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91篇
  免费   7381篇
  国内免费   2479篇
测绘学   1692篇
大气科学   921篇
地球物理   30359篇
地质学   8514篇
海洋学   1685篇
天文学   169篇
综合类   1840篇
自然地理   571篇
  2024年   254篇
  2023年   1026篇
  2022年   1336篇
  2021年   1505篇
  2020年   1198篇
  2019年   1224篇
  2018年   813篇
  2017年   831篇
  2016年   733篇
  2015年   1120篇
  2014年   1561篇
  2013年   1434篇
  2012年   1814篇
  2011年   1650篇
  2010年   1606篇
  2009年   1787篇
  2008年   1744篇
  2007年   1385篇
  2006年   1438篇
  2005年   1486篇
  2004年   1300篇
  2003年   1315篇
  2002年   1425篇
  2001年   1302篇
  2000年   1193篇
  1999年   1156篇
  1998年   1109篇
  1997年   1157篇
  1996年   1238篇
  1995年   1308篇
  1994年   1177篇
  1993年   1215篇
  1992年   1235篇
  1991年   1057篇
  1990年   958篇
  1989年   674篇
  1988年   101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62篇
  1985年   63篇
  1984年   58篇
  1983年   47篇
  1982年   70篇
  1981年   48篇
  1980年   56篇
  1979年   59篇
  1978年   40篇
  1977年   38篇
  1976年   36篇
  1974年   4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基于吸收滤波技术的储层气水性质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人们主要从岩性、物性、电性、弹性阻抗等角度,对储层中气水的性质进行预测,然而成功率却并非很高.其实,从频率或能量响应的角度出发,或许能提高气水识别的成功率.由于频率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地震波经过含气或含水的储层后,在不同的频段将有不同的响应特征,但在原始地震剖面上却很不容易发现.利用基于ARMA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Prony信号分析理论的吸收滤波技术,结合测井、岩石物理、地质、地震等资料,分析含气储层和含水储层的不同吸收衰减特征和响应差异.由此可以实现气水性质的有效识别,最终达到直观、快捷的预测优质含气储层的目的.将该技术应用到气水裂缝理论模型的试算和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气藏的含气性识别中,均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62.
为了精确得到大陆地震震源位置,利用模拟退火法对大陆地震参数进行反演,并对改变算法中相关参数后的反演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反演精度受降温速度和收敛阈值的影响较大,初始温度只影响迭代次数,模拟退火法在对模型参数进行全局搜索情况下能获得质量较好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963.
墨西哥的地震活动性主要与该地区的现代地质构造有关。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是: 墨西哥南部从地表到地下250 km 深处, 在这里, 里韦拉板块向北美板块下俯冲, 科科斯板块向北美板块和加勒比板块下俯冲。与该消减带有关的海底构造是墨西哥太平洋沿岸近海的中美洲海沟。太平洋-北美板块边界是引起墨西哥地震活动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沿该边界观测到扩张和走滑特征。在墨西哥西北部的下加利福尼亚, 右旋位移导致了活动走滑断层的形成, 这些断层组成了加利福尼亚圣安德烈斯断层系的向南延伸部分。加利福尼亚湾的地震活动发生在由短距离扩张中心所抵消的转换断层上。再往南, 太平洋板块和里韦拉板块被太平洋里韦拉海丘和一条转换断层所隔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震研究工作由地震与火山研究室和国家地震局承担。国家地震局的任务包括:管理固定的标准、宽频带台网; 维护便携式宽频带地震仪; 为政府、公众和个人测定地震的位置和震级; 出版《地震通报》; 承担与国际地震中心联络的任务。地震与火山研究室对墨西哥的地震活动性、地质构造和震源等领域进行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火山地震学、海洋地球物理学和地球深部构造。该研究室还负责向联邦政府报告有关地震和火山危险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64.
本文收集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省属和市县地震台网共26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的垂直向连续波形资料,利用长时间序列背景噪声互相关法提取台站对之间的经验格林函数,采用时频分析法提取瑞利面波混合路径频散曲线.通过质量控制和严格筛选后得到了15627条路径上的群速度频散曲线,重新构建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瑞利波5~50 s、分辨率为0.75°×0.75°的群速度分布图像.分析研究了6个周期的群速度分布图像和3条不同方向的纵向周期剖面,这些图像揭示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具有横向分块和纵向成层的非均匀性特征.结果表明,短周期(6 s、10 s)的群速度分布与地表地质和构造特征密切相关.拥有较厚沉积层的苏北盆地、合肥盆地及河淮盆地等显示为低速,而基岩广泛出露的鲁西隆起、大别-苏鲁造山带、扬子克拉通及华南褶皱系则呈现出大面积的高速异常.随着周期的递增(15 s、20 s),群速度分布受地表地质构造的影响逐渐弱化.受地壳厚度和莫霍面附近的速度差异影响,大别和苏鲁地区在较长周期(25 s、30 s)群速度图上表现出相对较低的速度,这可能与这些地方Moho面埋藏较深有关.纵向剖面显示,苏鲁-大别造山带及其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不仅在浅地表具有基本相同的地形地貌和构造特征,地壳内也有着极为相似的Rayleigh波群速度分布特征.壳内群速度分布总体上表现为上凸下凹状,形状似一"哑铃".上地壳具有上凸下凹的形态、相比邻区具有较高的群速度值;中地壳低速;下地壳上凸下凹且埋藏较深,反映出具有陆陆碰撞造山的残留山根特征.苏鲁及大别两地自浅地表至上地幔具有相似的Rayleigh波群速度分布不仅为二者被左旋走滑的郯庐带平移错开提供了佐证资料,同时也为郯庐带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地震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5.
