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13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430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2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3篇
  1946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北部、东北部和南部三个区域现今大地热流平均值分别为56.3、67.3和65.3mW/m^2,对应的生态环境格局也有明显的差异。研究表明,大地热流每增加4~5mW/m^2可使年均地表温度升高约l℃,使最低月均地表温度升高2。C以上。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的平均大地热流比西北部高出11mW/m^2,东北部年均地表温度可能比西北部高出2~3℃,其最低月均地表温度可能比西北部高出4~6℃。西北部的大地热流平均值已经低于维持地表生态系统延续所需大地热流的临界值(57mW/m^2),其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上已经处于脆弱境地;东北部和南部的大地热流均大于57mW/m^2,自然生态系统均尚较稳健。东北部的沙漠化可能是风沙侵入的结果,其生态应该是可以恢复的。整个西北部作为一个整体看,72万年以前大地热流就已衰减到临界值以下,区域生态系统渐趋脆弱,开始整体上向荒漠化演变。  相似文献   
12.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长江上游古洪水记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上游三峡河段主要的古洪水记录有:1)三峡深槽的蚀积变化;2)长江阶地粗粒沉积;3)长江的泛滥沉积;4)长江的古洪水平流沉积。不同时间跨度不同类型古洪水记录的精度有较大的差别。古洪水记录显示,晚更新世晚期的40~30kaB.P.,长江上游大洪水比30kaB.P.以来的长江上游大洪水大得多;全新世以来,以3983aB.P.前后的大洪水为相对最大;公元1870年大洪水为3000aB.P.以来最大洪水;近百年来的实测洪水以公元1981年洪水为最大。  相似文献   
13.
位于扬子陆块西缘与西南三江造山带结合部位的乡城-丽江地区,北起四川乡城经云南格咱南至丽江地区,在印支期斑岩铜矿带上新发现叠加了燕山期斑岩Mo多金属成矿作用,形成乡城-丽江斑岩Mo矿带。受印支期古特提斯洋盆闭合后地壳缩短与加厚的影响,燕山晚期下地壳发生拆沉作用,导致后碰撞型花岗质岩浆侵位,发育了Mo多金属成矿作用,并构成斑岩成矿系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燕山晚期含矿斑岩具高硅(SiO_2=66.29%~79.36%)、高碱(K_2O+Na_2O=5.07%~9.24%)、富钾(K_2O/Na_2O=0.71~2.13)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具有负δEu异常;微量元素具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U、Th、R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的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富集和Nb、Ta等高场强元素的亏损,表明形成这些岩体的岩浆主要来自地壳,具有造山带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区内代表性含矿斑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组成及分布特征表明,乡城-丽江结合带燕山晚期的成矿斑岩是由同源岩浆分异演化而来。成矿系统的分析表明,燕山晚期主要含矿斑岩成矿物质以壳源为主,但具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具有相似或一致的源区特征。在成矿元素的组合上,由成矿斑岩体向外带表现出W、Mo→W、Mo、Cu→Pb、Zn、Ag的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本区燕山晚期花岗岩浆的侵入及Mo多金属成矿作用并不是独立或个别的成矿事件,而是纵跨义敦岛弧、甘孜-理塘结合带及扬子西缘的带状成矿活动,属于区内与燕山晚期岩浆侵入作用相关的统一斑岩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4.
笔者于西藏仲巴县塔惹增地区一带前人划分的一套早白垩世早期则弄群中发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早白垩世晚期的Ampullina xainzaensis Yu,Ampullina cf. larteli Landerer,Tylostoma cf. brasilianus Maury,Pseudamaura cf. subfournaeti (Pcelincev),Gyrodes gaultiana Orbigny,Leviathania cf. gerassimovi(Pcelincev),Gymnentome cf. pizcuetana(Vilanova)等腹足类化石,以及较为丰富的中圆笠虫Mesorbitolina sp.和达克斯虫Daxia sp。表明在该区则弄群中至少有一部分以前没有被识别出的早白垩世晚期地层。通过岩石组合特征、基本层序、生物化石时代对比,将该套地层归属于捷嘎组。这一地层的确定为冈底斯带白垩系地层划分对比、地层格架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丰富了该地层的古生物资料,且为中生代盆地的演化历史、古地理轮廓的确定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白龙  石远华  石磊  谯文浪 《贵州地质》2007,24(2):134-137,141
在新疆伊吾煤矿一带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首次在原定石炭系上统妖魔梁组中发现大量透镜状钙质结核,并具明显的陆相冲积扇沉积特征;通过该地层的大量孢粉鉴定属为二叠世晚期,故将原石炭系上统妖魔梁组更名改为库莱组。其时代定为晚二叠世。并初步探讨了它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宁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壤处,是环境和气候变迁的敏感地带。本文对西宁市北川河河谷地区黄土沉积的钻孔剖面进行了孢粉分析,获得了比较丰富的孢粉数据,结果呈现出以松、桦、蒿及藜等木本及草本植物花粉为主的孢粉组合。据各类植物花粉量在该剖面垂向上的明显变化,由下而上可划分为5个孢粉带。研究表明,该剖面的孢粉分析数据及资料不仅记录了75kaB.P以来大量的古地理及古环境的变迁,也揭示了西宁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古植被及古气候的演替及变化,其演变分别经历了5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森林型针叶林,反应了温爽轻湿的气候;第二阶段为针叶林,为温凉轻润的气候;第三阶段为针叶林夹稀树草原,属温和湿润夹温凉轻湿的气候;第四阶段为森林草原,反应了温凉轻爽的气候;第五阶段为针叶林,反应了温和湿润的气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护理对胃癌晚期疼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2例胃癌晚期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医辨证护理措施。对比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疼痛、服药依从性、焦虑抑郁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疼痛1级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2级者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服药依从率为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56%(P<0.05);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7.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结论:对胃癌晚期疼痛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护理的止痛效果确切,同时可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浙江洪公铝质A型花岗岩类的岩石地球化学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初步研究表明,以往被认为是典型的I型花岗岩质岩石的浙江洪公岩体应为铝质A型花岗岩质岩石。该岩体以高钾为特征,K2O 达5%以上,K2O/ Na2O>1.2,准铝-过铝质(A/NKC=0.80 ~1.14);FeO*/MgO比值大(平均14.20),高于M型、S型和I型花岗岩;富含稀土元素(ΣREE=313.09×10-6~523.73×10-6),具有较高的Ga/Al(′104)值(2.92~4.29)和(Zr+Nb+Ce+Y)元素组合值(551.5′10-6~987.4′10-6),而亏损Ba、Sr、P、Ti等;Nd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3—1.6Ga,反映洪公岩体主要起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区域背景、构造被动定位特点和地球化学综合分析表明,洪公岩体形成于拉张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人类的适应变迁与辐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胜前 《第四纪研究》2006,26(4):522-533
晚更新世是现代人在全球建立全面的生态优势的时期。中国北方有比较丰富的发现,但现有的材料和研究没有能够回答人类此时的生计状态、适应模式和环境联系。文章从行为重建和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将中国北方晚更新世的人类适应置于欧亚大陆整体人类演化框架中来考虑,重新审查已有的发现,提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骨角工具、装饰品和更精制的石器组合为代表的早段(EUP)和以细石叶工艺为代表的晚段(LUP);并确定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人类适应至少经历两次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存在至少4种适应模式;而且其地域化的特征是从早到晚加强。人类的适应辐射则主要表现于人口的扩张,特别是向极端环境的殖民,技术模式的迅速转换和地域化特征的加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