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13篇
  免费   1804篇
  国内免费   3949篇
测绘学   395篇
大气科学   1009篇
地球物理   2304篇
地质学   7178篇
海洋学   1658篇
天文学   72篇
综合类   511篇
自然地理   639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353篇
  2022年   507篇
  2021年   382篇
  2020年   420篇
  2019年   510篇
  2018年   410篇
  2017年   368篇
  2016年   373篇
  2015年   441篇
  2014年   623篇
  2013年   493篇
  2012年   611篇
  2011年   644篇
  2010年   624篇
  2009年   632篇
  2008年   601篇
  2007年   547篇
  2006年   567篇
  2005年   497篇
  2004年   474篇
  2003年   457篇
  2002年   449篇
  2001年   374篇
  2000年   280篇
  1999年   237篇
  1998年   229篇
  1997年   224篇
  1996年   233篇
  1995年   219篇
  1994年   171篇
  1993年   131篇
  1992年   127篇
  1991年   116篇
  1990年   115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4篇
  1954年   3篇
  194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箱式超大型浮体结构在规则波中的水弹性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利用三维线性水弹性理论研究了箱式超大型浮体结构在正弦规则波中的动力响应,用Bernoulli-Euler梁解析解计算结构在真空中的动力特性,用弹性体三维势流理论计算结构的水动力系数,浮体结构在单位波幅规则波中的刚体运动幅值与DNV/WADAM程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并给出了垂向弯曲模态的位移,弯矩随波浪频率的变化规律,由于箱式浮体结构的低阶固有频率很低,相应的弹性振型的响应与刚体运动耦合,结构在波浪中没有发现明显的低阶弹性模态谐振。  相似文献   
72.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级浸取分离的方法获得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不同形态的氮,首次探讨其分布的区域性特征: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在不同测线上均呈现出波状分布。B测线的基本上呈现出中部海域高,两边海域低,而西部海域又略高于东部海域的趋势,D和E测线的基本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趋势,C测线的则呈现出西低、东高的趋势,F测线的变化趋势比较平缓,从整体上看,SOEF—N和TN的分布呈现出西部海区比东部海区低的趋势。受各测线上沉积物种类差异的影响,自北向南各形态氮的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其中SOEF-N在各测线上的变化幅度最大,且自北向南降幅最大。受水动力及沉积物粒度的影响,不同形态氮在黄海槽内各站位沉积物中的含量较高。沉积物中各形态氮在不同测线上的分布还表明,陆源输入对南黄海沉积物中氮测线分布有较小的影响,海洋自生氮对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含量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3.
现代黄河三角洲粉土触变性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砂质粉土和粉质粘土触变性的对比试验研究,阐述了黄河口粉土的触变性。试验结果对解释粉土的失稳机制、解决工程地基的稳定性和防止地质灾害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4.
1980—1993年对黄茅海河口湾进行沉积物采样和水流测定及水深测量。根据水动力和地形条件,冲淤分析及Mclaren模型研究河口湾的动力地貌体系、冲淤特征和现代沉积物运移。结果表明:(1)水下地形主要为下泄流或上溯流控制的“深槽-槽沟-浅滩-湾口”的动力地貌体系,反映了河口湾“东进西出”的水流格局;(2)整个河口湾以淤积为主,只有崖门深槽有较明显的优势冲刷特征,并随着崖门深槽向海推移和河口湾“东进西出”水动力作用,黄茅海落潮三角洲相应向西南进积;(3)应用Mclaren模型揭示了黄茅海河口湾现代沉积物运移规律,同样反映了河口湾具有“东进西出”的运移趋势。  相似文献   
75.
Sree.  K 《海岸工程》1996,15(4):81-85
采用L波段介电探针,对沙壤,砂质粘土和粘土三种不同性质的土壤作了详尽的实验室实验,结果显示,土壤的盐度同介电常数的实无关,而同虚部相关,并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加。还表明,实数部分更多的依赖于土壤的湿度,虚数部分取决地土壤的盐度,土壤的含钠性对介电常数的实部和虚部都无影响。本研究展示了L波段对土壤盐度的微波响应。同时说明,在湿壤的条件下,采用L波段,将盐壤从钠壤中分离出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6.
