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9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815篇
地质学   170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3篇
  192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改进的随机有限断层模型进行区域烈度速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次地震发生之后,地震烈度的迅速圈定对于总体灾情评估、地震应急响应和救灾物资调拨分配等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地震科学的发展,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已经成为定量化估计强地面运动的重要手段.在众多震源数值模型中,随机有限断层模型以其时效性和精确性成为烈度速报的首选模型.在本研究中,我们对原有的随机有限断层模型进行改进,实现了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和峰值位移(PGD)的区域网格化计算,并且加入了浅层速度结构V30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在2004 Parkfield Mw 6.0地震、2008年汶川Mw7.9地震以及1976年唐山Mw 7.6地震的实例应用中,数值模拟得到的烈度分布与野外调查烈度在整体分布特征、极震区烈度分布等方面均符合较好,该数值模型单个网格点的计算时间在0.3~0.5 s左右,并且随着并行计算技术的引入计算耗时会进一步缩短.随机有限断层模型有效弥补了其他震源数值模型的不足之处,最大限度做到了快速且准确,可以作为烈度速报的一种数值模拟手段.  相似文献   
992.
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后,不断有报道认为日本南海海槽可能会发生强震,日本东北大地震对南海海槽断层活动有何影响?本文采用粘弹性半无限空间模型,利用反演得到的日本东北大地震的断层模型,计算了岛内部分断层的同震和震后形变以及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使得平行于日本海沟的岛内逆冲断层应力释放明显,5km深度,库仑应力降低值都在50 kPa以上,按照该地区每年应力积累1~10 kPa计算,相当于释放了5~50年的应力积累;平行于南海海槽的岛内逆冲断层,同震库仑应力增加了1 kPa左右,相当于0.1~1年的正常构造运动应力积累;对于岛内的走滑断层,若其滑动方向与同震或震后形变方向一致,则库仑应力增加,反之则降低,如1948年福井地震发震断层库仑应力增加10 kPa左右,相当于1~10年的正常构造运动应力积累,地震危险性明显增加.同时,分析了不同软流圈粘滞性对震后形变和库仑应力的影响,发现对于不同的软流圈粘滞性系数,震后的形变和库仑应力相比同震都会有所增加.因此,对于平行南海海槽的岛内逆冲断层和岛内部分滑动方向与同震形变一致的走滑断层,震后地震危险性相比同震会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993.
以2012年5月28日唐山M4.8级地震和6月18日天津市宝坻区M4.0级地震为研究对象,利用天津宝坻、静海及徐庄子地震台ZD9A大地电场仪的观测资料,使用地电场观测的同一测向长、短极距测值的比值法进行分钟值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地震前这3个台站地电场观测资料有不同程度的短临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994.
995.
《地质论评》2008,54(4)
据国家地震台网重新核定,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N31.0°,E103.4°,震源距地表14km)发生特大地震,震级为8.0级。据报道,海口、上海、北京、呼和浩特、兰州等地均有明显震感;远在3300km以外的曼谷也有震感,在发生第一次地震时,曼谷的数栋写字楼持续晃动了长达7mi  相似文献   
996.
成办 《中国测绘》2008,(4):F0002-F0002
“5.12”大地震发生后,成都地图出版社职工立即行动起来,以多种形式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中。  相似文献   
997.
心祭     
《浙江地质》2008,(5):1-1
请记住这个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正是这个时刻,我国爆发了汶川8级大地震,5万多条鲜活的生命瞬间熄灭,远隔万水千山的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也为之摇晃颤抖!  相似文献   
998.
闻晓 《中国测绘》2008,(3):46-47
这是不时出现的一幕,一场自然灾害降临世界的某个偏远地区,造成破坏和伤亡,村庄被夷为平地,人们被迫住进帐篷,混乱接踵而至,如今,这一幕正在中国四川上演,一场以汶川县为震中的8.0级大地震令整个国家之震颤。在这样的危急关头,救援人员急需迅速、准确、详细地了解灾区的新情况。换句话说,他们需要一幅新的地图。  相似文献   
999.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让全世界为之震撼的时刻。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倾刻间,地动山摇,一个个村庄消失了,一座座城镇夷为平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了。"天府之国"遭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相似文献   
1000.
2011年日本东北MW9.0大地震不仅造成日本境内地表产生超过5 m的同震位移和显著的震后变形,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也引起明显的远场同震及震后变形。本文利用1999~2017年GPS连续站和流动站观测资料,计算高空间分辨率的远场同震和震后变形位移场。结果表明,2011年日本东北MW9.0地震对中国105°E以东区域产生了E向运动的同震变形,对中国东北和山东半岛产生了可观的震后变形,且GPS震后变形的累积量已超过相应台站的同震位移量。利用日本大地震在中国东部地区产生的远场同震和震后变形位移场,可为维护区域大地参考基准和反演岩石圈及上地幔的流变性质提供定量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