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94篇 |
免费 | 2112篇 |
国内免费 | 15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27篇 |
大气科学 | 1873篇 |
地球物理 | 5501篇 |
地质学 | 4188篇 |
海洋学 | 641篇 |
天文学 | 34篇 |
综合类 | 600篇 |
自然地理 | 1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7篇 |
2023年 | 311篇 |
2022年 | 412篇 |
2021年 | 454篇 |
2020年 | 373篇 |
2019年 | 397篇 |
2018年 | 289篇 |
2017年 | 295篇 |
2016年 | 325篇 |
2015年 | 395篇 |
2014年 | 603篇 |
2013年 | 537篇 |
2012年 | 607篇 |
2011年 | 575篇 |
2010年 | 532篇 |
2009年 | 567篇 |
2008年 | 471篇 |
2007年 | 458篇 |
2006年 | 411篇 |
2005年 | 456篇 |
2004年 | 422篇 |
2003年 | 373篇 |
2002年 | 328篇 |
2001年 | 420篇 |
2000年 | 441篇 |
1999年 | 387篇 |
1998年 | 388篇 |
1997年 | 302篇 |
1996年 | 328篇 |
1995年 | 283篇 |
1994年 | 269篇 |
1993年 | 221篇 |
1992年 | 240篇 |
1991年 | 218篇 |
1990年 | 192篇 |
1989年 | 165篇 |
1988年 | 52篇 |
1987年 | 25篇 |
1986年 | 38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31篇 |
1981年 | 27篇 |
1980年 | 17篇 |
1979年 | 21篇 |
1978年 | 14篇 |
1977年 | 17篇 |
1976年 | 12篇 |
1962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201.
202.
利用张衡一号电磁卫星朗缪尔探针观测的原位电子密度数据和等离子体分析仪观测的原位氧离子密度数据,针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S6.9地震,分析震前电子密度和氧离子密度异常特征,并总结以往震例。结果显示,在门源MS6.9地震前11天出现电子密度和氧离子密度高值异常;对电离层异常进行震例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地震前6天以内出现电离层异常,且走滑型地震和逆冲型地震震前居多,讨论异常产生的机理可能为大气声重波机制和电场机制。 相似文献
203.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E15管节基槽发生异常回淤,海底隧道沉管安装被迫中止。为查明E15管节基槽发生异常回淤的原因,先后开展了现场水文泥沙观测、遥感影像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用水沙数学模型反演了内伶仃岛上游采砂活动形成的浑水团在潮流作用下的扩散输移过程,沙源在数学模型中以面源形式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采砂活动形成的浑水团在一个大潮期间的落潮过程中可输移扩散至基槽水域,其中E15—E27管节基槽日淤厚在采砂活动影响下将增加43.8%。数值模拟结果为查明E15管节基槽异常回淤的泥沙来源提供了佐证。E15管节以东基槽水域水沙环境复杂,天然淤积已经接近临界回淤允许值,基槽上游水域的采砂活动对沉管基槽回淤将带来不可控因素,采砂活动对周边水域产生的泥沙回淤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4.
205.
对于电磁卫星所观测到的地震震前电磁异常现象的机制,即电磁异常如何从岩石圈穿过大气层耦合到电离层及其以上空间,目前仍是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目前大量有关地震岩石圈异常的机制研究,力图从卫星地震电磁异常的源头—岩石圈地震来获得相关认识.岩石圈地震前兆异常包括:地表变形、水位变化、悬浮薄雾、超低频(ULF)电磁异常、山脊或山顶发光闪电、卫星红外图片大范围数度温度异常、磁场高于地磁偶极场的0.5%、电离层等离子体密度变化、动物奇异行为等.人们提出了许多试图解释各种异常现象的假说,如热耦合假说、气泡运移假说、边界位错充电假说、离子空穴运移假说等.本文希望通过对以上各种假说提出的基础、物理机理以及异常现象解释的探讨,促进对岩石圈地震前兆异常现象机理认识,从而为地震电磁异常的正确认识提供更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6.
207.
208.
209.
210.
文章简要地介绍了地质异常成矿预测的方法,阐述了GIS支持下的地质信息数据的特征和成矿预测的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