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篇
  免费   407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75篇
地质学   247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物探方法.该文采用最小旅行时和SIRT法,对煤田中的地应力异常地震层析成像的方法进行成像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52.
西昆仑造山带下岩石圈地幔速度结构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已完成的新疆地学断面研究计划实施中曾在西昆仑山前布置了14个宽频带地震台站.利用记录到的远震P波初至和层析成像方法,研究了西昆仑造山带下的岩石圈地幔结构特征.在已有地震学证据基础上,层析成像结果显示,西昆仑造山带下的高速岩石圈地幔可能是印度岩石圈地幔的俯冲前缘.沿东经80°深度剖面图像显示,在西昆仑造山带下的150~300km处,高速异常的岩石圈地幔前锋与低速异常的塔里木块体岩石圈地幔发生了面对面碰撞.  相似文献   
953.
天山-帕米尔结合带的地壳速度结构及地震活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流动地震台阵记录的地震数据,通过地震层析技术反演了天山—帕米尔结合带的P波速度结构,揭示出地壳结构的非均匀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 分析结果表明,天山和西昆仑的双向挤压导致塔里木西部边缘地壳严重变形,在山前地区形成基底隆起带,地壳深部则被断裂分割成为若干块体,有的块体可能卷入造山带内部;喀什坳陷地壳深部结构相对完整,变形程度较弱;天山和西昆仑的地壳结构显示出缩短增厚的波速特性,在与塔里木接壤的局部地区,壳幔边界附近存在热物质的侵入迹象. 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塔里木西部边缘的壳内高速块体周围,推测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应力调整是导致天山—帕米尔结合带频繁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伽师地震则与构造变形由天山向塔里木内部扩展以及该地区的地壳非均匀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954.
利用中国大陆东部及台湾地区、日本和琉球群岛的地震观测数据,通过体波地震层析技术反演了中国东部海域及其邻近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以此为依据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岩石层性质和深部动力学条件,探讨了中朝与扬子块体、扬子与华夏块体在海区的深部边界及其构造属性,揭示出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以及板片俯冲下沉、弧后扩张作用对中国东部海域岩石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东部海域的岩石层地幔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它们与区域构造的形成演化有一定的联系.中国大陆东部的五莲-青岛断裂与朝鲜半岛西缘断裂、济州岛南缘断裂共同构成中朝和扬子块体的边界,江绍断裂向东延伸至朝鲜半岛南端成为分隔扬子和华夏块体的边界;东海陆架与冲绳海槽的岩石层结构差异明显,东海陆架具有中国东部地区的岩石层特征,属于欧亚大陆向海域的延伸;冲绳海槽的岩石层强烈减薄,为大陆向大洋过渡的区域;沿着日本-琉球-台湾俯冲带,菲律宾海板块俯冲下沉引起的地幔扰动对中国东部海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欧亚大陆与菲律宾海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导致台湾地区岩石层明显增厚.  相似文献   
955.
在横向剖面法研究的基础上,选取30度和60度倾斜良导体模型,利用有限元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比研究横向剖面法和常规剖面法的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两方法对断层的倾向都有较好反映,对倾角难以判定.为研究倾角定量化判定,本文提出了横向剖面电阻率成像方法与常规的电阻率层析成像方法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均较准确的反映出断层的倾角变化,前者效果略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956.
基于华北地区(37°N—42°N,113.5°E—118.5°E)133个固定地震台站收集到的P波和S波震相数据,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法反演了该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并对所用地震进行了重定位.结果显示:地震走时残差均方根的平均值由重定位前的0.265 s下降至0.008 s;重定位后的震源主要分布于6—16 km深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957.
阿尔金断裂带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P波层析成像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阿尔金断裂是青藏高原西北边缘最主要的断裂.天然地震P波层析成像结果揭示了阿尔金断裂(严格地说这里指阿尔金断裂中部,下同)为一条宽约40km左右的低速带,并以比较直立的产状向下延伸至150km左右深度.结果同时显示塔里木岩石圈曾经挤入到柴达木盆地下面,并受到后来发育起来的阿尔金断裂的切割.本次研究结果支持青藏高原中北部上地幔热物质参与了支撑高原高海拔地形的重力均衡作用的假设。  相似文献   
958.
对样品含水结构的电阻率CT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高密度的电极阵列,对具含水结构样品的视电阻率值进行了测定,并重建了二维电阻率的图象.所得一系列CT图象揭示了样品内部由于裂隙和流体造成的真电阻率分布及其变化.这一方法用于岩石电性模拟实验,使导致样品电性变化的裂隙充水过程得以清楚地揭示.   相似文献   
959.
近震层析成像的理论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层析成像是 2 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随着地震反演理论的发展、地震观测资料的积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地球物理学的前沿学科 ,2 0多年来在该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为了解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 ,如同对地球进行透射似的地震层析成像技术 ,给出了关键的地球内部的三维结构的图像 ,为地球深部构造和深部动力学过程的研究开创了新的篇章。它已成为地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手段而得到日趋广泛的应用。本文对近震层析成像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对近震成像技术中的各个重要步骤展开讨论 ,如地球三维结构的…  相似文献   
960.
台阵和三分量台站的地表地形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NORESS台阵和ARCESS台阵以及这些台阵内的三分量子台,应用统一的慢度分析方法得出下面的结果:(1)对同一个源区事件的三分量解有相对大的散射;(2)不同的三分量台有不同的解。有语气表明,用统一的半空间模型从三分量数据中不足以慢度解,也就是说,地壳和上地幔的分层模型影响了长周期地表响应,地表地形和近地表结构干扰了地表质点运动和慢度解,尤其是在短周期频段。采用新提出的多道散射方法的数值模拟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