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93篇 |
免费 | 1797篇 |
国内免费 | 116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3篇 |
大气科学 | 808篇 |
地球物理 | 3544篇 |
地质学 | 1371篇 |
海洋学 | 1267篇 |
天文学 | 68篇 |
综合类 | 192篇 |
自然地理 | 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194篇 |
2022年 | 231篇 |
2021年 | 265篇 |
2020年 | 223篇 |
2019年 | 258篇 |
2018年 | 201篇 |
2017年 | 159篇 |
2016年 | 179篇 |
2015年 | 218篇 |
2014年 | 289篇 |
2013年 | 261篇 |
2012年 | 304篇 |
2011年 | 274篇 |
2010年 | 294篇 |
2009年 | 290篇 |
2008年 | 262篇 |
2007年 | 250篇 |
2006年 | 223篇 |
2005年 | 201篇 |
2004年 | 195篇 |
2003年 | 180篇 |
2002年 | 174篇 |
2001年 | 174篇 |
2000年 | 154篇 |
1999年 | 140篇 |
1998年 | 143篇 |
1997年 | 132篇 |
1996年 | 156篇 |
1995年 | 144篇 |
1994年 | 152篇 |
1993年 | 144篇 |
1992年 | 119篇 |
1991年 | 122篇 |
1990年 | 115篇 |
1989年 | 81篇 |
1988年 | 38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27篇 |
1983年 | 27篇 |
1982年 | 22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14篇 |
1976年 | 17篇 |
1974年 | 18篇 |
1965年 | 24篇 |
1954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以P波和SV波波场比值,提出层状介质情况下透射波波场的反向重建算法原理,并据此给出在已知介质速度值时,求介质层厚度的反演方法。文中还以深源远震记录波形资料给出反演算例,证实本文的算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2.
103.
对大气重力波触发的赤道电离层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时空演变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重力波能在F区底部触发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这种等离子体不稳定扰动穿过F峰,到达F区顶部,形成等离子体泡结构.等离子体泡出现向西倾斜和分岔等特征.当夜F区较高时,产生等离子体泡的时间仅1900s.数值模拟结果证实了重力波触发.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理论,解释了大量电离层观测现象. 相似文献
104.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的切向流场及波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大气动力学原理出发,将高原低涡视为受热源强迫的边界层内涡旋,建立了柱坐标下满足梯度风平衡的低涡控制方程组,分析高原低涡切向流场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求解线性化涡旋模式,得出高原低涡中各类波动的频散关系及其特征,同时定性讨论了热力作用对混合波动的影响以及混合波动与高原低涡流场特征的联系.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分... 相似文献
105.
在常规地震资料处理中,多次反射波被视为噪声并从地震数据中去除,以免在之后的地震资料解释中造成误解.而事实上,多次波也是地震信号,是照明波场的一部分,能够对地下构造成像的精度做出贡献.本文分析了多次波在传统单程波叠前深度偏移中产生构造假象的机制和表现,为实现基于单程波偏移算子的多次波成像,修改了单程波叠前深度偏移的边界条件,即将输入的震源波场用包含多次波的记录来替代,输入的记录波场用预测出的表层相关多次波来替代,实现了基于单程波偏移算子的地表相关多次波成像,并从理论上给出了其成像依据.通过基于二范式最小能量差原则求取的匹配因子,将多次波成像结果与一次波成像结果进行匹配叠加,应用多次波成像来弥补一次波成像的不足.简单模型验证了基于单程波偏移算子的多次波成像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对Sigsbee2B模型进行了一次波与多次波联合成像试算,盐边界高陡构造成像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6.
高频GNSS震时形变波震相及识别是GNSS地震学的重要内容.在实时数据处理基础上,本文利用振动台的高频GNSS观测实验,并结合近期部分大震的高频GNSS形变波震相特征进行研究.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实时处理与事后处理的精度在同一量级,且与采样率无关.通过与同址观测强震仪和地震计记录的对比及特定震相的频谱分析,发现高频GNSS可完整记录P波、S波、Love波及Rayleigh波震相,影响震相记录的主要因素是GNSS定位精度与震级,而仅当震中距很小时,采样率将产生一定影响.研究结果得出:基于地震波传播规律,利用高频GNSS台阵记录的形变波空间分段特征,结合震相运动轨迹及其他地震波记录,可实现实时高频GNSS形变波的震相识别. 相似文献
107.
基于弹性波在非饱和多孔介质与单相弹性介质中的传播理论,考虑在非饱和土地基中设置一定厚度的复合多层波阻板(复合多层波阻板以3层为例),利用Helmholtz矢量分解定理,推导了非饱和土地基中S波通过复合多层波阻板的透射、反射振幅比的解析解。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了层间波阻板剪切模量和密度等物理力学参数对非饱和土地基中S波通过复合多层波阻板时传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复合多层波阻板中层间波阻板材料的剪切模量和密度对透反射系数影响显著。复合多层波阻板是一种有效的隔振屏障,严格控制层间波阻板的剪切模量和密度可以获得最佳隔振效果,这为复合多层波阻板在地基振动控制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8.
多尺度动力过程是当前海洋学研究的重点。地震海洋学能在数百km的剖面上获得分辨率为10 m的高质量数据,基于该数据能够解析涡旋边缘的亚中尺度动力现象(如北冰洋地震剖面研究发现的漂亮旋臂)和内孤立波的振幅垂向结构,并能够进行内孤立波波形变化与混合参数分布叠合分析等,本文对这些方面获得的新认识和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共偏移距剖面叠前偏移方法充分利用多道地震的多次覆盖特点,获得随时间变化的一系列地震图像,为地震海洋学在海洋内部结构的时空演变研究方面增添了利器。因此,地震海洋学提供的新的时空视角必将在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9.
通过对忻州─泰安人工地震测深剖面P波、S波的联合解释,得到沿剖面不同地质单元隆起区与裂陷区、震源区与非震区的速度和波速比结构.鲁西隆起和太行、山西隆起为较均匀的成层构造,地壳厚度分别为32km和40-43km,波速比为1.74.中段裂陷区构造变化较大,地壳厚度约30-33km,波速比为1.75-1.77.邢台地震区上地壳下部和中地壳出现高波速比1.77的异常,与裂陷区东的1.73形成明显的差异.由此推测,地震的发生不仅与震源区的构造有关,更主要是与震源区岩石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10.
本文利用北京大学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和新疆地震监测台网12个月连续地震记录数据,采用环境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新疆地区的周期从10~35 s范围内的瑞利面波相速度异常分布图像.研究结果与地表地质构造相一致,新疆地区的天山、两盆大地构造与瑞利面波相速度异常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短周期10~20 s的图像显示两个盆地内都呈现低速异常,对应盆地较厚的沉积层.中长周期25~35 s的层析成像结果显示东西天山地区存在明显异常差异.本文获得的新疆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相速度结果,也为进一步结合传统天然地震面波成像方法,最终获得新疆地区的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