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53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由于印尼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以及由它引起的海啸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与其比邻的巽他海沟俯冲带触发地震的可能性引起了真正的关注。我们已经计算了这个区域以及临近区域——苏门答腊直立走滑断层的同震应力分布,发现两个构造上的应力都增加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原已很大的地震危险性。尤其是这个区域发生大的俯冲带地震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72.
科学家利用新的数学公式计算出将要发生的海啸及其造成的破坏性,并能够提前发出预警。这项研究由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罗宾·约翰逊主持。由于受到2004年底的海啸造成的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国沿海地区严重破坏的触动,他们积极从事此项工作,其研究结果发表在学术期刊《科学指导:流体动力学研究》上,并获得该杂志的最佳论文奖。  相似文献   
73.
利用海气耦合模式模拟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全球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CM-1.0)100年数值模拟结果, 分析了模式模拟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的平均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并且利用这些资料对ITF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成因做了初步分析.模式模拟的ITF平均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同已有的观测结果相比是合理的, 经作者分析认为ITF的季节变化主要是因为印度尼西亚海域地处亚澳季风区, 海流对于季风的响应使得ITF发生季节变化; ITF的年际变化主要是因为热带环流的年际变化及其所导致的洋流调整造成的, 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74.
印度尼西亚东部苏拉威西岛2005年2月19日8时4分发生里氏6.9级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下属全国地震信息中心测定此次地震的震级为里氏6.5级。地震的震中位于东南苏拉威西省巴务巴务市以西约65km的弗洛勒斯海沿岸,震源位于海平面以下37km处。南苏拉威西省省会望加锡以及布通岛震感明显。震区附近海域的海水在地震发生后上涨了3~4,许多当地居民在地震发生时因害怕发生海啸而逃离住所,  相似文献   
75.
王俊锋 《地球》2010,(6):16-17
自10月25日,印度尼西亚遭受了多起自然灾害的袭击,先是苏门答腊岛西部海域发生里氏7.2级强震,接着地震引发海啸,再是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连续喷发。  相似文献   
76.
印度尼西亚红土镍矿的生成及找矿勘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印度尼西亚东南部红土镍矿的找矿工作以及前人对红土镍矿找矿工作的总结,指出红土镍矿的生成条件及找矿勘探方法。红土镍矿是超基性岩在热带及亚热带常年高温、雨、旱交替且年降雨量较大的地区经风化、淋滤、沉积富集而成。找矿勘探工作要针对找矿区域的超基性岩进行化探次生晕扫面工作并确定矿化区。  相似文献   
77.
On the basis of Argo data and historic temperature/salinity data from the World Ocean Database 2001 ( WOD01 ), origins and spreading pathways of the subsurface and intermediate water masses in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ITF) region were discussed by analyzing distributions of salinity on representative isopyenal layers. Results were shown that, subsurface water mostly comes from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while the intermediate water originates from both the North and South Pacific Ocean, even possibly from the Indian Ocean. Spreading through the Sulawesi Sea, the Makassar Strait, and file Flores Sea, the North Pacific subsurface water and the North Pacific Intermediate water dominate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Indonesian Archipelago. Furthermore as the depth increases, the features of the North Pacific sourced water masses become more obviou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waters, high sa- linity South Pacific subsurface water is blocked by a strong salinity front between Halmahera and New Guinea. Intermediate water in the eastern interior region owns salinity higher than the North Pacific intermediate water and the antarctic intermediate water ( AAIW), possibly coming from the vertical mixing between subsurface water and the AAIW from the Pacific Ocean, and possibly coming from the northward extending of the AAIW from the Indian Ocean as well.  相似文献   
78.
On the basis of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ODA) reanalysis product,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upper-ocean Indonesian Throughflow (ITF) volume transport since the mid 1970s is examed. The wavelet analysis shows a second prominent interannual oscillation with a period of about 2~4 a. To reveal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band-scale oscillation of upper-ocean ITF and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IOD), the correlation and wavelet analyses are use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upper-ocean ITF and the IOD reaches -0.40 with upper-ocean ITF lagging an IOD index by eight months. The wavelet power spectrum of upper-ocean ITF shows similar structure to that of the IOD index. And the evolution of IOD is reproduced by lagge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upper-ocean ITF an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 over the Indian Ocean. It suggests that the 2~4 a band-scale oscillation of upper-ocean ITF is related uniquely to the IOD over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相似文献   
79.
《国际地震动态》2007,(3):25-25
3月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区发生里氏6.3级地震,目前死亡人数已达82人,还有数百人受伤,当地数百所房屋和建筑物在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据英美多家媒体报道,对于6日的强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定的震级为6.3级,震中距离新加坡约420公里,震源位于地下33公里。印尼国家地震中心则表示,这次的震级为5.8级,地震震源位于苏门答腊地区巴东市附近的索洛克县地下30多公里,因此索洛克县也成为此次受灾最重的地方。而且,此次地震中,与印尼邻近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都有轻微震感。据悉,这两国的一些办公楼在发现地震后还进行了紧急撤离。美国地质勘探局…  相似文献   
80.
俞永强  宋毅 《大气科学》2013,37(2):395-410
在工业革命以来全球长期增暖趋势背景下,全球平均表面气温还同时表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二者叠加在一起使得全球平均气温在某些年份增暖相对停滞(如1999~2008年)或者增暖相对较快(如1980~1998年).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耦合气候模式FGOALS-s2历史气候和典型路径浓度(RCPs)模拟试验结果研究了可能造成全球增暖的年代际停滞及加速现象的原因,特别是海洋环流对全球变暖趋势的调制作用.该模式模拟的全球平均气温与观测类似,即在长期增暖趋势之上,还叠加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对全球平均能量收支分析表明,模拟的气温年代际变化与大气顶净辐射通量无关,意味着年代际表面气温变化可能与能量在气候系统内部的重新分配有关.通过对全球增暖加速和停滞时期大气和海洋环流变化的合成分析及回归分析,发现全球表面气温与大部分海区海表温度(SST)均表现出几乎一致的变化特征.在增暖停滞时期,SST降低,更多热量进入海洋次表层和深层,使其温度增加;而在增暖加速时期,更多热量停留在表层,使得大部分海区SST显著增加,次表层海水和深海相对冷却.进一步分析表明,热带太平洋表层和次表层海温年代际变化主要是由于副热带—热带经圈环流(STC)的年代际变化所致,然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可以通过风应力和热通量强迫作用引起印度洋、大西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在此过程中,海洋环流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年代际异常对南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变化起到关键作用,而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AMOC)则能直接影响到北大西洋深层海温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