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7篇
  免费   1122篇
  国内免费   650篇
测绘学   706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268篇
地质学   1969篇
海洋学   365篇
天文学   127篇
综合类   363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206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181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90篇
  1996年   209篇
  1995年   190篇
  1994年   168篇
  1993年   180篇
  1992年   201篇
  1991年   155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113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5篇
  1974年   5篇
  1965年   4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611.
612.
正1.与河北省地震局签订科技交流与合作框架性协议2014年4月2日,地壳应力研究所与河北省地震局在河北省怀来签订了科技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并举行了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下流体野外观测试验基地挂牌仪式。地壳所谢富仁所长、陈虹副所长、河北省地震局孙佩卿局长、高景春副局长,以及双方相关处室负责人和专家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613.
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洋陆转换、地壳和岩石圈加厚的作用过程。洋陆转换作用可分为以下五个演化阶段:①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②海沟发生与早期俯冲;③俯冲带成熟与沟弧盆体系形成;④俯冲带汇聚和位移;⑤陆—岛碰撞和陆壳连接。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作用指发生在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作用。包括沉积作用,岩浆底侵作用,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压裂,形成海沟等。海沟形成后陆缘转变为主动大陆边缘,大地构造机制转换为板块俯冲作用。成熟期的洋—陆转换作用特征是海盆扩张和板块俯冲造成的洋壳缩短取得平衡。弧后盆地和弧后边缘海的打开,表明俯冲带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洋脊俯冲之后过成熟期的洋—陆转换作用,其特征是海盆逐渐缩小而且板块俯冲带汇聚。这里既有密集的俯冲带又有短期打开的边缘海岭;俯冲带不断位移,既可后撤也可前冲;俯冲板块经常发生断裂和拆沉。过成熟期的板块俯冲结果是边缘海微板块的萎缩。经过陆—岛碰撞,岛弧地壳增厚,与大陆板块连为一体,成为大陆内部的一个构造单元,即显生宙的"古洋—陆转换带"。  相似文献   
614.
祁连山造山作用与岩石圈地幔的特型结构构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了祁连山地壳增厚与造山机制。提出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地块向北推进,其延迟的远程效应使祁连地块内4条断裂再次活动,特别是23 Ma以来,分阶段的活动使上地壳缩短了30%,40 km厚的祁连地壳增加到57km厚;并通过柴达木地块下地壳物质的挤入,使祁连地块地壳厚度增加到现今的60~74 km;地壳质量基本平衡表明其下部地壳物质横向迁移较小,即走滑断裂带走的地壳物质较少。依据INDEPTH-V新的宽频地震调查成果,提出祁连地块下岩石圈地幔的复杂结构,南部来的昆仑岩石圈地幔(双层结构)与北部向南俯冲的阿拉善地块下的亚洲岩石圈地幔在祁连地块深部相碰撞,而柴达木—祁连岩石圈地幔则被保存在昆仑岩石圈与亚洲岩石圈地幔碰撞带之上,共形成一倒三角汇聚区;在柴北缘与中祁连北缘岩石圈地幔各出现一条北倾和南倾的正转换震相,可能是老俯冲带残存岩片的显示;在祁连地块岩石圈地幔的两端地壳底部还出现有"双"莫霍"现象",地表见有多条榴辉岩带。以上结果构成了高原最具特色的构造区。  相似文献   
615.
正11月21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文章《侵蚀作用影响活动断层的地震活动性》(Erosion Influences the Seismicity of Active Thrust Faults),来自中国台湾和法国的研究团队经研究指出,地表的侵蚀作用可以对于活动断层造成显著的应力变化,进而影响地震活动的发生。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怀疑地表的侵蚀作用(包括河川的侵蚀搬运等)可能会影响地壳深部的应力平衡,进而影响地震活动的发生。然而过去由于缺乏数据,这个假设一直无法得到证实。来自台湾和法国的研究团队利用过去针对台湾地区活动断层调查所得的数据,搭配文献中记录的台湾地区侵蚀速率,运用力学模型仿真的方法,成功证明板块构造并非是能够影响地震断层活动的唯一机制,地表的侵蚀作用可以对活动断  相似文献   
616.
精密控制网测量中,气象因素对边长精度的影响不容忽视.文章针对测量机器人的主要误差来源,对影响精密控制网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自动目标识别(ATR)的主要误差源,指出了ATR观测中应选择最佳观测条件以保证角度测量精度;结合实测数据详细分析了温度、气压、折光系数K对边长改正精度的影响,提出了在高精度测量中应精确测定气象因子和选择最佳观测时段测量的思路,并提出了利用三角高程网平差后高差求解各方向动态K值进行边长改正的方法,可有效提高边长改正的精度.最后实例验证了这些措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17.
土地利用图中狭长多边形降维综合一致性改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宝得  吴信才  万林 《测绘科学》2014,39(12):116-119
文章针对土地利用图中狭长多边形降维综合后产生的拓扑不一致和语义不一致的问题,分别给出了一致性自动改正方法.前者在狭长多边形与其邻近多边形之间拓扑关系的基础上,将弧段分为3类,分别用I、Ⅱ、Ⅲ表示;后者在土地利用数据语义综合规则的基础上,对狭长多边形的邻近多边形进行语义一致性改正;并给出了算法实现的详细步骤.最后实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18.
利用GPS流动观测站200 km范围内站点的连续观测时间序列提高GPS流动观测的定位精度,探讨GPS流动观测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1)流动观测站点速度测量值与连续观测结果差值标准差在改正后平均减小37.97%;2)TAIN、CASH两个站点的同址观测实测值改正后偏离值平均减小38.9%。  相似文献   
619.
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6月底,东京以南的伊豆岛开始发生火山与地震活动。此后,在伊豆岛观测到异常的地壳变形,8月底,火山与地震活动达到高潮。对潮汐与火山和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地壳变形是由伊豆岛的岩脉侵入引起的,并且与强潮汐天文条件相对应。根据观测和计算数据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相似文献   
620.
贝内文托地区是亚平宁孕震带的一部分。该带在历史上和现代都曾经历过大的破坏性地震事件。研究地区位于伊尔皮尼亚断层的北端。该断层在1980年伴随着造成大约3000人伤亡的M_s=6.9正断层地震产生了破裂。本文旨在了解贝内文托地区上地壳的横向非均匀性并试图确定可能发生大地震的断裂段。这一工作受到识别那些由速度异常推断的大断层的岩石非均匀性可反映断裂块存在的启发。这些断裂块在大的破裂间隙中表现不同。本文中,我们利用由地方地震台阵于1991年和1992年记录的背景地震活动来确定贝内文托地区的地壳结构。这些资料提供了一个研究在几次大地震发生之前大的孕震层的构造间断性存在的很好的机会。我们已获得的主要成果是得到了在马泰塞石灰岩地块下边上地壳中两个NW走向的高速层的轮廓。这些高速层被解释成在至少2km深度处向下延伸30~40km的高强度区。这些高速层与历史地震(1688年,1805年)的最大烈度区的对应性表明,这些异常描述了有可能产生M=6.5~7.0的地震的南亚平宁地震带中两个断裂段的范围,根据层析成象结果得出的两个地段与等震区之间的横向偏离可能与横向右旋断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