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581篇
地质学   173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7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4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中国地名》2012,(7):11
中央红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企图用堡垒推进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术,东西封堵,南北夹击,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毛泽东当机立断,指挥红军主力再度西进,于3月16日至17日从茅台三渡赤水,再次向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802.
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南北不均匀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周平  钱炳强 《气象》2010,36(11):26-31
对1958—2007年我国东部地区102个国家基本站盛夏(6—8月)高温日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明显的不均匀分布特征。由EOF分析可以看到第二特征向量呈南北反位相分布,通过对其时间序列的分析,发现它极好地反映了高温日数南北方向不均匀分布的年际变化特征。利用月平均海温资料(ERSST)和NCEP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对高温日数南北分布异常典型年份的海气背景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在高温区偏南年份500 hPa位势高度场长江以南为正距平,朝鲜半岛、日本为负距平,同时在20°~35°N上空自南而北存在有一个增强的逆时针垂直环流,对于高温区偏北年份情况则基本相反。相关分析发现这种高温日数南北分布变化与前期12月份低纬度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场和5月份印度洋海温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03.
利用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1971-2003年间7个El Nino事件发生时南、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的对称与反对称特性。分析结果表明,El Nino事件发生期间,在热带地区15°S-15°N大气环流异常以对称性为主,但也有一定的反对称分量:高度场异常和纬向风异常的对称性较强,而经向风异常的反对称较强;同时在El Nino事件演变的各阶段,高度场异常和纬向风异常的变化较明显,而经向风的变化较小,高度场和风场异常在低层(700hPa)和高层(200 hPa)呈明显的反位相分布。并且,为探讨El Nino事件对南、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的非对称性影响的机理,本研究进一步利用ERA-40逐日资料,应用Hough函数分析了El Nino事件发生期间这些赤道波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El Nino事件发生期间,热带地区大气环流异常对称性较强的主要原因是对称性Rossby波异常较强,而Rossby重力混合波异常对经向风场的反对称分量有重要作用;并且,研究结果还表明,在ElNino事件发生期间,热带东太平洋的海温正异常能够激发由对称性Rossby波和Kelvin波组成的Gill型环流异常。此外,分析表明Hough函数在分析热带大气波动的对称性及反对称性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04.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雏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岩石圈的流变习性,可以将中国岩石圈分成3层,即:弹性上地壳、塑性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它们的构造各不相同,并且各层间呈现复杂的关系.在新疆地区,上地壳推覆叠置形成以三山四盆为特点的盆山构造,驮伏在一系列东西走向的条带状背型构造与向型构造的下地壳之上.在强烈隆升中的西藏地区,它的周边是差异隆升,但它的腹部地区的弹性上地壳完整未遭破坏.这是因为它的腹部的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发生局部熔融,上地壳被局部熔融的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顶托,以液压的方式整体抬升.华北地区,则是软流圈上升破坏了岩石圈地幔,形成新生地幔与残留地幔并存的蘑菇云岩石圈地幔构造.并由于软流圈的上升,使地壳拉张减薄形成裂谷盆地.中国大陆下除了东北吉辽地区太平洋板块向大陆俯冲外,东部其他地区都没有发现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证据.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发生的岩石圈巨变不是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的俯冲而造成的,而是软流圈物质上涌的结果.因此,中国大陆当今的构造动力,是西部由印度板块俯冲推挤和东部东亚-西太平洋软流圈上升构成的二元系统.这两个动力系统的分界是南北地震带.在南北地震带以西整体处在压缩环境中:南北地震带以东,则处在拉张环境中.正是由于应力场由压缩转变成拉张产生的剪应力造成了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所以成为地震活动地区是因为它的岩石圈地幔已被强烈的改造成为蘑菇云构造.热流上升,弹性层急剧减薄,弹性极限下降所致.  相似文献   
805.
806.
关于地震带震级概率分布与潜在震源区震级概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孟潭 《中国地震》1993,9(1):15-19
  相似文献   
807.
江南一条中强地震带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元古代(17亿年前后)以来发生发展的江南断裂带,既是一条控岩控矿的古断裂带,也是江南地区一条中强地震带——江南中强地震带。震级43/_4—63/_4级,是铜陵—扬州地震带以南的另一条地震带  相似文献   
808.
1995年全球地震活动达到世纪之交强烈活动期的第一个峰值,全年有三个季度各出现两次巨大浅源地震。全球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41交,超过1994年,全球各大地震带同时活跃,大洋岛弧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仍居首位。  相似文献   
809.
1997年第二季度,全球地震活动又恢复到高水平。大洋岛弧带的瓦努阿图群岛北部发生一次7.9级地震,美洲地震带地震活动持续发展,东太平洋海岭地震趋向活跃。伊朗东北部霍拉桑省发生7.5级地震。亚欧带地震活动于中段地区出现集中现象。中国新疆伽师地区4月份连续发生4次6级左右地震。  相似文献   
810.
南北地震带和青藏块体东部近期大地形变与地震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江在森  王双绪 《中国地震》1997,13(2):139-150
通过研究南北地震带及青藏块体东部地区20多年来大地形变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呼应关系,发现大地形变既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各分区形变场又具有同时段的宏观相似性;继承性运动是现代地壳运动的总趋势,而运动方式为波浪式,涌动式推进。地壳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区域为能积累阶段和释放调整阶段,这可能是地震活动的相对平静与活跃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