海河口演变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海河口的历史变化过程,通过实测资料分析了海河口建闸后的淤只情况、目前的淤积形态及其主要原因,认为河口建闸30a来,在径流量逐渐减小的条件下,潮汐水流是塑造闸下淤积形态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77.
迄今为止的调查研究表明,海洋中的海流,特别是那些流速较大的强流:大都以地转流为其主要成份。因此,可以根据地转关系,应用观测所得的海水质量分布(即温、盐度或密度分布)计算出与实际较为相符的流速流量。这种过程就是海流的动力计算。 但是,由于温度资料比盐度资栂精确且易得,因此,人们在根据海水质量分布计算海流时,曾进行了种种简化,试图只根据温度分布及变化来研究海流。这大致可分为下列两方面: 其一,认为海水密度分布主要决定于温度,如果仅欲求得海流分布变化的粗略结果,可以不考虑盐度,直接根据单一的温度分布来计算流速流量。近年来,国内外所开展的一些工作,已为这种简化提供了初步的但较有力的证据。例如, Bryden(1974)通过对中大洋动力实验(MODE)区域两个锚锭站的温度和海流实测资料的分析,得出了水平流速的垂直切変和温度水平梯度的垂直积分之间颇为一致的关系。管秉贤在研究通过苏澳一与那国岛断面的黑潮的变异时,找到了100-200米水层处的温度水平梯度最大值与流量之间较好的关系。 其二,为了求得较为精确的结果,引入了平均的T-S关系曲线来考虑盐度分布对密度的影响。例如, Emery和Wert(1976)曾利用太平洋上每10°方格海域中的平均T-S曲线,对大量的温度断面进行了动力高度计算。所得结果,除了个別区域外,与用温盐资料算得的动力高度相比,误差都比较小。另外,在中大洋动力实验中,对许多只有温度而没有盐度资料的观测站,也是应用该海区的平均T-S曲线进行动力计算的。 本文应用国际黑潮合作调查(CSK)资料,对台湾东侧黑潮区域的水温(T)和条件密度(σt)进行比较,得出了这一区域的T-σt的相关关系式。运用这一关系式对该海区的温度断面进行动力计算,所得流速与用经典的动力计算方法得到的地转流速相比,其方向和量级都是一致的。另外,对东海的黑潮区域的海水,也用本关系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8.
顾宏堪 《海洋与湖沼》1997,28(1):111-112
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年学者来金明同志独立完成的35万字的《中国海沉积物一海水界面化学》专著,将于1997年1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专著是中国第一部海洋界面化学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中国海沉积物一海水界面化学专著。作为学科交叉新的生长点,海洋沉积物一海水界面化学的研究在国际也不过刀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仅有10多年。由于海洋沉积物一海水界面过程参与了海洋中许多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所以已成为当今海洋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海沉积物一海水界面化学》是著者及其研究组10年来把当今海洋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79.
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水环境空间变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琳  聂红涛  陶建华 《海洋学报》2007,29(6):134-140
由于海岸带的地理条件和海洋动力特性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开发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系统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大的变异性.基于现场实测资料,建立系统的空间变异分析模型,对海岸带生态环境空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可以充分了解不同区域的污染特征和变化趋势.应用所构建的空间变异分析模型对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的水环境特性进行分析,结合对应年份的入海流量及其变化,分析了天津渤海湾海岸带污染的主因子和区域水环境的分布特征,结果可以对海洋功能区的划分和水环境综合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和补充.  相似文献   
80.
动力定位系统发展状况及研究方法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动力定位系统(Dynamic Positioning System)是一种闭环的控制系统,其采用推力器来提供抵抗风、浪、流等作用在船上的环境力,从而使船尽可能地保持在海平面上要求的位置上,其定位成本不会随着水深增加而增加,并且操作也比较方便。本文对动力定位系统发展及各组成部分进行了介绍,以期对动力定位系统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