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32篇 |
免费 | 842篇 |
国内免费 | 72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8篇 |
大气科学 | 82篇 |
地球物理 | 924篇 |
地质学 | 2821篇 |
海洋学 | 284篇 |
天文学 | 23篇 |
综合类 | 202篇 |
自然地理 | 1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114篇 |
2022年 | 156篇 |
2021年 | 162篇 |
2020年 | 126篇 |
2019年 | 148篇 |
2018年 | 103篇 |
2017年 | 122篇 |
2016年 | 120篇 |
2015年 | 133篇 |
2014年 | 232篇 |
2013年 | 167篇 |
2012年 | 228篇 |
2011年 | 209篇 |
2010年 | 167篇 |
2009年 | 168篇 |
2008年 | 180篇 |
2007年 | 133篇 |
2006年 | 113篇 |
2005年 | 127篇 |
2004年 | 98篇 |
2003年 | 93篇 |
2002年 | 105篇 |
2001年 | 110篇 |
2000年 | 133篇 |
1999年 | 130篇 |
1998年 | 103篇 |
1997年 | 96篇 |
1996年 | 108篇 |
1995年 | 85篇 |
1994年 | 112篇 |
1993年 | 71篇 |
1992年 | 90篇 |
1991年 | 78篇 |
1990年 | 61篇 |
1989年 | 46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6篇 |
1978年 | 3篇 |
1974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10篇 |
196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通过大量的野外剖面观察和盆地内钻井岩心的详细描述,综合测井资料,从岩石类型、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及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和山西组沉积相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太原组主要发育陆棚、海岸、冲积扇和三角洲等沉积相,海岸沉积相包括障壁岛、潟湖和潮坪沉积,三角洲沉积相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山西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河流、曲流河三角洲、湖泊和海岸沉积相,其中河流沉积相包括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相可划分为曲流河三角洲平原、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而湖泊沉积相以浅湖沉积为主,海岸沉积主要为潟湖沉积。太原期,海相沉积占主导,主要分布于银川—榆林北部一线以南广大地区,并且从东西两侧至中部地区由浅海陆棚沉积和滨浅海过渡为潟湖沉积和潮坪沉积,其间发育障壁岛。盆地西北缘发育冲积扇和扇三角洲沉积,北部广大地区以三角洲沉积为主,自北向南依次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山西期,海水从盆地东南部退却,整体演变为海陆过渡相沉积,盆地北部乌达—杭锦旗—鄂尔多斯一线发育冲积扇沉积,向南至靖边一带依次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靖边以南至延安以北地区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向南至同心—庆阳一线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盆地南部彭阳—泾阳地区主要为浅湖沉积,再向南发育物源来自南部的三角洲沉积,在东南部武乡—义马一带为潟湖沉积。 相似文献
62.
63.
综合多特征的Landsat 8时序遥感图像棉花分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多时相遥感图像分类大多拘泥于单一特征,本文基于多时相的Landsat 8遥感数据,开展了综合多特征的特征提取与特征选择方法研究。综合了NDVI时间序列、最佳时相反射率光谱特征以及纹理特征作为初始分类特征,并采用基于属性重要度的粗糙集特征选择算法对其进行特征约简。分类结果表明:(1)利用初始分类特征,分类的总体精度达到92.81%,棉花提取精度达87.4%,与仅利用NDVI时间序列相比,精度分别提高5.53%和5.05%;(2)利用粗糙集选择后的特征分类,分类总体精度可达93.66%,棉花分类精度达92.73%,与初始分类特征提取结果相比,棉花分类精度提高5.33%。基于属性重要度的粗糙集特征选择不仅提高了分类精度,同时有效降低了分类器的计算复杂度。 相似文献
64.
65.
