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0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240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379篇
海洋学   279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嫩江-黑河地区多宝山岛弧多宝山矿集区新发现了晚三叠世二道坎大型银矿床,铜山矿床深部取得重大找矿突破; 科洛-新开岭构造杂岩带新发现晚三叠世孟德河金矿床,三合屯金矿区外围深部也发现了金矿化; 塔溪岩浆弧新发现了早白垩世宝泉小型铜矿床.这些矿床与区域圈定的化探异常较吻合,成矿规律较明显.依据新发现的铜金矿成果,总结了嫩江-黑河地区近年来取得的新近展,指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和今后勘查工作部署建议,为即将实施的战略找矿行动勘查部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62.

青铜器的使用对人类社会意义重大。作为生产青铜器的场所,铸铜作坊在铸造过程中会在当时环境中遗留下许多痕迹。然而,目前还较少有关于铸铜活动沉积地层记录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在浙江余杭跳头铸铜遗址(30°15′00″N,119°53′39″E)选取T1614S(总长400 cm)和T1510S(总长255 cm)两个剖面的沉积物样品,结合遗址附近的现代河道样品,运用AMS 14C、粒度、磁化率、有机地球化学和重金属元素分析,试图探究埋藏古河道的演变过程,探讨古代社会铸铜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T1614S剖面的埋藏古河道在1045~830 BC(晚商-西周早期)期间,平均粒径(Mz)相较前一个阶段的13.0 μm增大至23.5 μm,分选变差,砂组分(4.7%~19.0%)增大,但整体上水动力较弱,推测是先越人为铸铜开挖的蓄水池或水沟;830 BC(西周晚期)之后,水动力增强,随后动力环境与现代铜山溪河道相似;85 A.D.(东汉)后,河道中堆积洪水地层;最后古河道消失,成为湖泊环境。在1045 BC时,TOC、C/N和δ13C等有机地球化学指标也同步发生突变,阶段平均值分别从0.21%、3.39和-21.05‰变为6.70%、14.38和-27.74‰,同时伴随Cu、Zn元素含量分别从21.90 ppm和88.62 ppm突然增加到33.60 ppm和136.63 ppm。上述结果表明,晚商时期先越人在跳头遗址开挖古河道、使用大量燃料,并开始铸铜活动;Pb元素含量稍晚也从6.46 ppm突增至23.40 ppm,可能反映了先越人铸铜技术的进步;T1510S剖面晚商至西周文化层的χfd%达到6.82%~8.13%,反映了铸铜作坊区的用火行为,但是其重金属元素含量在西周文化层才持续增高,反映铸铜遗址不同功能区的地层记录差异。值得注意的是,跳头遗址铸铜活动结束后。两个剖面重金属元素含量持续呈现高值,反映遗址上游的铜山溪流域在历史时期也许一直存在采矿甚至冶炼活动,同时余杭地处钦杭成矿带,因此本研究推测跳头遗址商周时期的铜矿可能也来源于铜山溪流域。对比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推测跳头遗址铸铜活动的兴衰主要与社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63.
钱迈平  邢光福  马雪 《江苏地质》2017,41(4):523-528
华中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的中元古代矿石山组—台子组白云岩地层(1 215~1 459 Ma)发现巨型叠层石。这些宽度和高度通常为2~10 m、长度可达数十米的穹状叠层石发育在碳酸盐台地上与海侵作用有关的潮下带环境,受到海底火山活动影响,处于硅和铁-锰含量偏高的海水中。根据这些巨型叠层石的特征,命名它们为神农架大圆顶叠层石(新属、新种)Megadomia shennongjiaensis gen. and sp. nov.。其形态与澳大利亚新太古代图姆比亚纳组(Tumbiana Formation,约2 724 Ma)、南非古元古代马尔马尼白云岩(Malmani Dolomite,约2 250 Ma)和巴西二叠纪伊拉蒂组(Irati Formation, 278.4~275.6 Ma)的巨型叠层石相似,而且它们的岩性特征也相似,暗示在不同的地质时代,只要出现某一特定的生态环境,就可能形成相似的巨型叠层石。  相似文献   
864.
近年来,全球近海海域有害藻华频发,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与经济损失,如何有效地治理有害藻华引发全球关注。抑藻微生物可以通过细胞接触等直接方式及分泌胞外活性物质等间接方式破坏藻细胞的细胞结构、生理过程和遗传功能,进而抑制藻细胞的生长。本文总结了抑藻微生物控制有害藻华的主要作用原理和研究进展,综述了当前以微生物为基础的控制藻华的方法和技术,探讨了其在有害藻华治理方面的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以期为有害藻华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5.
有害藻华对海水养殖、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已成为全球性的生态灾害.近20年来,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等甲藻形成的有害藻华在东海海域连年暴发,其频率高、危害大,形成及演变机理复杂,对藻华原因种进行监测是开展有害藻华预警和防控的...  相似文献   
866.
