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3篇 |
免费 | 134篇 |
国内免费 | 28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篇 |
大气科学 | 3篇 |
地球物理 | 152篇 |
地质学 | 612篇 |
海洋学 | 32篇 |
综合类 | 18篇 |
自然地理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39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青藏高原内部地壳岩性的改造、岩性随深度变化及形变构造是探索研究地壳增厚、物质运动问题的关键.巴颜喀拉块体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地域广袤,通过对块体内中、东部不同区域的深地震广角反射/折射震相的综合分析,利用反射率理论地震图方法对不同性质震相走时及振幅特征进行细致的模拟计算,进一步研究巴颜喀拉块体内部不同区域地壳精细结构.结果显示:巴颜喀拉块体地壳厚度50~60 km、整体向西逐渐增厚,结晶地壳平均速度6.07~6.18 km·s-1、岩层速度大幅降低,壳内多强反射界面结构、但不同区域差异明显;东部若尔盖盆地地壳介质速度整体低速、壳幔边界较为清晰;中部玉树—玛多段下部地壳发现约6.8 km·s-1的"高速度"介质结构,壳幔边界不清、被改造为2~4 km厚的高速度梯度层,显示了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地壳增厚、介质岩性结构被改造的差异性.地壳内部多组强反射、低视速度走时震相揭示了介质岩性的低速破碎、弱化蠕变以及可能的壳内解耦构造.局部地区下地壳的高视速度震相特征显示了青藏高原地壳改造增厚大背景下可能存在稳定的"原始地壳"结构残留或是与上地幔物质的浸入交流.巴颜喀拉块体内不同区域地壳增厚、岩性结构、结晶基底及壳幔边界性质被改造的多样性为深入认识青藏高原地壳形变及动力学过程带来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94.
95.
通过对高昌古城土遗址加固工程进行冻融试验研究,对比了添加含水量前后的两种结果;试验表明,水玻璃与硅丙乳液均可提高土体的抗冻融性能。 相似文献
96.
97.
以宁波④2层黏土为对象,在单双向两种不同振动模式下,通过不同围压及不同动应力比条件下的动三轴剪切试验,研究宁波软土的动力特性以及振后强度弱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单向振动模式下(不产生拉应力)产生的动弹性模量衰减、累积塑性应变比双向振动条件下(产生拉应力)的发展显著,但双幅弹性应变发展较弱;在振后剪切阶段,双向振动使得试样产生拉应力,振后抗剪强度弱化比单向振动明显;单向振动模式下,试样发生剪胀,围压越大,剪胀程度减弱直至消失,孔压-轴向应变曲线存在峰值,表现出类超固结土特性;确定了在两种振动模式下,适用于宁波④2层黏土的振后弱化参数。 相似文献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