66.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7年8月8日至10月31日期间四川九寨沟MS7.0主震及5200个余震序列进行相对定位,得到4036个重定位地震事件.采用中国区域地震台网观测到的宽频带垂直分向波形数据和W震相反演方法,得到了主震震源机制解.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序列分别沿NNW和SSE两个方向扩展,展布长度约58 km,且这些余震主要集中在22 km深度之上.余震分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分区特性,即在主震NNW方向约5 km处存在明显的西北和东南两区余震活动分界线;西北区的余震由深至浅具有较好连续性,而东南区却在约10 km深度处存在不连续性.余震分布的这种分区特征,说明九寨沟地震震源区的地壳结构存在强烈的不均匀性.余震分布与主震破裂特征的一致性,证实了我们定位结果的可靠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展示出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46°/83.7°/-177°,而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155.7°/87.1°/-6.3°,最佳质心深度为15.5 km,矩震级MW为6.5.根据余震分布较为垂直和主震震源机制解两节面的倾角均在80°以上,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结果,推测此次九寨沟地震为与节面Ⅱ参数相近的一次高角度的左旋走滑型事件. 相似文献
67.
大庆油田北部河流相储层沉积微相与水淹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大庆油田北部发育砂质辫状河道、曲流河道、高弯度分流河道和低弯度分流河道等砂体类型。以井间可对比的单一河流沉积物为研究单元 ,从河流相储层成因特征入手 ,应用油田开发后期密井网资料开展各类河流砂体细分微相研究。重点阐述了各类砂体的规模、宽厚比、发育的主要微相、物性特征及层内非均质特点。应用不同时期密闭取心检查井资料、测井水淹解释、生产动态测试资料 ,结合不同砂体和微相的非均质特点研究了不同微相的水淹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阶段各类砂体层内及平面水淹变化特征不同 ,高含水后期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河间薄层砂、部分决口水道和废弃河道微相中 ,低弯度分流河道砂体中剩余油相对发育 相似文献
68.
C18固相膜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饮用水中12种有机氯农药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13
利用C18固相萃取膜提取水样,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饮用水中12种有机氯农药。对洗脱液、水样pH值、萃取压力等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并与液-液萃取做了比较。结果表明,与液-液萃取相比,固相膜萃取具有操作简单、富集倍数高、节省溶剂和耗时短等优点,是萃取水中有机氯农药的有效方法。12种有机氯农药的回收率为85.97%~127.7%,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4.74%~12.2%,方法检出限为0.014~0.047μg/L。 相似文献
69.
孤岛油田南区馆1+2砂层组细分对比标志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理论,以孤岛油田南区馆1+2砂层组高弯曲流河沉积为例,充分利用密井网条件下的测井资料,研究储层细分对比中的标志类型、特征、分布及其应用。首先,介绍了馆1+2砂层组的测井响应、地震反射等宏观特征;接着,利用感应电导率曲线、自然电位曲线的响应特征寻找细分对比标志;然后,将选取的标志联合使用得到孤岛油田南区馆1+2砂层组的顶面构造图。结果表明:研究区缺少全区性标志,但存在局部性标志;局部性标志有泥岩类、砂岩类、"钙质尖"类、砂泥组合类等4类;泥岩类标志表现出高感应电导率特点,砂岩类标志表现为低电阻率,自然电位曲线呈"箱形"或小型的"钟形","钙质尖"类标志表现为高电阻、高微电阻、低声波时差,低自然电位值的尖锋,砂泥组合类标志表现为感应曲线特征的可对比性强;泥岩类和砂岩类标志分布面积较大,呈局部连片状;"钙质尖"类和砂泥组合类标志分布面积较小,呈条带状;上述4类标志在平面上的叠合分布完全覆盖研究区。总之,充分利用好局部性标志,同样能够很好地进行类似地区的储层细分对比。 相似文献
70.
史重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Z2)
提出用于十二相可控整流器的8098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电路原理和软件策略。包括自适应控制算法和触发相序计算在内的多种操作全部用软件实现.与通常的方法相比,此系统的成本更低,动态性能和静态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