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69篇
  免费   2996篇
  国内免费   3962篇
测绘学   1494篇
大气科学   1876篇
地球物理   5276篇
地质学   11046篇
海洋学   816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923篇
自然地理   271篇
  2024年   149篇
  2023年   489篇
  2022年   640篇
  2021年   670篇
  2020年   495篇
  2019年   642篇
  2018年   491篇
  2017年   485篇
  2016年   507篇
  2015年   673篇
  2014年   1003篇
  2013年   843篇
  2012年   960篇
  2011年   985篇
  2010年   859篇
  2009年   906篇
  2008年   789篇
  2007年   821篇
  2006年   732篇
  2005年   711篇
  2004年   743篇
  2003年   616篇
  2002年   566篇
  2001年   727篇
  2000年   730篇
  1999年   563篇
  1998年   647篇
  1997年   443篇
  1996年   533篇
  1995年   410篇
  1994年   360篇
  1993年   282篇
  1992年   310篇
  1991年   274篇
  1990年   238篇
  1989年   178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6篇
  1974年   5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71.
徐辉龙 《华南地震》2003,23(4):24-36
1995年日本新泻北部M6.0地震发生在新泻地震空区的东部边缘.由于此次地震震源较浅(10 km),造成了55栋房屋倒塌、165栋房屋半倒.通过计算倾倒墓碑的地震矩,对本区地震烈度进行了分析,发现烈度6度区(据日本JMA度)为一覆盖面积6.1×1 km2,呈NNE-SSW向分布的条带,表明震中区的冲积平原下存在一条隐伏断层.震中区地下水的温度、电导率和Cl-浓度等异常区与呈线性分布的6度烈度区大致吻合,也有力地证明了震中区下面存在一条隐伏断层.这次地震可能是由高压型热水系沿隐伏活动断层喷溢引起.带着高温的高压热水降低了岩石的断裂强度,从而触发了地震.  相似文献   
272.
影响任何一个地下废物处置场所长期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进入地下废物贮置洞室内的渗流量的大小,预测地下洞室中的渗流量是困难的,特别是当地下废物贮置洞室位于非均质非饱和带中,三维数值模型用于研究地下非均质中非饱和流动及流入地下洞室中的渗流量,讨论了非均质模型与均质模型的比较以及数值剖分尺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进入洞室中的渗漏率随着引入系统中入渗量的增加而增大,选用4个参数来衡量渗流场的非均质程度:(1)介质的平均渗透率K0;(2)Van Genuchten参数α;(3)渗透率空间分布相关尺度;(4)渗透率空间分布变化的标准差σ,根据一个随机实现的渗透率分布,通过改变平均渗透率来研究其对流入洞室中渗透量的影响,对一个固定的入渗率而言,流入洞室中的渗漏率将随着Van Genuchten参数α的减小而减小,模拟结果表明流入洞室的渗漏率与介质的平均渗透率相关,即随平均渗透率的增大,流入洞室的渗漏率亦增大,流入洞室的渗漏率还高度依赖于非均质渗透率场的空间分布相关长度与标准差,一个大的相关长度或高的标准差均能导致流入洞室的渗漏率增大。  相似文献   
273.
苏鲁褶皱带形成于元古宙 (2 2 33~ 185 5Ma)典型优地槽构造环境 ,主要由石榴橄榄岩、石榴辉石岩、榴辉岩等侵入岩 (柯石英深度相地幔岩浆房中形成 )和它们的火山沉积建造围岩一起经褶皱、变质而形成。变质作用经历了先蓝片岩相 (前花岗岩 )后片麻岩混合岩相过程。由于变质作用的不规律性 ,苏鲁褶皱带可分为 2个构造带 :(1)东部构造带 (蓝片岩 )和 (2 )西部构造带 (片麻岩混合岩 )。根据A·都城秋穗所识别的变质带系统 ,可将其作为一个双变质带。东部构造带以出现许多块状、条带状榴辉岩辉石岩橄榄岩组合的残余岩块为特征 ,其中还残留着高压的矿物 (石榴石、绿辉石、柯石英 ) ,而且有被混合岩和各种交代岩替代的显著标志。在中生代 ,苏鲁元古褶皱带受造山作用的影响活化 ,导致许多花岗岩体的侵入 ,使交代岩广泛发育。  相似文献   
274.
