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57篇 |
免费 | 1409篇 |
国内免费 | 100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20篇 |
大气科学 | 432篇 |
地球物理 | 3230篇 |
地质学 | 3687篇 |
海洋学 | 268篇 |
天文学 | 100篇 |
综合类 | 572篇 |
自然地理 | 5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5篇 |
2023年 | 283篇 |
2022年 | 348篇 |
2021年 | 337篇 |
2020年 | 276篇 |
2019年 | 353篇 |
2018年 | 184篇 |
2017年 | 227篇 |
2016年 | 217篇 |
2015年 | 237篇 |
2014年 | 427篇 |
2013年 | 312篇 |
2012年 | 462篇 |
2011年 | 393篇 |
2010年 | 355篇 |
2009年 | 380篇 |
2008年 | 346篇 |
2007年 | 300篇 |
2006年 | 313篇 |
2005年 | 289篇 |
2004年 | 251篇 |
2003年 | 291篇 |
2002年 | 290篇 |
2001年 | 257篇 |
2000年 | 234篇 |
1999年 | 250篇 |
1998年 | 196篇 |
1997年 | 230篇 |
1996年 | 213篇 |
1995年 | 188篇 |
1994年 | 176篇 |
1993年 | 202篇 |
1992年 | 202篇 |
1991年 | 159篇 |
1990年 | 113篇 |
1989年 | 120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5篇 |
1974年 | 6篇 |
1959年 | 6篇 |
1941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杨山晚古生代沉积盆地成因类型及其与桐柏-大别造山带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杨山晚古生代沉积盆地位于桐柏-大别山北麓,它具有明显的前陆盆地沉积特点,由早期(D2?—C1)的复理石建造到晚期(C1—P?)的磨拉石建造;古生物地理分析表明其与华北、扬子陆块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间不可能有古洋盆的存在,因而它应当是桐柏一大别造山带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前陆盆地。杨山晚古生代前陆盆地的形成说明,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的陆-陆碰撞起始于晚泥盆世之前(S3—D2),而桐柏-大别造山带中生代的构造事件则可能代表一次大规模陆内逆冲-推覆作用。 相似文献
32.
黑龙江省穆棱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热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过程特征是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运用地统计学和3S技术,对黑龙江省穆棱市1991—2001年和2001—2013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空间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1—2001年间,耕地是主要转入地类,增加232.25 km~2,林地作为最大转出地类,减少290.35 km~2,林地与耕地的转化在土地利用变化中占最大比例,其他用地均发生变化,但面积小且散乱,整体上该时期土地利用呈现出开发混乱、效率低下的特点;2001—2013年间,受还林还草的影响,耕地减少179.01 km~2,林地增加171.45 km~2,其中坡耕地的退出占较大比例,且分布面积广,该时段内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区由2001年前的"两大一小"模式,演变为以市区和中心乡镇围成的重点区域;1991—2013年间研究区自然因子变化较小,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受退耕还林等国家政策的主导。 相似文献
33.
于2016年7~12月和2017年4月的旱、雨季期间,以金沙江干热河谷苴那小流域内的银合欢(Leucaena Benth)林地、车桑子(Dodonaea angustifolia)灌丛地和扭黄茅(Heteropogon cantortus)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网格法和土钻法采集并测定了(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应用经典统计法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该区域不同林草植被下坡面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含水量总体较低,雨季显著大于旱季,旱、雨季均表现为灌丛地>草地>林地,呈中度至强度变异(0.07~0.28之间)。(2)不同林草植被下旱、雨季土壤水分具有相似的空间自相关性,自相关系数均由正向负转变,但由正向负转变的滞后距离有所不同,且雨季大于旱季,呈中等或强等空间自相关性。(3)不同林草植被下的土壤水分空间结构不同,林地、灌丛地和草地旱雨季最佳拟合模型均为球状模型;相同林草植被下各土层旱、雨季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但旱季的分布格局差异更显著,不同林草植被下深层土壤水分分布比表层土壤水分的分布更为复杂,土壤水分呈明显的斑块或条带状分布,含水量高值区和低值区位置不固定。总之不同林草植被类型会改变局部地段土壤水分空间分布,降雨会加强这种差异的趋势,但土壤水分仍具一定空间连续性。 相似文献
34.
