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9篇
  免费   1529篇
  国内免费   1771篇
测绘学   70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863篇
地质学   6326篇
海洋学   748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289篇
自然地理   449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214篇
  2022年   275篇
  2021年   286篇
  2020年   240篇
  2019年   254篇
  2018年   180篇
  2017年   195篇
  2016年   193篇
  2015年   227篇
  2014年   353篇
  2013年   250篇
  2012年   335篇
  2011年   328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304篇
  2008年   287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260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296篇
  2001年   283篇
  2000年   285篇
  1999年   271篇
  1998年   256篇
  1997年   291篇
  1996年   261篇
  1995年   224篇
  1994年   203篇
  1993年   168篇
  1992年   171篇
  1991年   133篇
  1990年   149篇
  1989年   111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51年   3篇
  1946年   3篇
  1942年   3篇
  194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51.
琥珀是由古代植物代谢产生的树脂聚合物形成的化石。琥珀中的有机质保存环境稳定、封闭,能很好地记载其形成时期的古植物和古环境等信息。本次研究运用气象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质谱仪(EA-IRMS)等测试方法,研究了沈北煤田煤中琥珀的有机地球化学组成、稳定同位素和化合物单体碳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琥珀中的饱和烃以二萜化合物为主(占73.45%),芳香烃以松香烷型化合物为主(56.17%);高含量的贝壳杉烷、雪松烷、扁枝烷和松香烷型化合物指示琥珀来源于松柏类植物,且以柏科植物为主。沈北琥珀的δ13C值为-22.8‰ ~ -21.2‰,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琥珀的δ13C值相似;氢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小(-297.2‰ ~ -276.0‰),氧同位素值为17.4‰ ~ 31.6‰。琥珀的稳定同位素组成(碳、氢和氧)进一步证明琥珀来源于裸子植物。琥珀的δ13C值主要与其形成时的全球气温变化和大气组成有关。沈北琥珀的氢和氧同位素组成主要受植物种类(松柏类)以及植物生长的局部气温和降水条件有关。琥珀稳定碳同位素有望成为研究古气候和古大气组成的良好载体,琥珀的氢和氧同位素可以反映形成时期的古环境条件,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52.
利用73个固定台站记录的163个远震事件数据,采用多道互相关技术挑选了5524条S波到时数据,并对S波到时数据进行地壳校正,在此基础上采用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和远震S波到时信息,获得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上地幔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上地幔存在着明显的低速异常,且走向与成矿带相同,可能为上涌的软流圈热物质;(2)研究区域地幔过渡带和上地幔底部存在着明显的高速异常,可能为俯冲的古太平洋板块和拆沉的岩石圈;(3)成矿带上地幔的低速异常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变浅的空间分布特征,该特征表明软流圈热物质由南向北上涌.综合分析认为,成矿带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深部过程主要与岩石圈的拆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53.
天山北麓活动背斜区河流阶地与古地震事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航空遥感照片和Google earth卫星影像,对天山北麓独山子活动背斜区奎屯河两侧的河流地貌进行解释,结合野外调查发现,奎屯河流经独山子背斜段发育7级基座阶地,阶地基座为上新统独山子组泥岩,其上部为2.5 ~ 15m厚的砂砾石层和砂质黏土.在开挖或剥离的各级阶地堆积物剖面中采集细粒堆积物样品,实验室中采用细粒石英...  相似文献   
954.
东准噶尔造山带泥盆系沉积相及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准噶尔造山带纸房地区自晚志留世—泥盆纪可划分为哈甫提克山、绵脊梁、色克森巴依、塔克札勒、博格达五个构造沉积区。各个构造沉积区的沉积盆地内有各自的沉积相特征 ,且反映不同的古地理环境。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早期海域自西向东逐渐扩大 ,在其加里东期地体 (微地块 )外围形成近 EW向带状海槽 ,为滨海环境 ;早泥盆世晚期—中泥盆世形成全区域性海侵 ,从滨浅海—半深海环境均存在 ,以滨浅海为主 ;晚泥盆世为多岛洋的鼎盛时期 ,属有限洋盆。自北往南为海陆过渡环境—浅海环境—半深海环境  相似文献   
955.