李瑞莎  张希  唐红涛  贾鹏  路珍 《地震》2016,36(4):35-46
针对青藏块体东北缘跨断层监测区及周边发生的5.8级以上地震, 结合以往研究结果, 对跨断层资料进行了重新梳理, 重点分析了1995年永登5.8级、 2000年景泰5.9级、 2003年民乐—山丹6.1级和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出现的跨断层形变异常。 结果表明: 这4次典型地震前出现的跨断层异常数量较多, 为13~23项不等; 分布范围较广, 震中距在600 km范围内, 相对集中出现在300 km左右范围内, 也有近震区异常; 异常特征以逆断加速、 趋势转折、 活动加剧、 突跳、 大幅变化等为主; 震前2~3年或稍长时间开始出现异常, 震前半年至1年半时段异常集中出现, 具有中期背景或短期前兆意义, 异常空间分布有向震中区汇聚迁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966.
2002年甘肃玉门5.9级、2003年民乐6.1、5.8级及岷县5.2级地震前震区周围十几至二、三百公里范围内观测到一定数量、明显的跨断层短水准形变异常,其异常形态以加速、突跳或尖点突跳为主,具中期背景或短期前兆意义,反映震前断裂出现先逆断增强后松弛的变化过程,在转折松弛时段易发生地震.其异常空间分布、出现时间等与定点前兆异常具有较好的相互印证意义.  相似文献   
967.
南北地震带强震迁移特征及其预测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南北构造带构造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带强震的时空动态图象演化,结果表明,南北带的地震活动有如下特征:(1)经向迁移,其空间演化有步进型和步进折返型两种形态;(2)远程的快速响应;(3)诱发地震的链锁分布,该特征反映了强震间的相互耦合,对未来强震具有示踪意义,(4)时空可公度性,该结果对分析判定本带的地震趋势从而实现正确的预测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68.
为了更广泛地应用时频峰值滤波方法消减地震勘探记录中强随机噪声,本文比较详细地探讨了该方法在应用时需要处理的时窗选取、一个时窗内局部线性化等主要基础技术问题.经过时变时窗的仿真计算,运用多项指标比较,包括整体背景强弱、振幅谱、信噪比、均方误差、有效子波波峰波谷幅值、畸变程度,综合评价出(L0+Lx)时窗滤波的效果较理想.对于三角波这类简单类型的周期波,其时频峰值滤波效果与边线段平均曲率变化、时窗长度等条件有关,即三角波边线段平均曲率越大,滤波结果的均方误差越大;另外,边线段平均曲率增大时,选取的时窗长度有变小的趋势.总之,在地震勘探中应用时频峰值滤波方法消减强随机噪声时,一方面要合理地选取时窗参数,另一方面时窗参数又不能变化过大,以避免对有效子波波形产生畸变影响.  相似文献   
969.
井间地层对比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内容.由于测井资料的井间对比存在穿时问题,因此提出一种井震结合的等时地层对比方法.从岩心资料出发,利用岩心资料对测井资料进行刻度,并充分利用现代测井新技术,对测井资料进行岩相、沉积(微)相划分和层序地层分析.通过合成地震记录与层位标定,把单井分析结果标注到地震剖面上去,确定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地质意义.分别利用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确定岩相、沉积相以及层序地层特征,通过层位标定后,使得这些特征在剖面上和空间上达到一致来保证标定结果的准确性.在具有等时意义的地震强同相轴的控制下,参考约束地震反演剖面,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划分结果完成井间等时地层对比.这样的对比保证了井间对比的等时性,又确定了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地质意义,使测井、地震、地质三者紧密结合.这一方法对于建立正确的地层模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在胜坨油田某区块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70.
在灰岩发育地区进行钻探作业时经常会遇到溶洞,给钻探带来不小的风险.为了减小钻探风险,可以采用探测深度大、对溶洞识别能力强的大地电磁测深法进行溶洞探测,确定钻孔的有利位置.本文以慈页1井的钻孔定位研究为例,通过在井场开展大地电磁测深工作,查明井场下方可能有溶洞发育的区域,最终确定了孔位的有利位置,在实际钻进过程中并未遇到溶洞发育段,说明通过大地电磁测深法布置的孔位合理,保证了钻探的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