俯冲-增生型造山带增生楔流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俯冲-增生型造山带弧前增生楔流体的特点为:盐度低、氯化物含量异常低,并含有丰富的CO2和CH4。流体以扩散式或沿断层带渠道式活动;泥火山、张裂隙充填脉、碳酸盐壳、深海生物群是流体活动的直接体现;流体活动影响着增生楔的内部结构和构造样式;增生楔中流体活动特征的研究对研究造山带的地质演化及矿床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5.
张敏  马延魁 《高原地震》2003,15(1):9-14
通过对发生于1999~2000年间库玛中东段地区3次5级以上地震前地下流体短临异常的分析对比,得出了该地区地下流体短临异常的时空强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276.
德令哈6.6级地震发生在青海省地震局2003年度会商确定的应注意地区内,震前测震学出现多项中短期异常。该地震序列从其能量释放比、震级差均符合主震一余震型判断指标,为主震-余震型序列。序列跟踪工作总结出该序列早期阶段(20天内)预测强余震的几项指标。  相似文献   
277.
分析了天水台数字深井水温资料在陕西石泉ML4.7级地震前的异常特征,发现在震前5天内深井水温发生大幅度的降升变化,呈负脉冲形态,表现为典型的脉冲型前兆异常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78.
丁平  叶忠 《高原地震》2003,15(4):67-68
共和2号观测井距共和县恰卜恰镇以南6.7km处的上塔迈村,海拔高程为2678m,成井时间为1975年10月,井深为194.35m,含水层厚度7.90、7.60 8.5m,年正常温度为25℃,涌水量为8.7L/s。由于成孔时间长,特别是近年来共和地区干旱少雨,在该井1km范围内又打了几口抽水机井,在农田灌溉旺季大量抽水,目前实际涌水量仅2.OL/s。该井系裂隙发育(破碎)带构成地下水储存间及运移通道,主要含水层第三系,所以该井具有良好的水地质环境条件,水井周围环境较为安静,加之该井孔封系条件好,含水层埋藏深。  相似文献   
279.
在攀西裂谷带集中分布着牦牛坪、大陆槽及攀枝花等轻稀土矿床(点),它们与霓石石英正长岩-碳酸岩杂岩体密切相关。碳、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杂岩体中的碳酸岩是典型的岩浆碳酸岩,它是地幔过程的产物。电子探针研究显示,杂岩体中的流体-熔融包裹体富含轻稀土元素,反映其原始岩浆富集轻稀土,它可以为区域的轻稀土矿化提供充足的物质来源。赋存于霓石石英正长岩-碳酸岩杂岩体的稀土矿化与杂岩体有关,它们均是地慢过程的产物。稀有气体同位素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轻稀土矿化与地幔过程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280.
山东夏甸金矿床成因一直有变质热液、岩浆热液和天水之争。经研究表明:尚有幔源流体加入成矿,其主要判别标志有:(ⅰ)深大断裂标志;(ⅱ)基性脉岩与矿脉交切和相伴标志;(ⅲ)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ⅳ)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标志;(ⅴ)幔源流体多层循环沟通标志。针对幔源流体总体循环系统特征与岩浆热液和天水的有机联系,将含矿流体划分3个子循环系统:(ⅰ)地幔富C,H,O,CO_2流体循环子系统;(ⅱ)中-下部地壳富硅流体循环子系统;(ⅲ)浅-表部富硫流体循环子系统。各自成矿功能主要受制于构造动力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