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59篇
  免费   2129篇
  国内免费   1464篇
测绘学   912篇
大气科学   1849篇
地球物理   5175篇
地质学   4003篇
海洋学   628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588篇
自然地理   163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290篇
  2022年   379篇
  2021年   432篇
  2020年   306篇
  2019年   388篇
  2018年   267篇
  2017年   266篇
  2016年   287篇
  2015年   375篇
  2014年   598篇
  2013年   532篇
  2012年   594篇
  2011年   572篇
  2010年   519篇
  2009年   552篇
  2008年   476篇
  2007年   457篇
  2006年   410篇
  2005年   455篇
  2004年   425篇
  2003年   360篇
  2002年   320篇
  2001年   411篇
  2000年   438篇
  1999年   379篇
  1998年   380篇
  1997年   297篇
  1996年   321篇
  1995年   278篇
  1994年   263篇
  1993年   211篇
  1992年   231篇
  1991年   212篇
  1990年   189篇
  1989年   159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6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71.
云南地区地震宏观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付虹  万登堡  张立 《地震研究》2003,26(3):209-216
经历史震例及近几年地震震前短临跟踪预报实践,对宏观异常进行深入剖析,认为:宏观异常内容和数量多少与震级有关;宏观异常不只是短临和临震异常信息。也有不少是中短期、短期异常信息;宏观异常分布在震中及附近地区;最早出现的宏观异常地点对未来地震震中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2.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地区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孙力  安刚 《气象学报》2003,61(3):346-353
文中利用 196 1~ 2 0 0 0年中国东北地区 80个测站 4 0a的月降水和同一时期的北太平洋海温资料以及奇异值分解 (SVD)技术 ,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当前期冬季和春季甚至是前一年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如果处于异常偏暖 (或偏冷 )状态 ,并且西风漂流区具有较明显的SST负 (或正 )距平分布时 ,则东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具有整体偏多 (或偏少 )的倾向。当然 ,东北地区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的这种联系也并非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3.
用北半球陆地上48个地面电离层垂测站资料,以及国际参考电离层IRI 90模式,考察1985年1月6~7日F2层电子密度最大值日变化的纬度剖面和经度效应. 结果表明,在亚洲地区的20°N~30°N内,F2层赤道异常“喷泉效应”产生的NmF2“北驼峰”最高,其最大值出现在中午,或稍迟时间. 30°N ~50°N区域内,NmF2的白天峰值幅度逐渐下降,峰值时间移至午前约10:00 LT. 更高纬度(50°N~62°N )台站上,中午前后NmF2出现双峰,傍晚有谷值,夜间又再次抬升. 欧、美地区的低纬台站很少,但借助IRI 90模式分析可发现,在270°E经圈上,“喷泉效应”造成的“北驼峰”幅度最小,而且随纬度增大时,NmF2白天幅度下降也不明显,即纬度剖面的经度效应非常显著. 对中国、日本地区台站资料的小范围经度差异分析表明,在驼峰区的90°E~140°E内,各站NmF2无明显差别;但在中纬地区30°N~50°N内,中国西部上空NmF2白天变化幅度较大,且较为陡直,而中国东部和日本台站上空则相对平缓.  相似文献   
174.
1950~1990年中国地磁剩余场冠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1950、1960、1970、1980年和1990年地磁三分量绝对测量资料,使用球冠谐和分析方法,分别计算1950~1990年各个年代中国地磁剩余场冠谐模型. 球冠极点位于36°N和104°E,球冠半角为30°,冠谐模型的截断阶数为8. 地磁剩余场冠谐模型的均方偏差分别为:对于X分量,1950年为93.1 nT,1960年为128.9 nT,1970年为107.2 nT,1980年为107.6 nT,1990年为95.2 nT;对于Y分量,1950~1990年依次为74.8 nT,98.1 nT,89.2 nT,89.9 nT和84.0 nT;对于Z分量,分别为122.2 nT(1950年),135.0 nT(1960年),137.7 nT(1970年),110.1 nT(1980年)和107.5 nT(1990年). 根据中国地磁剩余场冠谐模型和全球地磁场DGRF模型,得到中国地磁场的冠谐模型,并对冠谐模型的边界效应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5.
