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13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应国际著名地震学家、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龙尼茨(Cinna Lomnitz)教授的邀请,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研究员马丽、陈棋福和外事办公室主任李京等一行3人,于2003年7月3~11日赴墨西哥进行了访问,就地震预测预报、地震和火山灾害的预防等学术问题,与墨方地震科研人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和交流。本文就访问情况、墨西哥地震研究机构及其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2.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5,27(1):117-118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的事件."月报"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七室按月做出. 本目录中的发震时刻采用协调世界时(UTC);为了方便中国读者,也给出北京时(BTC).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参考地区名,它仅用作查阅参考,不包含任何政治意义;还给出测定震源位置的台数(n)和标准偏差(SD).  相似文献   
103.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5,27(3):352-354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站观测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的事件."月报"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七室按月做出. 本目录中的发震时刻采用协调世界时(UTC);为了方便中国读者,也给出北京时(BTC).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参考地区名,它仅用作查阅参考,不包含任何政治意义;还给出测定震源位置的台数(n)和标准偏差(SD).  相似文献   
104.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4,26(6):675-676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的事件."月报"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七室按月做出.  相似文献   
105.
周彬  丁仲礼 《第四纪研究》2004,24(6):724-724
陈骏等[1]在黄土-古土壤序列的表生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指出,由于矿物在化学风化过程中的行为存在差异,Sr同位素比值的高与低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沉积物的风化强度,并据此可用于恢复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历史。但作为一种粉尘堆积,黄土物质在其源区即已经历过风化作用[2],因此其Sr同位素比值应同时受控于源区和沉积区的风化作用;此外,同其他化学组成一样,我们有理由相信黄土颗粒的粗细变化也是其Sr同位素比值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为了考察黄土硅酸盐矿物中。87Sr/86Sr比值的受控因素,本研究在中国黄土高原由南到北选取蓝田(109.32°E,  相似文献   
106.
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 DMC)从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 DMC)得到的最新地震资料统计:2006年5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160次。其中M5~5.5地震136次,M5.6~6.017次,M6.1~7.06次,7级以上地震1次。5月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107.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为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年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地震台——北京西郊鹫峰地震台。研究所现已纳入科技部非营利性公益科研院所系列,是我国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其研究方向涵盖了地震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磁学和工程地震学4个主要学科。在完成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研究所还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和雄厚的技术力量,面向社会开展核电站等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大中城市地震灾害评估、建筑物抗震鉴定、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等技术服务和咨询。2003年,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  相似文献   
108.
《地质学报》2006,80(3):I000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批准号:G19990433)由国家科学技术部于1999年10月立项,研究期限5年(1999年11月-2004年10月)。该项目依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科学院,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项目首席科学家为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现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金之钧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清晨研究员。来自全国10余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的100多位专家先后参加了项目研究。该项目是为解决我国油气供需矛盾这一国家经济发展重大需求而设置,兼顾“国家需求”和“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我国油气勘探面临的问题主要与叠合盆地有关,大型含油气盆地的形成都经历了很长的地史时期,在不同时期发育了多种类型的烃源岩、多种成因的储集体、多种结构的储盖组合,油气经历了多期运移、多期成藏、多期改造和调整其至是破坏的过程,盆地中的油气分布规律极难探寻。本项目针对叠合盆地关键构造变革期盆-山耦合与叠合盆地形成机制、叠合盆地的构造一层序系统分析与反演建模、叠合盆地多套烃源岩的发育环境与生排烃机理、叠合盆地油气聚散过程与成藏环境以及叠合盆地油气定量模拟与油气远景预测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设立了11个课题(见表1)。  相似文献   
109.
杨经绥 《地质论评》2007,53(4):555-555
2007年6月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青藏科学家们,和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加拿大达霍西大学的国内外百余名青藏同仁一起,共庆《中国地质科学院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心》成立。  相似文献   
110.
《地球物理学报》2007,50(1):304-304
第12届地震各向异性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6年10月22日至27日在北京温都水城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英国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