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52篇 |
免费 | 2489篇 |
国内免费 | 302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7篇 |
大气科学 | 81篇 |
地球物理 | 1152篇 |
地质学 | 12535篇 |
海洋学 | 1154篇 |
综合类 | 667篇 |
自然地理 | 3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8篇 |
2023年 | 453篇 |
2022年 | 542篇 |
2021年 | 608篇 |
2020年 | 519篇 |
2019年 | 577篇 |
2018年 | 442篇 |
2017年 | 477篇 |
2016年 | 550篇 |
2015年 | 505篇 |
2014年 | 713篇 |
2013年 | 576篇 |
2012年 | 616篇 |
2011年 | 683篇 |
2010年 | 630篇 |
2009年 | 594篇 |
2008年 | 602篇 |
2007年 | 543篇 |
2006年 | 549篇 |
2005年 | 515篇 |
2004年 | 469篇 |
2003年 | 442篇 |
2002年 | 463篇 |
2001年 | 423篇 |
2000年 | 435篇 |
1999年 | 412篇 |
1998年 | 345篇 |
1997年 | 395篇 |
1996年 | 339篇 |
1995年 | 276篇 |
1994年 | 273篇 |
1993年 | 183篇 |
1992年 | 202篇 |
1991年 | 164篇 |
1990年 | 139篇 |
1989年 | 90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6篇 |
1974年 | 7篇 |
1946年 | 3篇 |
1945年 | 4篇 |
1944年 | 4篇 |
1943年 | 4篇 |
1942年 | 5篇 |
194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在对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169个水化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图解法、数理统计法及Phreeqc模拟等方法对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形成演化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按含水介质及地下水循环特征,将浅层地下水系统大致划分为强烈径流区、缓慢径流区、排泄区。不同水动力分区中,地下水化学类型具有一定的分带性,从强烈径流区、缓慢径流区至排泄区,地下水的化学类型由HCO3-Ca·Mg型经过HCO3-Ca·Mg·Na型逐步演化为SO4·Cl-Na型。地下水强烈径流区,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形成主要以碳酸盐、硅酸盐等矿物岩石风化作用为主,缓慢径流区以多种作用为主,排泄区由Na-Ca阳离子交换及蒸发浓缩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992.
藏北羌塘盆地的航磁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将羌塘盆地的航空磁场按不同的异常面貌特征分成八大区进行了详述描述。羌塘盆地航空磁场的展布总体以东西向或近东西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向和北西向,随着向上延拓高度的增加,该特征更加明显,磁异常具有鲜明的分区性和分带性,且从北向南异常由平稳到复杂逐渐变化,这些特征是羌塘盆地特有的地质构造和磁性岩石空间组合状态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993.
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铀成矿带产铀层位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进行系统采样和分析,以探讨砂岩中粘土矿物特征及其重要意义。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电子探针等分析手段,测定粘土矿物相对含量、微观形貌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中粘土矿物以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为主。除蒙脱石外,其他3种粘土矿物总体表现为中部纳岭沟地段含量最低,西部大营地段含量最高,蒙脱石则为中部纳岭沟地段含量最高。蒙脱石与高岭石含量呈负相关性,蒙脱石主要由高岭石转化而来,大营地段绿泥石与蒙脱石呈现较好的负相关性,该地段绿泥石主要由蒙脱石转化而来。粘土矿物的蚀变造成了局部的碱性环境,为铀结晶沉淀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4.
辽宁兴城龙回头盆地海房沟组地层序列
及沉积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 要]龙回头盆地是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南的小型中生代盆地,盆地内充填中侏罗统海房沟组,本文以研究盆地内海房沟组地层序列及沉积环境为目的,在盆地内进行实测剖面、砾岩成分统计、砾岩粒径统计、砂岩粒度分析等工作,在海房沟组内发现植物化石(Podozamitaceae gen.indet.)及煤线,认为盆地内海房沟组与锦西南票盘道沟海房沟组及北票海房沟村海房沟组岩石地层序列可以对比。对砾岩的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内砾岩普遍具有短距离搬运、快速堆积的特点,并通过分析剖面内砾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岩石组合特征,认为盆地内海房沟组属山前盆地冲积扇相。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998.
为研究中国北方陆相盆地红层-黑色岩系对砂岩型铀成矿的制约,文章研究了国内外红-黑岩系与砂岩型铀矿赋存岩层的时空关系,筛选了10万余m岩心钻探资料,选择准噶尔、鄂尔多斯和松辽盆地这3个典型产铀盆地,通过编制盆地钻孔柱状图、典型地区连井剖面图及关键岩层的地球化学测试等方法,对红-黑岩系和砂岩型铀矿的赋存岩层进行了垂向、横向上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发现:北方陆相盆地自西向东铀矿赋存地层的时代由中侏罗世过渡到晚白垩世;晚中生代至少存在6次大规模的富氧红层沉积事件:Ⅰ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期(BathonianOxfordian),Ⅱ早白垩世早中期(Berriasian-Barremian),Ⅲ早白垩世中期(Barremian),Ⅳ晚白垩世早期(Cenomanian),Ⅴ晚白垩世中期(Coniacian)和Ⅵ晚白垩世晚期(Campanian)。其中第Ⅰ、Ⅴ和Ⅵ期红层之下沉积了时代相近的黑色层,与之构成"红-黑岩系"的沉积结构,是北方砂岩型铀成矿的3个重要层位。典型盆地内地球化学表明,红层与黑色层的B、Sr和Cu元素含量及Fe~(2+)/Fe~(3+)、B/Ga、Sr/Cu和FeO/MnO比值具有明显的差异,结合黑色岩层中草莓状黄铁矿、碳屑、油斑和红层中碳酸盐岩的发育,认为红层为相对较强氧化环境,黑色层为相对较还原环境。连井剖面资料显示红层、黑色层与砂岩型铀矿空间关系密切,铀矿多产于红层与黑色层之间过渡带上,呈板状矿体赋存于灰色、绿灰色砂岩和细砂岩中。一般红层与黑色层垂向距离超过500 m不利于成矿。晚中生代陆相盆地内耦合产出的黑色岩系和红色岩系是古沉积环境由还原向氧化转变形成的垂向分带,前者为铀矿物质沉淀提供了"障",后者为表生流体溶解铀矿提供了"场"。文章初步提出了红-黑岩系垂向环境变化制约着北方陆相盆地砂岩型铀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新认识。这些认识不仅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更对目前正在开展的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9.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沉降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17,他引:6
综合分析了渤海湾盆地新生代以来断裂发育的分布规律,以及伸展量和沉积沉降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现今的深部结构特征,试图揭示盆地新生代沉降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发现在断陷阶段,断裂发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控制了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坳陷阶段后期,在断裂作用非常弱的情况下,以渤中坳陷为中心,出现裂后加速沉降现象,并逐渐波及到相邻坳陷。断陷阶段的断裂发育和沉积沉降主要受板块运动形成应力场的控制,其沉降是岩石圈水平伸展和岩石圈垂向热减薄耦合作用的结果;而裂后加速沉降可能是岩石圈垂向密度突然变化及其后迅速热衰减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00.
LL盆地DZZ构造位于LL盆地东南部,构造位置属LL盆地东部挤压构造带和中部坳陷带。主要含气层位为上第三系上新统。自1994年钻探L参1井以来,逐步探明了该区的气藏分布情况,但整个构造带的气藏分布范围及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尚不十分清楚,希望通过测井约束地震反演预测Ⅱ、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