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空间模与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晓春  吴国雄 《大气科学》1997,21(2):161-169
本文用1959~1994年6、7、8月全国范围47个5°×5°经纬度网格降水资料分析了夏季降水异常空间模的月际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用西太平洋副高指数及青藏高原指数#FKB#FS分析降水异常空间模与环流的关系,为检验环流指数与降水相关场的整体信度,还对8月份降水资料进行了Monte-Carlo检验。结果表明,夏季总降水异常的空间模在每一月份中并非表现得同样清楚,江淮流域与河套及华南的反相关在8月份表现得最清楚。而青藏高原中东部南北两侧的负相关在6月及8月很清楚,7月份次之。8月份西太平洋副高北界异常对江淮流域与河套及华南地区降水异常反相关的产生有很大作用。副高稳定偏北时,河套、华南易涝,江淮易旱。反之亦然。青藏高原指数#FKB#FS与逐月降水的相关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上高压及低涡活动对高原中东部南北两侧负相关的产生有一定作用。当高压活动偏多时,北侧易旱、南侧易涝。并且6月及8月的作用较大,7月较小。另外,8月份副高活动对这一降水异常空间模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6.
丽江7.0级地震地下流体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郭绍忠  李丽清 《地震研究》1997,20(1):117-124
通过对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Ms7.0地震前震中周围水位、水氡、水汞、泉点宏观等地下流体共71个台项观测资料的异常及综合特征分析,初步认为震前异常数量较多,异常时间分布具有整体性、同步性、集中性的特点,但异常主要集中在短期阶段,临震异常不突出;突间分布具有集中性和非均匀性,孕震区至远场影响区的异常比例最高,震源区内为相对“盲区”,且突出而肯定的宏观异常极少;异常的时空演变特征复杂,总体没有规律  相似文献   
177.
丽江7.0级地震前地震分形异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石绍先  邓志辉 《地震研究》1997,20(1):132-137
本提供了丽江7.0级地震前滇西北地震活动空间容量维、关联维、信息熵十分显的异常图像;这些异常是在大震孕震区形成、应变释放加速阶段之后出现的,恰好揭示了源区、近源区大释放前的非线性变化过程。这与1965年以来云南及邻区8组大震前地震分形研究的结论完全一致;进一步说明地震活动分形异常对地震孕育的短临阶段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8.
刘特培 《华南地震》1997,17(4):31-35
应用文献」1「的方法,对广东及部分邻近地区进行了熵值计算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时间熵,频度熵和强度熵在ML≥4.7级地震之前,大都存在较明显的低值变化,即存在减熵现象,地震大多数以生在减熵的中,后期,少数发生在减熵初期。三种熵值变化基本同步,震级越大,熵值波动越大,其中尤以强度熵变化幅度最大,频度熵次之,时间熵最弱。  相似文献   
179.
MDCB型地震前兆监测仪映震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MDCB-Ⅱ型地震前兆监测仪观测获得的类地应力值,异常频度和8方位异常值等参数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及其与地震关系的研究。资料反映的事实表明,在一定距离,一定强度的地震的短临阶段,确定存在着电磁波异常现象,其动态趋势,变化次数,异常突变和异常方向性反映等参数,可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提供科学判据。  相似文献   
180.
利用小震调制比法、动态空区法、震群链式活动轨迹交汇法和短期震中迁移带交汇法这4种地震活动时空图像动态监测方法,结合震源模式中震源和其它单元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各调整单元、调整层、深浅构造之间的差异性对若干震例进行研究,发现应用不同时段多个异常区边界或空区边界或条带交汇可求得未来强震的位置。交汇法使地震的预报范围大大缩小,这对防震减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外,交汇法不仅具有明确的物理基础,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只要异常边界比较正确,采用的又是动态监测方法,这种预测强震位置的思路和方法还可推广到其它各种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前兆场的分析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