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244篇 |
免费 | 8336篇 |
国内免费 | 127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72篇 |
大气科学 | 322篇 |
地球物理 | 30239篇 |
地质学 | 7435篇 |
海洋学 | 1340篇 |
天文学 | 91篇 |
综合类 | 2270篇 |
自然地理 | 8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96篇 |
2023年 | 900篇 |
2022年 | 1159篇 |
2021年 | 1264篇 |
2020年 | 1116篇 |
2019年 | 1021篇 |
2018年 | 686篇 |
2017年 | 672篇 |
2016年 | 627篇 |
2015年 | 922篇 |
2014年 | 1703篇 |
2013年 | 1406篇 |
2012年 | 1887篇 |
2011年 | 1673篇 |
2010年 | 1614篇 |
2009年 | 1864篇 |
2008年 | 1795篇 |
2007年 | 1437篇 |
2006年 | 1451篇 |
2005年 | 1364篇 |
2004年 | 1239篇 |
2003年 | 1148篇 |
2002年 | 1252篇 |
2001年 | 1150篇 |
2000年 | 1112篇 |
1999年 | 1107篇 |
1998年 | 1087篇 |
1997年 | 1116篇 |
1996年 | 1189篇 |
1995年 | 1263篇 |
1994年 | 1144篇 |
1993年 | 1181篇 |
1992年 | 1181篇 |
1991年 | 1020篇 |
1990年 | 916篇 |
1989年 | 639篇 |
1988年 | 91篇 |
1987年 | 45篇 |
1986年 | 58篇 |
1985年 | 53篇 |
1984年 | 54篇 |
1983年 | 45篇 |
1982年 | 66篇 |
1981年 | 46篇 |
1980年 | 52篇 |
1979年 | 57篇 |
1978年 | 36篇 |
1977年 | 38篇 |
1976年 | 36篇 |
1974年 | 4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结构平稳随机地震反应时域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给出了三种常用的随机地震地面运动过程模型,即理想白噪声模型、金井清模型、改进金井清模型的相关函数表达式.引入状态向量,在状态空间中建立地震地面运动激励下的结构振动方程,并求解出结构的复模态特性和复模态反应.利用复模态叠加法推导出线性时不变多自由度体系在这三种随机地震动激励下的平稳协方差反应的解析式,可在时域内直接计算结构随机反应的统计特征.该方法物理概念清晰,结论简便明确,可作为实际工程结构平稳随机地震反应的实用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42.
豫北地区地震活动性及其与区域地壳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根据地震地质和地震分布条带,把豫北地区从西至东分为弱,中,强三个区段。由于区域地壳深部主断裂和大震活动的牵动作用,是造成本地震活动的重要原因,因而从区域地壳块体活动背景上探讨了本区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趋势,中还指出,豫北西部太行山区的林县-薄壁地震带,虽不具有强震构造背景,但小震年月频率多寡和震群活动,却能反映了大区域地壳应力场强弱,亦可作为判断区域性地震活动的指标。 相似文献
943.
944.
对1995年加利福尼亚里奇克雷斯特地震序列,使用伯克利数字地震台网(BDSN)的宽带,大动态范围仪器记录的数据进行了地震定位和震源参数估计。本文的目的是研究稀疏宽带合网对网外区域的监测能力,它也适合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监测小震级地震事件的情况,另外,我们还介绍一个震例研究,这是其他区域宽带台网检测能力的代表。为了评估稀疏台网的检测能力,我们把根据BDSN震相测量所估计的地震位置与“直实位置”目录中由南加州地震台网(SCSN)记录数据得出的高质量地震位置做了比较。为了确定不同类型数据对绝对事件定位的重要性,使用了一个自适应网络搜索定位程度,它利用了一个或多个台站的多震相拾取的时间和方位角。我们使用了BDSN台站距离范围在250-500km和500-800km内的稀疏子台网,结果表明:在区域距离范围内,可能得到达到18km以内的绝对事件定位,这是CTBT所要求的,然而,在远区域距离范围内,较低的保噪水平不可能使事件的定位达到CTBT所要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945.
