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1篇
  免费   1370篇
  国内免费   2290篇
测绘学   509篇
大气科学   2549篇
地球物理   888篇
地质学   3292篇
海洋学   1381篇
天文学   91篇
综合类   438篇
自然地理   503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21篇
  2022年   243篇
  2021年   330篇
  2020年   257篇
  2019年   301篇
  2018年   206篇
  2017年   228篇
  2016年   228篇
  2015年   258篇
  2014年   437篇
  2013年   334篇
  2012年   377篇
  2011年   385篇
  2010年   354篇
  2009年   373篇
  2008年   346篇
  2007年   365篇
  2006年   345篇
  2005年   366篇
  2004年   287篇
  2003年   349篇
  2002年   354篇
  2001年   409篇
  2000年   216篇
  1999年   209篇
  1998年   207篇
  1997年   204篇
  1996年   217篇
  1995年   197篇
  1994年   169篇
  1993年   158篇
  1992年   149篇
  1991年   144篇
  1990年   119篇
  1989年   97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41年   4篇
  1937年   4篇
  1936年   9篇
  1935年   15篇
  193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三疣梭子蟹消化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开发研制配合饲料,以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pH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中肠腺3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及消化酶(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羧肽酶A、羧肽酶B、淀粉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在胃、中肠腺、肠道中的活性分布。结果表明: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5℃,55℃,65℃;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最适pH分别为7~8,7.5,4.8;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在短时间内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及很广的酸碱稳定性范围。蛋白酶、胰蛋白酶、羧肽酶A、羧肽酶B活性均以中肠腺最高,胃和肠道中没有测出胰凝乳蛋白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在胃、中肠腺、肠道中差别不大;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在胃和肠道高于中肠腺。  相似文献   
52.
地幔是位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部分。地壳的厚度在不同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从洋底的数千米至大陆上某些造山区域的60km。地幔扩展到2900km的深处 ,地核的半径是3470km。在科学和科普文章中常常讨论地球深部结构和地球动力学特征。有关地幔壳层结构的结论主要建立在地震X 射线立体截面照相和在高压条件下矿物改造试验资料的基础之上。地震X 射线立体截面照相(逐层的再造)确定了由地震引起的地震波速度的改变 ,揭露了深部显著的不均一性。这很好地反映在起始于中大西洋、穿过非洲直达印度洋中部的400km上地幔剖面中。横…  相似文献   
53.
南海北部年均水温水平分布有如下特征: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等不温线近亿与大陆斜坡等深线平行;大陆架/斜坡区为一暖水带,深海盆是个冷水区。水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是:东北季风盛行期间,大陆架/斜坡区产生暖水带;西南季风盛行期间,大陆架斜坡区间成冷水带;暖水带与冬季风同消长,是盛行季风与大陆架/斜坡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南海北就深海盆终年被冷水盘据。  相似文献   
54.
东海温度锋的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异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汤毓祥 《海洋与湖沼》1996,27(4):436-444
根据1934-1988年东海水文观测资料,重点分析东海温度锋的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异,并结合近期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成果,初步探讨温度锋季节变异和水团演变的关系,所得主要结论是:(1)东海不仅常年存在浙闽沿岸锋,东海北部陆架锋和黑潮锋,而且、春、夏两季,在东海南部还出现一条东海中部出架锋。(2)江海温度锋季节变化的特点是:冬季,锋的宽度和强度皆是表层最强,夏季,表层温度锋仅出现在浙江近岸小范围海域。  相似文献   
55.
辽东湾S2冰侧限剪切强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试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辽东湾S2型海冰侧限剪切强度随剪切应变速率、加载方向、法向应力、温度和冰内孔隙率的变化规律。介绍了S2型海冰各向异性特点及剪切应变速率对剪切破坏方式的效应和韧脆破坏转变的条件。分析了不同加载方向海冰峰值剪切强度的差异 ,获得 - 6 2℃温度下S2冰内摩擦角和内聚力分别为 42°和 70 0kPa。利用统计分析给出峰值剪切强度与冰温和孔隙率的试验关系  相似文献   
56.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s) in the sou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for the past 160 ka using the Uk37 paleothermometer from the core MD01-2392.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glacial times (MISs 6 and 2) and interglacial times (MISs 5.5 and 1) are 2.2~2.5 ℃. Younger Dryas event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was documented in both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δ18O and SST records. After MIS 5.5, SSTs displayed a progressive cooling from 28.6 to 24.5 ℃, culminating at the LGM. During this gradual cooling period, warm events such as MISs 5.3, 5.1 and 3 were also clearly documented. By comparison of SST between the study core and Core 17954, a pattern of low or no meridional SST gradients during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and high meridional SST gradients during the glacial periods was exhibited. This pattern indicates the much stronger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t the glacial than at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Spectral analysis gives two prominent cycles: 41 and 23 ka, with the former more pronounced, suggesting that SSTs in the southern SCS varied in concert with high-latitude processes through the connection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相似文献   
57.
海南岛三亚滨珊瑚生长率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海南岛三亚不同珊瑚岸礁区两个不同生长年取滨珊瑚样品的生长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冬季生长率低,春季至秋季生长率高,并获取了滨珊瑚的季节生长率时间变化序列,珊瑚生长率与主要环境因素的对比表明,滨珊瑚的生长率主要与海水温度相关,而与降水和日照时数的相关性不明显,春季和夏季的生长率与冬季和早春(12~3月)的海水温度相关,其他季节的生长率与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关系不明显,初步认为低海水温度及三亚岸礁区浓珊瑚季节生长率变化的主要环境控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8.
59.
采用同工酶电泳方法,对在不同温度处理下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乳酸脱氢酶(LDH)、酯酶(EST)和超氧化歧化酶(SOD)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本文结果显示刺参组织内无LDH同工酶的表达。在10℃到20℃的温度突变处理中,12 h内EST和SOD均有新增酶带,在20℃到10℃的温度突变1 h内EST表达有新增酶带。3 h内SOD表达有新增酶带。在不同变温幅度的处理中,EST和SOD只有1条酶带。这表明,刺参对温度突变可产生积极的响应,对于其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
Some life history statistics of the mesoscale eddi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derived from altimetry data will be further discussed according their different formation periods.A total of three ATLAS (autonomous temperature line acquisition system)mooring buoys data will be analyzed to discuss eddies‘ impact on temperature profiles.They identify that the intraseasonal variation of SCS thermocline is partly controlled by mesoscale ed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