钙华作为陆相碳酸盐沉积的一种,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高分辨古气候重建的重要载体,为探究不同区域沉积的钙华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及来源是否存在差别,本研究选取黄龙、神仙池、卡龙沟等典型钙华景观为研究区,分别测定了钙华中Cr,Ni,Cu,Zn,As,Rb,Sr,Ba,Pb,Hg,U等11种重金属元素含量以及Ca,Mg两种常量元素的含量,并通过PMF模型对钙华中重金属元素的可能来源进行解析。Mg/Ca比值的差异表明不同区域形成钙华的基岩组分不同,Rb/Sr比值大小依次为黄龙>卡龙沟>神仙池,基岩风化过程产生的颗粒物在黄龙的钙华沉积中占比更高。钙华中风化产生的颗粒物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重金属元素含量整体表现出黄龙>神仙池>卡龙沟的趋势,且三个区域大部分的重金属元素都在沟口显著升高,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升高可能受人为活动的影响。总体来说,三个区域钙华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处于较低水平,生态危害较弱。PMF模型结果表明,钙华中重金属元素可能来源大气沉降、地下泉水汇入的地质背景源以及地表径流输入。黄龙钙华中的大部分重金属元素以地表径流源为主,神仙池则以地质背景源为主,不同来源对卡龙沟钙华的大部分重金属元素的贡献相近。然而,钙华中重金属元素来源极其复杂,如需厘清其来源仍需要开展更为系统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67.
钙华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尔斯湖内北部、中部和西南部广泛发育钙华丘,丘状体的高度从几厘米至45 m不等,通常高度为5~12 m.钙华丘内存在4种沉积相,分别为多孔海绵状钙华沉积相、结壳状钙华沉积相、柱状钙华沉积相和薄层结壳状钙华沉积相.从时空分布来讲,钙华呈两种沉积层序,分别为多孔海绵状钙华沉积相-结壳...  相似文献   
868.
地震学者对1933年叠溪大地震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资料匮乏,学术界至今对该地震的震源位置、震级、发震时间3要素有不同看法。本文利用上海徐家汇观象台1933年四川叠溪大地震三分向记录,通过对叠溪地震事件图纸的重新分析校核,利用IASP91全球走时模型对发震时间、震中距和震级3要素重新行计算和反演,得出的定位结果为:发震时刻为1933年8月25日7时50分15秒、震中距为16.25°、震级为MS7.49。该结果和其他研究学者在发震时刻和震中距上偏差较大,发震时刻相差17 s,震中距相差1°左右,两者偏差较大,究其原因是采用的方法不同,前人是基于宏观资料、现场调查以及后续小震反演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869.
藏南裂谷区泉华(硅华和钙华)是受区域构造运动控制的水热活动产物,其形成年代对研究该区域水热活动历史有着重要意义。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法是一种测定泉华年龄的有效测年手段。但存在硅华样品成分复杂,其ESR测年信号具有混合叠加、相互干扰的现象,影响ESR信号的读取;且应用ESR测年法对藏南的钙华样品研究较少,不利于全面掌握藏南水热活动历史等问题。因此对藏南泉华样品ESR测年适用性的研究将有助于指导藏南地区泉华ESR测年的准确性,同时为开展区域构造活动研究提供扎实的年代学基础。该文选取藏南阿里—日喀则地区搭格架热田区的硅华样品和夏康坚温泉区的钙华样品,开展了泉华样品的ESR信号选取和附加剂量影响、钙华ESR信号热稳定性探究,进而得到相对准确的泉华发育年代。研究结果表明:搭格架热田区第三、四级阶地处硅华分别形成于81±16 ka、177±20 ka,夏康坚温泉区河漫滩和第一级阶地处的钙华分别沉积于106±32 ka、264±26 ka。辐照剂量方面,藏南泉华样品在0~7680 Gy范围内对人工附加剂量响应良好;温度方面,硅华受封闭温度影响较小,钙华g=2.0034心信号在20~250℃范围...  相似文献   
870.
胶州湾是我国一个典型的近海海湾,也是近海生态系统的缩影。历史上胶州湾海域赤潮频发,因此也是研究赤潮暴发机制(包括赤潮物种组成、时空动态变化及对环境因子响应)的理想实验场所。迄今,几代科学家对胶州湾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开展了长期而系统的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了系统跟踪胶州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尤其是赤潮物种的组成变化,解读基于分子标记的宏条形码分析结果,本文对近84年间(1936年-2019年)胶州湾海域涉及浮游植物调研的54个调查数据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比较分析。文献共报道了549种浮游植物,包括硅藻326种、甲藻164种、绿藻21种、金藻9种、隐藻9种、淡色藻6种、定鞭藻5种、蓝藻3种、黄藻3种、下睫虫2种、裸藻1种和针胞藻1种。其中只有不到一半(40.29%)的浮游植物的全长18S rDNA序列得到解析,表明分子标记数据库需要继续完善,促进宏条形码分析的有效应用。胶州湾海域的优势浮游植物随时间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甲藻与硅藻数目的比例没有显著的变化。统计表明,胶州湾共鉴定到153种赤潮物种,包括硅藻79种、甲藻67种、定鞭藻2种、金藻2种、淡色藻1种、黄藻1种和针胞藻1种。胶州湾海域典型的优势赤潮物种包括中肋骨条藻、短角弯角藻、旋链角毛藻、加氏星杆藻、日本星杆藻、星脐圆筛藻和尖刺拟菱形藻。本文通过系统综述胶州湾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为利用宏条形码和宏基因组等方法跟踪研究胶州湾和其他海域的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演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