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5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435篇
测绘学   98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1098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62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17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塔里木板块新元古代地层化学蚀变指数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本文应用化学蚀变指数(CIA)方法,研究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并探讨沉积时期的气候环境。贝义西组总体 CIA 值较低,介于51~56之间,具冰期环境特征。照壁山组 CIA 值为60左右,表明气候有所变暖。阿勒通沟组的CIA 值变化范围在48~61之间,顶部突变为69~71,说明阿勒通沟期经历了另一次寒冷事件,并以温暖环境结束。其上的特瑞爱肯组 CIA 值介于49~53之间,说明第三次经历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扎莫克提组,育肯沟组和水泉组的 CIA 均值为65,反映温暖条件下的沉积环境。新元古代末期汉格尔乔克组 CIA 值下降为56,暗示第四次出现寒冷气候环境。以上特征表明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的气候环境出现四次冷热交替变化。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阿勒通沟组中下部应为寒冷气候环境,而顶部突变为温暖气候环境,因此该组反映了一次明确的从冷到暖的气候变化过程,可以作为贝义西冰期和特瑞爱肯冰期之间的另一次独立冰期。本文的研究成果从地球化学角度支持塔里木板块新元古代四次冰期的划分方案。通过与扬子板块新元古代冰期划分方案的对比,认为塔里木板块新元古代四次冰期的前三次均已在华南板块以冰期或寒冷环境沉积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92.
目前人们对地球早期大气氧浓度和硫循环还存在不同的认识. 条带状硅铁建造(BIFs)是地球早期特有的沉积建造类型, 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大气和海洋的状态. 测定了辽宁鞍山-本溪地区太古代(~2.7 Ga)条带状硅铁建造(BIFs)中硫化物的多硫同位素组成(δ34S/δ33S/δ32S). △33S = -0.89‰ ~ +1.21‰, 非质量分馏明显. 这种非零△33S值意味着太古代硫同位素循环与现在不同, 气相光化学反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火山活动关系密切的Algoma型硅铁建造具有负的△33S值, 而远离火山活动中心的Superior型硅铁建造具有正的△33S值. δ34S的变化范围很大, -22.0‰ ~ +11.8‰, 指示当时海水硫酸盐的细菌还原活动已经存在, 海水硫酸盐的浓度至少在局部地区已达1 mmol/L. 结合在条带状硅铁建造中同时出现的赤铁矿、磁铁矿和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产生和保存条件, 推测太古代大气氧水平相当于现代大气氧水平的10-2~10-3.  相似文献   
93.
藏东波密-察隅地区新元古代-寒武纪波密群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东新元古代—寒武纪波密群由一套浅变质的活动大陆边缘浊积岩和碰撞型岛弧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化石稀少,缺乏时代依据。1∶20万区调和新一轮1∶25万区调修测专题研究在波密、察隅、贡山一带共采获微古植物化石21属50种,均为青、皖、浙、赣及滇中地区新元古代青白口纪、震旦纪及部分寒武纪早期较原始类型的常见分子。区域上可与高喜马拉雅的肉切村群,滇西的勐统群、公养河群和缅甸的Chaung Magyi群相对比。上述波密群活动大陆边缘浊积岩、碰撞型岛弧火山岩在经历了泛非末期壳源重熔花岗岩侵位(500~600Ma)和褶皱变质作用(644~664Ma)之后,成为冈瓦纳大陆北缘增生褶皱变质基底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4.
鞍山是世界上少有几个保留丰富的太古宙地质记录的地区之一。本文报道了该区东山古老岩石带古太古代闪长质片麻岩和细粒奥长花岗岩的SHRIMP测年结果和地球化学组成。闪长质片麻岩(A9317)稀土元素总量较高(ΣREE=145×10-6),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不强,(La/Yb)n=2.8,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3321±6Ma。细粒奥长花岗岩(A0426)稀土元素总量相对较高(ΣREE=169×10-6),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离,(La/Yb)n=49.9,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3321±5Ma。研究表明,古太古代晚期是鞍山地区重要的陆壳增生时期,存在来自亏损地幔源区和壳内再循环两种不同类型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   
95.
前人对新元古代镁铁质岩墙的研究对于重建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在澳大利亚和华南中的表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Wingate et al.,1998,2000;Li Z X et al.,1999;Li X H et al.,2006b).  相似文献   
96.
古代测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适应农耕与征战的需要最早发展起来的实用技术之一。中国大地测量源于距今近5000年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三皇五帝时代。几千年来,中国大地测量经历了从步量、丈量到立杆测影、仪器观测的发展过程。距今2000年的西汉时期,发明了浑天仪,开始了使用仪器测量地面点地理坐标的新阶段。公元724年,僧人一行与南宫说在黄河中游的平坦地区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测量。16世纪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了西方的测量技术,从此开始了中国传统大地测量与西方测量方法并行、融合的进程。明末清初,利用天文测地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测定了几十个经纬度点,为地图绘制提供了控制基础。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最典型宇宙观,是中国古代测量与制图中未能考虑地球曲率的认识根源。简言之,中国古代大地测量成就辉煌,特色明显,与西方古代测量并驾齐驱。  相似文献   
97.
10余年来,通过对鲁东胶北地区太古宙地层的研究,原胶东群中剔除出大量的变质变形深成侵入岩,并从其底部分离出一套呈包体状态残存于花岗质岩石中的紫苏磁铁石英岩、二辉斜长角闪麻粒岩等,据此建立了唐家庄岩群。该岩群为一套经受角闪麻粒岩相高级变质的表壳岩组合,同位素测年数据为2763~2936Ma,与之相伴产出的超基性岩同位素地质年龄值为2693~3150Ma,其特征与鲁西地区沂水岩群相似,说明太古宙时鲁东和鲁西曾是一个统一的克拉通陆核。  相似文献   
98.
苏家沟科马提岩呈透镜状残留体赋存于早元古代二长花岗岩中,主要由蛇纹石化橄榄科马提岩、透闪石岩、透闪片岩、阳起透闪片岩、绿泥透闪片岩、黑云阳起片岩等组成,具典型的鬣刺结构及变余鬣刺结构。该科马提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及结构特征与世界典型地区科马提岩极为相似,属橄榄科马提岩。  相似文献   
99.
吴承园 《测绘工程》1998,7(3):76-81
概述辽、金、元三代有关测绘的管理和机构,职官设置,各类测绘状况及成果,着重介绍了元代的测绘技术,发明创造及著述。  相似文献   
100.
本文综合野外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对浙赣皖交界区,即江南造山带东段发育的众多新元古代火山—沉积岩系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岩石组合及其大地构造含义和火山作用同期异相的观点加以认识.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为该区地层单元的清理和归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