地形效应是地震学、地震工程学和工程地震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地震震后调查发现: 地形起伏变化引起了更严重的地震灾害, 地震仪器也记录到复杂的三维地形对地震动具有放大效应.关于地形激发的地震动效应问题, 目前仍处于定性研究阶段, 得到了一些定性的结论: 如地形效应表现为与地形坡度相关、与山脊和山谷相关、与山形坡面形态相关、与山体高宽比相关、与地形变化的尺度相关等等.这些定性结论没能给出影响地形效应的主要因素, 如何预测地形效应仍是难题.本文通过谱元数值模拟方法, 计算了自贡地区的地震动地形效应的放大系数, 同时引入BP神经网络技术, 揭示了地形放大系数可以用不同尺度地形上的变化来表述, 即可以用地形高程、地形变化梯度及其高阶变化梯度来表示.据此为参量, 文中建立了地形效应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 并将该预测模型的结果与自贡地形台阵在汶川地震中的主震记录获得的地形放大系数结果进行了对比, 给出了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范围, 讨论了造成差异的成因, 该论文提出的研究方法为更全面的研究地形效应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35.
地下管网地震反应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多点地震动激励作用下的地下管网地震反应拟静力分析模型。首先建立基于有限单元模型的地下管网系统刚度方程,接着给出考虑地震动空间相关性及场地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地震动场模拟思路及管网系统地震动施加策略,最后通过解析法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采用本文方法对一"十"字形管网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结果表明:①管线轴向应力沿着管线长度从管线端部向管线交叉点逐步增大,在管线交叉点处应力达到最大值;②与轴向应力相比,尽管管线的弯曲应力不是控制应力,但在管线端部及管线交叉点处弯曲应力值将会有较大突变。因此,对于地下管网而言,在受到地震作用时,不同布置方向的管线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36.
一直以来,人们都倾向认为地电化学方法取得的异常是由其吸附的金属离子引起,文中通过多个矿区地电化学试验发现,电提取微量元素异常往往与Fe、Al等常量元素异常高度一致,而Fe、Al等常量元素是组成粘土矿物的主要成分. 进一步对地电化学泡塑样品开展扫描电镜观测,发现电提取后泡塑载体样品中存在大量的大小从数微米至数十微米的粘土矿物颗粒. 由此初步推断,当前所使用的地电化学方法取得的异常很大程度上是由土壤中存在的具有电活动性的极细粒粘土矿物颗粒引起,地电化学提取过程对这些粘土矿物颗粒具有选择性吸附. 相似文献
37.
针对探地雷达(GPR)双参数全波形反演中电导率反演精度差、双参数存在串扰现象、反演计算量大、易陷入局部极值等问题.作者将具有多参数调节功能的L-BFGS算法引入到GPR时间域全波形反演中,它避免了对Hessian矩阵的直接存储与精确求解,减小了存储量和计算量.结合参数调节因子的选取,有效减小了同步反演时介电常数与电导率的串扰影响,在不降低介电常数反演精度的前提下,提高电导率参数的反演精度.通过在反演目标函数中加载改进全变差正则化方法,提高了反演的稳定性,使目标体边缘轮廓更加清晰.首先以简单模型为例,对比了单尺度反演与多尺度串行反演策略的优劣,说明多尺度串行反演有利于逐步搜索全局最优解;而开展参数调节因子的选取实验,说明合适的参数调节因子可以有效改善介质电导率的反演精度;测试了不同正则化的反演效果,表明改进全变差正则化能提高反演稳定性,显著降低模型重构误差.最后,分别对含噪合成数据和实测数据进行了反演测试,说明本文提出的多尺度、双参数反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约束,重构图像界面清晰、反演效果好. 相似文献
38.
39.
在简述盆地地质环境和含水系统、水文地质期与水压系统类型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采用反演、比拟和地静压力等方法,模拟计算了各研究层在各研究时期泥岩压出水水头值(m),Es^2层的依次为2-28,2-26,2-6,2-16,0.5-3.5;Es^1层的依次为2-42,2-26,2-6,10-54,1-14;Ed层的依次为2-22,2-54,2-12;Ng层的依次为10-24,1-5;Nm层的为12-24。各研究层在各研究时期的压挤式水交替强度均小于1,累加值Es^2,Es^1,Ed层的均大于1,Ng,Nm层的小于1;Ed层渗入水交替强度为0.44。各研究层在各研究时期渗流场的高水压带位置和流动态具有相似性,并均以离心型流动型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