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4篇
  免费   1211篇
  国内免费   963篇
测绘学   836篇
大气科学   874篇
地球物理   2456篇
地质学   2012篇
海洋学   730篇
天文学   340篇
综合类   575篇
自然地理   535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200篇
  2021年   263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177篇
  2015年   214篇
  2014年   371篇
  2013年   290篇
  2012年   387篇
  2011年   332篇
  2010年   350篇
  2009年   365篇
  2008年   431篇
  2007年   394篇
  2006年   312篇
  2005年   337篇
  2004年   295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170篇
  1999年   213篇
  1998年   197篇
  1997年   208篇
  1996年   184篇
  1995年   153篇
  1994年   171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119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122篇
  1989年   109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0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5篇
  1964年   4篇
  1962年   5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邓韫 《华南地震》2003,23(1):51-56
根据1900~2000年中国大陆、台湾及全球地层记录及前人的研究,论证了地层周期存在的可能性及形成机制。作者认为,是太阳活动、月球运动轨道及各行星运动轨道的周期性变化,通过磁力及万有引力改变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布,从而引起地球自转速度的周期性变化,最终致使地展出现周期性的活跃期及平静期。  相似文献   
132.
蛇绿岩及蛇绿岩中浅色岩的SHRIMP U-Pb测年   总被引:101,自引:2,他引:101  
文中简要评述了蛇绿岩的层状辉长岩,斜长岩和斜长花岗岩,以橄榄岩为主岩的花岗岩和蛇绿岩中的埃达克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的地质意义。层状辉长岩(或堆晶层状辉长岩)通常起源于洋脊下的岩浆房,因而它的形成年龄代表洋壳形成的时代。斜长岩与层状辉长岩的时代相近或略晚。斜长花岗岩年龄的解释极其依赖锆石组成和地球化学证据。橄榄岩为主岩的花岗岩,可能记录蛇绿岩的侵位时代。蛇绿岩中的埃达克岩是消减洋壳在深部的部分熔融的产物。文中发表了新疆扎河坝蛇绿岩SHRIMP定年的中间成果,并简略地介绍了滇川西部金沙江和内蒙古图林凯等地的研究实例。根据层状辉长岩的测定结果,扎河坝蛇绿岩形成于(489±4)Ma,金沙江蛇绿岩形成于(328±8)Ma。内蒙古图林凯蛇绿岩中埃达克岩形成于(467±13)Ma~(429±7)Ma。块状辉长岩、斜长花岗岩和橄榄岩为主岩的花岗质岩石记录了蛇绿岩的复杂演化。新疆扎河坝蛇绿岩中的块状辉长岩中存在多组锆石年龄值。较老的一组为468~511 Ma,与层状辉长岩和斜长岩相似,记录了蛇绿岩或洋壳的形成时代,但是,岩石中的大部分锆石年龄为396~419 Ma,加权平均年龄为(406±4)Ma,可能反映了一次部分熔融事件。滇川西部金沙江蛇绿岩中的斜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约300~285Ma,晚于层状辉长岩和?  相似文献   
133.
134.
了解地震事件沿着发震构造重复发生的过程是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通过对地应力变化的静态以及动态分析,研究了由地震破裂引起的断层相互作用和触发作用,启发这项研究工作的一个基本的假定是:地震扰动断裂带附近的应力状态能激发或延滞其后的地震破裂。  相似文献   
135.
全球增暖的另一可能原因初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阳是地球流体(大气和海洋等)运动的最终能量源,地球环境,尤其是气候的变化不能不与太阳活动有关.目前,普遍将全球增暖归结为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所导致的温室效应的加剧,这无疑是有一定依据和有道理的.但从科学上来讲,人类活动所引起温室气体增加的影响,并非是唯一原因.基于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从太阳活动的观点所进行的初步分析表明,太阳活动也可能是引起近世纪全球增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太阳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和引发地磁场变化的间接影响两个方面,地球磁场的变化将可通过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而影响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6.
王咏梅 《山西气象》2003,(1):15-15,36
对运城市终霜冻资料时间序列进行了周期分析,再利用基于预测误差平方和(PRESS)准则的逐步回归周期分析方法建立运城市终霜冻预报模型,预测终霜冻出现的日期,经检验和试报表明,该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7.
利用1965~2000年6~8月鹤壁市3站降水量资料及淇河洪水资料,分析了面雨量气候特征及其与致洪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8.
利用1970~2000年安阳市高温天气资料和实时资料,分析了安阳市2000年6~7月两次区域性连续高温天气的天气形势、地面要素特征、地形影响及高温天气变化周期,揭示了高温天气的成因,找出了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39.
湿地锐减下三江平原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1961~2001年三江平原18个台站的气温、降水资料,揭示了三江平原的气候特征和气侯变化的基本事实,得出三江平原在随大背景场气候整体变化的形势下,大规模开垦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而加剧了当地干热化程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0.
用北半球陆地上48个地面电离层垂测站资料,以及国际参考电离层IRI 90模式,考察1985年1月6~7日F2层电子密度最大值日变化的纬度剖面和经度效应. 结果表明,在亚洲地区的20°N~30°N内,F2层赤道异常“喷泉效应”产生的NmF2“北驼峰”最高,其最大值出现在中午,或稍迟时间. 30°N ~50°N区域内,NmF2的白天峰值幅度逐渐下降,峰值时间移至午前约10:00 LT. 更高纬度(50°N~62°N )台站上,中午前后NmF2出现双峰,傍晚有谷值,夜间又再次抬升. 欧、美地区的低纬台站很少,但借助IRI 90模式分析可发现,在270°E经圈上,“喷泉效应”造成的“北驼峰”幅度最小,而且随纬度增大时,NmF2白天幅度下降也不明显,即纬度剖面的经度效应非常显著. 对中国、日本地区台站资料的小范围经度差异分析表明,在驼峰区的90°E~140°E内,各站NmF2无明显差别;但在中纬地区30°N~50°N内,中国西部上空NmF2白天变化幅度较大,且较为陡直,而中国东部和日本台站上空则相对平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