感应电流集中分布现象,且10天左右内有原地重复出现现象——感应电流集中分布重叠异常,原地重现的集中分布感应电流日期间隔一般在10天左右以内,原地重现日期一般不连续,重现次数一般仅有2次。研究发现,我国南北带2009~2018年共出现重叠异常23次,20次重叠异常出现后18个月内重叠段发生M_S≥6.0地震,对应率高达87%,地震基本发生在重叠段端部250km以内,重叠段发生2次M_S≥6.0地震的比例较低,约35%;重叠段2个端部均发生M_S≥6.0地震的比例极小,仅约9%。部分重叠段走向与已经发现的上地幔和地壳高导带埋深走向基本一致,推测重叠异常发生在上地幔和地壳高导带附近,是来自上地幔和地壳内高导带附近的地震异常信息。目前已知,中国大陆强地震主要发生在上地幔高导层的隆起区一带及其壳内高导层发育地区,深部电性测深结果表明,大震易于发生在电导率急剧变化的梯度带,但这些地区何时发生地震还未得知,本文发现的重叠异常解释了这些地区1~2年内是否发生地震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8.
应用差分法分析了高淳台、溧阳台、高邮台、连云港台、宿迁台、海安台地磁垂直分量Z的变化,以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研究地磁极值的变化,用Z极小值时间进行地磁低点位移分析,对这些台站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发现中强震前高淳台的地磁场存在明显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09.
陈伯舫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0,21(1)
1996年10月19日日本九州宫崎发生71级地震,震中离鹿屋地磁台约90km。作者将子波变换后的鹿屋与武汉(或成都)台的Z时均值资料进行比较,发现临震前后的“日变幅差”有异常存在。 相似文献
110.
利用通海地磁台(L=1.03)1999年SMALL磁通门磁力仪记录资料,对Pc3脉动出现率的统计结果表明,日出现频次有两个峰值,即清晨06:00-07:00LT(地方时)出现频次最高,午后14:00~15:00LT为次峰值。Pc3脉动月出现频率最高的是4月和12月,其次是8月和9月;最少的是6月和7月。按季节统计结果为春秋季出现频次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