薛天武 《吉林地质》1999,18(2):11-20
吉林南部古元古代集安群广泛分布于通化市以南大泉源-财源-清河一带,构成了清河隆起的主体。该群自下而上包括蚂蚁河组、荒岔沟组和大东岔组。在蚂蚁河组和荒岔沟组中含有大量的斜长角闪岩,其岩石学、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原岩属基性玄武岩,而且以沟组中含有大量的斜长角闪岩,其岩石学、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原岩属基性玄武岩,而且以碱性玄武岩系列为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属大陆板内玄武岩,前组中兼有大洋玄武岩特征,反映出两组  相似文献   
956.
台湾第四纪澎湖海沟动物群及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澎湖海沟位于台湾岛和澎湖列岛之间,它是台湾海峡中一段地形比较特殊的水域。据有关资料报道,此海域水深一般为70~80m,最深处可达200m。白湾西南地区有台湾重要的渔港,当地渔民凭借钢索制作的鱼网在深海捕鱼。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从海沟捕捞的哺乳动物化石数以万计。虽然渔民捕捞化石的具体位置不详,但总的范围在东经119”40’~120°50’和北纬22°40’~23°50’之间。1994—1996年间,白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赴台合作研究该馆收藏的、来自澎湖海沟的近500件哺乳动物化石标本以及与其相关的古地理环境问题。这个哺乳动物群包含的主要种类有:似烷熊貉(  相似文献   
957.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海洋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近年来,随着构造隆升驱动气候变化假说的提出,青藏高原的隆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将之与大陆化学风化速率及海洋锶同位素的演化紧密联系。围绕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环境与气候效应,对海洋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较为全面而详细的论述表明:将青藏高原的隆升与全球气候变化、大陆化学风化速率及海洋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相联系,也许是解决目前关于海洋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及其物源问题的重要手段,根据海洋锶同位素的演化历史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及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历史将是本研究领域的重点。  相似文献   
958.
中国海洋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过去的近二十年中,中国海洋有机地球化学在中国边缘海及一些大河口体系中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诸多成果,如:中国边缘海的物质输入特点是陆源输入的影响由北至南减弱而海  相似文献   
959.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海洋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随着构造隆升驱动气候变化假说的提出,青藏高原的隆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将之与大陆化学风化速率及海洋锶同位素的演化紧密联系.围绕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环境与气候效应,对海洋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较为全面而详细的论述表明:将青藏高原的隆升与全球气候变化、大陆化学风化速率及海洋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相联系,也许是解决目前关于海洋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及其物源问题的重要手段,根据海洋锶同位素的演化历史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及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历史将是本研究领域的重点.  相似文献   
960.
柳永清  孟祥化 《地质科学》1999,34(4):442-450
华北地台中寒武世鲕滩碳酸盐沉积序列中具有特征的低频(级)和高频(级-级)旋回层序叠加样式和规律。旋回层序内部的沉积构成、微相组构、成岩特点以及高频旋回的复合、叠加严格受复合海平面变动的控制。巨厚鲕滩形成于低频海平面变化的回落时期,但复合叠加于低频海平面变化中的级海平面变化更直接地控制着鲕滩建造的时空发育、进积迁移。鲕滩微相中鲕粒组构特征则主要与高频海平面变化相关。鲕滩高频海平面变化旋回层序的厚度频率分布、不同级次旋回叠加比率和样式以及大范围空间上的连续可比性规律可能说明它们受地球轨道参数周期性变动的控制。轨道旋回层序具有的特定变化时间周期和频率使得旋回地层学具有了年代学意义,可以对重要地层段、事件层及生物带高精度测年。应用旋回地层学的研究得到了中寒武世毛庄\徐庄\张夏期的界线(面)年龄,即毛庄(期)\徐庄(期)为530.50Ma、徐庄(期)\张夏(期)为526.90Ma,与前人应用生物年代地层学等方法得到的年龄值极为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