对不同的小波变换算法和小波基函数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适用于地震资料处理的最佳小波基函数,并用Visual C 语言开发了基于Windows操作平台下的地震资料小波剖面制作系统。利用小波剖面制作系统和最佳小波基函数对煤田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946.
947.
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江苏省东海县南部)进行了系统的地球物理调查,包括二维地震测网和专门的地震剖面,大地电磁法和位场方法等,地震调查表明,在超高压变质岩出露区上地壳充满了反射体,包括倾斜反射体与上拱的反射弧,本文介绍了大陆科学钻探先行研究中地震调查的成果,根据在陆科学钻探预先导孔的岩芯和测井资料,井旁VSP和数值模拟结果证实,高波速的榴辉岩体,破碎断裂带和大型韧性剪切带都可引起倾斜的地震反射,而上拱的弧形反射体则是由近似直立的榴辉岩体和其中的破碎带的综合反映,由于地壳深部广泛分布着经受变质的岩石,上述研究结果对标定地壳中的反射地震信号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48.
山西交城断裂带西张探槽全新世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西张探槽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北10km,沿交城断裂带北段NNW方向高4.6m的低陡坎前缘开挖。探槽长108m,宽8m,深10m,揭露18层地层。探槽上部地层为亚砂土,探槽内断层下降盘的上部地层为一套砾石层,下部地层为一套褐色垆土与亚砂土互层,断层的上升盘地层以亚砂土为主夹砾石层。探槽揭露出3条断面,断面的上断点距地表1.5m,断错的最新地层距今(3.74±0.06)ka。探槽揭示出断面、地层断错、崩积楔、地层倾斜等现象。由探槽揭露出的地层与断层的关系可知早全新世以来交城断裂带曾发生3次断层活动事件,其时间分别为距今(3.74±0.06)~(3.06±0.26)ka、(8.35±0.09)~(3.74±0.06)ka与(10.66±0.85)~(8.35±0.09)ka,具有2.6~3.6ka的强震重复间隔;3次同事件最小垂直位移分别为3.0m、2.5m及3.2m。西张探槽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历史上未有强震记载的晋中盆地几千年前有过多次强震活动。西张探槽获得的交城断裂带全新世古地震活动的依据,对评价太原市未来的强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9.
A semi-active strategy for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PC), in which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s are used as an actuator, is presented for use in reducing the nonlinear seismic response of high-rise buildings. A multi-step predictive model is developed to estimat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high-rise buildings, taking into account of the effects of nonlinearity, time-variability, model mismatching, and disturbances and uncertainty of controlled system parameters by the predicted error feedback in the multi-step predictive model. Based on the predictive model, a Kalman-Bucy observer suitable for semi-active strategy is proposed to estimate the state vector from the acceleration and semi-active control force feedback. The main advantage of the proposed strategy is its inherent stability, simplicity, on-line real-time operation, and the ability to handle nonlinearity, uncertainty, and time-variability properties of structures.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nonlinear seismic responses of a controlled 20-story benchmark building is carried out,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compared to those of other control syste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ed semi-active strategy can efficiently reduce the nonlinear seismic response of high-rise buildings. 相似文献
950.
中国东北地区地震空间分布与主要断裂带、深部构造及应力场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国东北地区在北东东向应力场控制下, 地震有其特殊性。地震空间分布和深度统计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地震主要受岩石圈断裂(开原-赤峰断裂带) 控制, 以44°N为界, 南北具有明显差异。北部地震发生的数量少于南部, 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4~6 km和8~12 km两个深度范围内; 而南部主要集中在8~12 km和28~30 km两个深度范围内。发震深度分析显示, 开原-赤峰、郯庐断裂带、大兴安岭断裂带下可能存在地温较低的区域, 使地震可以在深部孕育。地震分布的Vp和Vs剖面资料的研究暗示, 断裂与速度变化带、断裂与断裂的相交区域是地震易发生区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