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9篇
  免费   685篇
  国内免费   1319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626篇
地球物理   343篇
地质学   1427篇
海洋学   235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18篇
自然地理   155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87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217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53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3篇
  1946年   3篇
  1944年   3篇
  1941年   2篇
  1936年   3篇
  1935年   2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黄东海海水体类型综合识别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黄、东海和南海宝贵的生物一光学实测数据,进行了水体综合识别技术研究。探询了水体光谱离水辐射率、遥感反射率和漫衰减系数等物理量与以悬浮泥沙为主体的水体(CASEII.s)的响应关系。借用主成分分析思想,探询了经过大气校正的近红外波段卫星遥感反射率(Lrc)数据与CASEII.s水体的响应关系。发现这些物理量与水体类型有明显的响应点。  相似文献   
102.
南沙群岛海区晚第四纪碳酸盐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广庆  王有强 《台湾海峡》1994,13(3):263-274
本文研究了五个柱状沉积物的碳酸盐沉积。根据沉积物的陆源碎屑和生物骨屑CaCO3沉积作用的特点,把本区沉积物分为五种沉积类;碳酸盐生物组成的门类较多,以有孔虫为主,其次为珊瑚,腹足类等;碳酸盐矿物以低镁方解石为主,还有高镁方解石和文石;与沉积物中CaCO3有关的化学元素10多种。这些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含量,比值等,是区分礁相,礁体过渡带和非礁相的标志。所有这些碳酸盐沉积作用的特点表明,区内存在着五种沉  相似文献   
103.
南海中部叶绿素a分布和光合作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描述了1983年9月-1984年12月4个航次南海中部(12°-19°30'N,111°-118°E)综合调查期间有关叶绿素a和光合作用的测定结果,并对叶绿素a时空分布,光合作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调查表明:次表高值层为叶绿素分布的一个特征,其深度在50-100m左右,含量范围多在0.1-0.6mg/m3之间.叶绿素a的垂直变化与温、盐跃层,营养盐以及光的分布有关,而垂直积分的总量平面分布则与不同水团的消长有关.光合作用随深度的变化说明某些浮游植物适于低光下生长,而这些生物的活动也影响着亚硝酸盐和溶解氧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4.
《海洋学研究》1989,(4):43-58
取样站位分布于南海北部大陆坡,中西沙地体及西南海盆等区(见图1-2)。本研究侧重分析KL14、KL41、KL37及KL84个柱样,其中除KL8位于陆坡外,其他3站均位于南海北部的坡前盆地。各站柱样长见表1-3,其中KL14站柱样长达13·20m,比1979—1980年间“维玛”号取得的柱样(12.87m)为长,是目前本区所获得的最长柱样。  相似文献   
105.
南海西部表层沉积物钙质浮游生物分布与碳酸盐溶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海西部300多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定量分析表明,几乎所有样品均含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但丰度相差十分悬殊,浮游有孔虫丰度介于0.5~36673个/g之间,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为0~1725个/10个视域,两者的分布规律相似。在陆坡区钙质浮游生物最富集,尤其在西沙群岛西南、南沙西部礁滩附近海区丰度最高;向深海盆区和陆架浅水区,钙质浮游生物丰度均下降。但从两者的丰度分布来看,其溶解程度不同,浮游有孔虫更容易溶解,在200~2000m水深区,丰度最高,2000m以下丰度锐减;而钙质超微化石的最富集区在500~3000m,且3000m以下仍较丰富。从碳酸盐的分布来看,本区碳酸盐的临界补偿深度(CCrD)为3500m,而CCD大于4300m,碳酸盐的溶解主要由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构成。  相似文献   
106.
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探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深部地震和重力资料反演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在总体上由北部的华南沿海(厚约30km)向南部的洋盆(5──8km)逐渐减薄。南海的近SN向拉张不仅造成南北方向地壳结构的巨大变化,也造成东西向的明显变化。在南海北部陆缘的西部,局部拉张产生了一系列裂谷构造。西沙海槽作为一条狭窄的陆内裂谷向西延伸,海槽南北两侧地壳厚度超过25km,海槽中部地壳减薄至不足10km。西端的莺歌海盆地地壳厚仅5km,缺少明显的壳内反射-折射。在珠江口盆地中部,地壳厚度在下陆坡明显减薄,地壳下部存在较薄的(3──4km)高速层(地震波速7.2──7.5km·s-1);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壳底部存在约 10km厚、300km宽的高速层。在台湾地区,由于弧陆碰撞,曾经减薄的陆壳在碰撞带增厚,莫霍面深度超过30km。南海北部陆缘在裂谷拉张和海底扩张期间岩浆活动平静,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为非火山型陆缘。  相似文献   
107.
南海北缘东部盆地油气资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海北缘东部的珠江口盆地及台西南盆地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区域构造背景、盆地发育分布的特点及中、新生代的油气地质条件,结合含油气构造、油气田、油气井的分布规律,利用油气资源评价的理论、方法,对区内的油气资源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按照油气资源状况划分出油气富集区、油气潜力区、油气远景区,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划分出4条油气富集带、11条油气潜力带、8条油气远景带,充分显示了该区石油、天然气的分布规律和油气地质特点,为商业性的勘探开发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8.
109.
利用1994年8-9月期间,由台湾海峡两岸的4艘海洋调查船在南海东北部海域所获之CTD和ADCP资料,并结合1992年3月间在同一海域获取的CTD资料及部分历史水文资料,对该区域的海水特性以及黑潮水入侵南海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本海区水团分布与冬末、春初(1992年3月)航次基本相似,即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海水结构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温、盐度特性。虽发现有黑潮水穿越巴上海峡进入南海,但其势力甚弱。因此,在夏末秋初,黑潮亦无直接的分支深入南海,即使在巴士海峡北端进入台湾海峡的黑潮水,其影响也是十分微弱的。由等密度面、地转流分析和实测ADCP资料显示,在调查海区的东南海域存在一支较强的N向流动。它沿菲律宾西海岸北上,绕过吕宋岛西北角流向东北,在巴上海峡呈现与黑潮水混合的迹象,其水体在冬季明显呈高温、低盐的特性;夏季则为相对低温、低盐。故在冬季的几幅卫星图像上也有较好的体现,很有可能长年存在。  相似文献   
110.
本文研究了南海中部柱状样中烷基环己烷,烷基苯,胡萝卜烷和萜烷的分布特征,它们来自藻类和喜盐细菌。4-甲基甾烷的先驱物4-甲基甾醇存在于钙质超微化石颗石藻中,它为南海沉积物中含有4-甲基甾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